APP下载

用思维导图为整本书阅读“搭梯子”

2021-03-17曹可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整本书导图工具

曹可欣

摘 要:面对教师难有大量时间监督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运用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让学生在课堂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找到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从而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很多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方法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教师要在固定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有大量时间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也难以评估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质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整本书阅读不可能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完成,注定要回归家庭。但家长常有“孩子书读得很多,但没什么收获”的困惑。基于此,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中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将阅读从家庭重新拉回到课堂,把“整本书阅读”与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阅读方法,找到阅读整本书的门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二十世纪末引入我国。它简单又有效,形式多样,图文并重,可以同时调动左右脑的机能,帮助记忆、发散思维。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受儿童喜爱。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可以成为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媒介。通过制作和绘画思维导图实现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从基础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整本书阅读当中,旨在给学生搭建一个“梯子”,重在给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一个工具,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同时在审美鉴赏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一、阅读前,运用思维导图了解书的基本信息

学生往往拿起一本书不知从何看起,抑或者本能地从第一页开始读,读到最后也只能一知半解。个别学生,会关注书的前言,后记,以及目录,但是不会深入思考正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书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读书时仅停留在表面,容易忽略背后深层次的时代背景,造成不能理解人物命运,产生困惑的情况。

如果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学生能结合书的前言、后记、附录中的作家介绍、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同时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整理写作背景;翻看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并将这些信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呈现。通过系统的整理,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会更加深入,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起点便大大提高了,阅读时的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对时代背景会有更宏观深层的把握,更能从细微处感受人物命运。例如,学生在阅读名著《水浒传》之前,通过教师导读,查阅资料等方式梳理出有关作者、创作背景、文体、主要人物等方面的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整本书有一个印象之后,阅读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人物结局,也能激发学生对其背后原因的思考。

二、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由基础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学生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干预,学生很难进行深度阅读。仅停留在基础阅读层面,那么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借助思维导图这种“工具类支架”结合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基础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1.运用思维导图积累知识

阅读科普类、历史类的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那么记忆和积累是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整理书中碎片化的内容。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翻看,提取关键词,统整信息、再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主题,发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使碎片化的信息系统化。还能够联结阅读经验、唤起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链。可以说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检查阅读成果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与作者达成共识,最终实现拓展,积累的目的。例如,学生在阅读《知识大百科》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为书中零散的知识进行再分类,梳理的过程即是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帮助复述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阅读目标是能够“创造性复述”。学生要详细全面地复述,可以适当采用原文的语句,同时也要进行扩展复述、补充情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楚的前提下,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补充情节。在《牛郎织女》这一课教学时,笔者运用流程图,指导学生根据主要情节,提取关键词,绘制了情节发展图。学生再根据主要情节,以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补充细节。第二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节发展图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每一名同学的扩展复述不同,补充的情节也迥然相异。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创造性复述的有效工具。

课下,学生以情节发展图为阅读工具,阅读名著《水浒传》。学生绘制某一章回的情节发展图,在阅读交流会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此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故事类书籍,情节发展图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布局,以及事情的前后顺序(推进故事的情节)。学生基于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的理解,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代入型复述,或根据想象进行扩展型复述。还可以开展“说评书”的趣味阅读活动,有了情节发展图这个工具,让讲评书有了抓手。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运用,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信心。

3.运用思维导图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通常只关注故事情节,也就是教师口中常说的“看热闹”。对人物形象缺少深入的理解,也很难获得写作方法,将阅读所得迁移到写作中去。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人物图,可以让学生聚焦人物经历、通过提炼细节总结人物性格、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实现由阅读延伸到写作。

例如,阅读名著《水浒传》时,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图谱,从而关注《水浒传》运用人物绰号,外貌,具体事件等等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此方法可以迁移到习作《“漫画”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教师的特点,将教师的一个特点写具体,运用绰号、外貌、具体的事件,通过夸张的语言,将人物形象烘托出来。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能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三、阅读后,运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创编故事

读完一本书,合上书页,能够细细回味阅读过程,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就像一部优秀的影片,播放结束,总会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在万众期待下,又会衍生出“前传”“后传”“外传”等作品。阅读也可以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发散思维,对书中未提及之事展开联想想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猎人海力布》时,可以对比《红楼梦》中开头对石头的描述。从石头的来历、周围的环境、石头的与众不同以及后来石头的经历。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发散性的特点展开想象,在班级开启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最后创编《“海力布”石头》的故事。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让学生发散思维,在创作的过程中生发灵感。

“技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即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则和阅读策略,反复进行阅读实践才能掌握阅读方法(技能)进而形成閱读能力。”因此,我们将教学放在课内,在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再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给整本书阅读“搭梯子”,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拓展知识、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发散思维、发展思辨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将整本书阅读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让学生在课堂掌握运用思维导图达到阅读目的的这种阅读方法,找到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从而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真正提升自己的阅读力。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 靳彤《“阅读方法”是什么?》,《语文建设》2018年第5期。

(课题名称: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DSFX-F201902)

3858501289596

猜你喜欢

整本书导图工具
《论语》整本书阅读
烃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波比的工具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波比的工具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