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鼓的美感分析

2021-03-17于琦

艺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鼓文石鼓文字

于琦

摘要: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开播,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十面石鼓作为出现在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华古物,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石鼓,中国镇国之宝,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是大秦帝国的瑰宝。它于唐代被发现在凤翔府陈仓境内(即今陕西宝鸡市石鼓山)。这十面石鼓,是中华石刻文字的鼻祖,开我国以石为文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独树一帜。石鼓是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艺术瑰宝,对其进行美感分析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石鼓审美美感

2017年底,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开播的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首期节目中石鼓作为国宝出现在了节目中,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国家宝藏》以博物馆的文物为切入点,运用纪录片与综艺的手法融合电视手段,让观众了解了石鼓的前世今生。诚然,石鼓作为国之瑰宝,它的价值不可忽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石鼓是我国研究文字学、历史学、金石书法等方面的重要的物证资料,是周、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反映材料。据考证,石鼓文是介于西周金文和秦朝小篆之间的文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母体,是中国汉字萌芽状态的珍贵例证。从书法艺术来看,石鼓文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精品,是现行楷书的嫡祖。石鼓文呈现出一种方整、严肃静穆的风格特征,奠定了中国文字在笔画、结构、章法上的审美取向,为秦统一中国文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从雕刻艺术来看,石鼓文字是石刻艺术的鼻祖,开我国以石为文的先河,是秦朝石刻艺术的重要体现。石鼓就地取材,利用天然形成的上细下粗顶微圆的状态自成一体。石鼓、石鼓文,不仅是秦人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也是秦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反映。

一、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就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说的“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绝唱”。试想如果石鼓有生命,那么这段话就是对石鼓命运最佳的注解。它自唐朝出世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变化经历了风风雨雨,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让我们为之动容。

这十面石鼓于唐太宗时期被发现于陈仓山,后被唐肃宗运到雍城(今凤翔),历经唐朝安史之乱消失在大众视野。后来十面石鼓当中的一面被唤作“乍原”的石鼓丢失,由此出现了宋朝著名的司马池石鼓造假事件,后真正乍原鼓被向传师寻回。靖康之变,十面石鼓被弃之荒野,无人问津。后来,石鼓在废墟之中被人发现,元明清时期一直被存于北京。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石鼓开始了避难迁徙,从北京出发在南京短暂停留之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这十面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党见大势已去,准备撤退,打算将大批国宝文物转运至台湾。此时,十面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在临时起飞时飞行员报告说飞机已经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因此,十面石鼓才得以幸运地留在南京。在经历了战争中的南迁、西去、东返、北归后,十面石鼓于1950年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从抗战前装箱一直到胜利,二十多年都不曾开箱。这才有了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所看到的十面石鼓。

从唐朝开始,这十面石鼓的命运就是颠沛流离的,每当战争来临,于它们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无论是安史之乱还是靖康之变。就如黑格尔悲剧理论中所言,悲剧的审美中并无消极意义的意义,反而包含着积极的意义,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命运和冲突的抗争。石鼓在被掩埋被遗弃的交替之中变得满目疮痍的同时,也见证着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悲伤与苦难,这也造就了它独特的历史价值。然而,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石鼓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美感。

文明的外在和载体会因为各种因素被破坏,但是文明承载的精神却永恒。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乱灾难开始之时,故宫人选择将文物进行迁徙的原因。物质可以被损毁,但是艺术的价值却可以永恒。如圣经故事所言,上帝要将人类灭绝,在发大洪水之前,通知人类造大船将物种保留起来,这就是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石鼓、青铜器、甲骨、绢帛、丝绸这些都是人类所建造的诺亚方舟所保留下类的文明的种子。试想一下,当年在石鼓上刻字的人们会想到后人为保护石鼓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护宝旅程吗?刻字之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石鼓却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现在还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向人们诉说着它漫长而又无替代的故事。这是石鼓的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

二、石鼓文字的形态之美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灿烂的文化。那么文明如何被继承和发展是与文字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是由萌芽时期的刻画符号所一步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据考证,汉字的载体经历了由甲骨到铜器到简牍到玉石再到帛纸的变化过程。而石鼓文就是玉石为载体的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存在是我国文字变化的珍贵证明材料。石鼓文是介于西周金文和秦朝小篆之间的文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母体,是中国汉字萌芽状态的珍贵例证。

从书法艺术来看,石鼓文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精品,是现行楷书的嫡祖。石鼓文呈现出一种方整、严肃静穆的风格特征,奠定了中国文字在笔画、结构、章法上的审美取向,为秦统一中国文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唐宋以来,特别是清代后期,随着“碑学”的兴盛,以吴昌硕为代表的书法家,无不推崇石鼓文书体。康有为曾称石鼓文为书家第一法则,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了书法家邓石如、王福庵、邓散木、陶博吾、罗振玉、马公愚、刘自椟等人的书法艺术风格。毫无疑问,石鼓文在书法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旦深远的,值得我们细细欣赏和揣摩。

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它已经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甲骨文笔法不但有粗细的变化,还有轻重缓急的变化。甲骨文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达到了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的状态。中国文化的深厚精神内涵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初露微曦,它透露出了殷商时代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了天地造化之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的金文书法又呈现出了不同于甲骨文的特征。西周的金文书法作为周王朝国力强胜的代表,显示出了法笔画厚重,结体严谨方整,章法错落自然的美学特征。毫无疑问,西周金文书风浑厚雄健,充满了质朴凝重的气息。而石鼓文既保存了金文繁复的痕迹,又带有很大的装饰性,在书法上已具备了小篆的基本特征,影响深远,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文字是象形字,是祖先在过去的生活中根据他们所见到的事物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文字。比如,“山”字就是符合我们日常看到的高高的石头耸立的现象。比如,“明”字由“日”和“月”,这两个自然界中发光的事物组成,那么“明”字自然代表明亮的意思。石鼓文字属于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那时的石鼓文摆脱了甲骨文时期非常浓厚的象形意味,而具有了明确的横竖点画的结构。

石鼓文字体的形态美表现在大篆圆弧而不张扬的用笔之中,收敛的字体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意识。石鼓文字没有过分地显露锋芒,这与中国人传统的低调内敛的个性有关。在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从篆书隶书到后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都体现出了不显露锋芒的美。如石鼓文中的“骖”字,是指驾车两旁的马。在石鼓文的书写中,“马”字不变,“参”字偏旁的三撇利用其空间安排填实之,使中宫收紧、字结构紧密,笔画注意字间关系。这个“骖”字,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石鼓文的形态美。为了让右边的“参”字不至于写得过大,而运用了中宫收紧的方法,使左边的“马”字和右边的“参”字按照合适的比例排布,进而组合成一个体态优美的中国字。“骖”的意思是指驾车两旁的马,“马”字旁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这是一个与马有关的字,“参”字代表了马所在车的位置。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字的背后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意义。

石鼓文中的“汧”字,是指流水停积聚集的地方。“汧”字的偏旁“开”字写得方正,唯有三点水作流动曲线,打破平板,生动了,一静一动的效果。众所周知,三点水的出现表明了这是一个与水有关的字。在石鼓文中的三点水更加具象化了,它具有流动性的线条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条正在蜿蜒流动的河流的形态。从“骖”和“汧”两个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文字在早期萌芽状态中的形态,这对中国文字在日后的发展演变中打下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度,在哲学上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了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的变化。这个解释,在文字书法中同样适用。古时“时”的右边部分并非“寸”,而是“寺”。以石鼓文中的“時”字为例,“时”字的“寺”在“日”字旁下部稍微往右移的地方,使整个字看起来平稳。因为“寺”字笔画较多,容易形成左倾右重的之感,但是石鼓文的布局完全避免了这种不和谐的情况。在保证右侧平稳的同时,又不至于让这个字给人以失重的观感。左右协调,不争不抢,这体现了石鼓文字平和有度的审美特征。

藏头护尾是石鼓文字形态的又一艺术特征。“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收回笔锋。“藏”字指的是矛盾的双方要和谐、章法、布白旦要对立旦和谐,波澜而不惊。藏头护尾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旦和谐,正是“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都是蓄势。石鼓文的笔法中锋用笔,真实地体现了藏头护尾的书写法则,这对中国文字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中国文字的美学特征的分析,离不开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中国字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视相同的,从造字到当下中国的文字的使用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字所反映出的语言特征是与中国的文化特征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平和有度”“藏头护尾”也反映出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体现出了艺术美与人性美的融合,是中国人对于追求艺术自由与生命自由的具体表达。

三、社会价值实现的艺术之美

石鼓是我国研究文字学、历史学、金石书法等方面的重要的物证资料,是周、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反映材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先秦时期伴随着我国金属工具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真正能够在石头上凿刻文字变成了可能。石鼓文就是我国所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它记录的是秦国君主狩猎之事是一次与军事有关的活动。从雕刻艺术来看,石鼓文字是石刻艺术的鼻祖,开我国以石为文的先河,是秦朝石刻艺术的重要体现。石鼓就地取材,利用天然形成的上细下粗顶微圆的状态自成一体。石鼓、石鼓文,不仅是秦人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也是秦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国家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功绩的载体,往往是以采用这种坚固的石材的方式,因石头具有坚硬和不易损坏的特质,而能最大程度地延长保留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人们会在石碑上发现很多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无字碑就是采用了这种坚硬的材质,无字碑虽未刻录任何文字,但是它所表达的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能表达的更为深刻的政治社会意义。与无字碑类似,石鼓文作为重要的记录重大事件的载体,价值不言而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从个人而言,手机电脑等社交软件的应用离不开文字。于国家而言,整个中华文字的历史离不开文字的记录。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成长,文字的数字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文字的数字化意味着更好地记录历史,也意味着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加深。尽管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但是,中国文字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后至少15亿,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所以,使用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在审美文化层面表现出了特有的内涵,汉字的构成就是明显的例子。华夏民族经历了几千载的沧桑和变革,汉字正如同一块活化石,将古老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演变的轨迹,生动地勾勒了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常言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站在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凝视着这十面石鼓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有人被石鼓文所记录的军事场面所震撼,有人惊叹于石刻技术的精湛,也有人被故宫人视文物如命的精神所感动,有人为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而心痛。艺术的价值是被构建出来的,它不仅仅只属于创造者,它也属于一代代仰视过凝望过保护过这件艺术品的人,石鼓亦是如此。

结语

审美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子系统,属于文化审美层面的内容。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美学形式,它具有超功利性的意义。石鼓文线条雄浑流畅,精神饱满,非常有气势,具有形态美的感染力。它笔画整齐圆润,粗细均匀,平和有度,仪态雍容。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石鼓作为“书家第一法则”对于中国书法的审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石鼓文字不仅从深层次的思维上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而旦从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是中华民族苦难的缩影,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具有独特的魅力。石鼓不仅具有重要的美学和艺术价值,还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中战争中,中国人为了保护文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经磨難,而石鼓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坚毅的品格,它激励人们在困境中要看到光明与希望。于个人而言,苦难是人生常态,我们不能因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于国家而言,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直面困难的勇气,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张亚炜.石鼓阁上说石鼓[M].两安:陕两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李晔.石鼓阁上论书法[M].两安:陕两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朱梁梓.清代石鼓文文献之研究[D].郑州大学,2018.

[4]李向阳.秦石鼓文与渔猎文化研究[D].陕两师范大学,2007.

[5]王熙林.中国文字的发展与文字载体的演变[D].山西师范大学,2017.

[6]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D].两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7]齐明芸.先秦石刻文字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王禹.从思维到汉字象思维的审美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3).

[9]黄滟.谈汉字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特征[J].美术大观,2018(8).

[10]何欢.对中国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J].美术观察,2020(2).

[11]胡抗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J].荣宝斋,2020(2).

[12]曾楚卿.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0(1).

[13]杨文.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⑴.

3055501908208

猜你喜欢

石鼓文石鼓文字
石鼓响了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自出新意 前无古人—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响
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国宝”探胜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