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感教育实践的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融合发展

2021-03-17王怀玉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学科教学融合发展

【摘 要】教育的一切奥秘都蕴藏在情感中。班主任可以围绕“情感”这条主线,以情感性班集体建设为抓手,树立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融合发展的思想,让学生在“关怀接纳性”班级氛围中获得积极学习的动力,在师生“适宜应答式”课堂文化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情感体验式”实践活动将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科教学;班级建设;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2-0039-04

【作者简介】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52)教师,高级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我国情感教育发起人朱小蔓教授指出:“教育的一切奥秘都蕴藏在情感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对学生情感状态的科学把握以及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班级建设”和“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谈及两者的关系时,大家普遍认同良好的班级风貌有利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缺少学科教学对班级建设的积极作用方面的关注。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之下,在五育融合的应然追求中,班主任需要进一步探索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综合融通的有效途径。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笔者通过打造“情感互联式”班级生态来构建学生成长的支持体系,密切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何谓“情感互联式”班级生态?笔者认为它是一个班级内的相关人因师生成长需求而共同努力,基于班级生活情境所展示出来的彼此信任、相互关心、情意通达、互学共进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班级人际关系状态。

一、“关怀接纳性”班级氛围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学生也不例外。班级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过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学习共同体,学生能够在班级中得到更多的来自外部力量的支持,这些力量能够给予他们单靠自己不能或者难以获得的知识、乐趣、动力和能力。生活在不同班级里的学生体验着不一样的班级生活,这种“不一样”突出表现为班级教育品质,这决定着学生能否感受到集体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因此,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支持性的班级氛围,即情感环境,非常重要。

朱小蔓教授指出:“班集体正面良好的情绪情感不仅支持德性发育、价值观认同,心理、人格的健全,而且支持学生的积极主动、有兴趣、兴味盎然地学习,当然它也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审美趣味与鉴赏水平。”可见,情感在班级建设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营造“关怀接纳性”班级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德性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充满“关怀接纳”情感氛围的集体里,学生就不怕出错,愿意展示真实的自我,从而激发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为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为此,我们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在班级构建一个积极的情感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获得自信的机会。班主任要有意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样,在班级情感舆论中,学生就能感受到“我很重要,我们大家都很重要”,认识到每个同伴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第二,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通过班会或学科教学实施评价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会欣赏与接纳。对一个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只看他的学习结果,还要看他的知识基础、态度和能力。笔者班上曾有一名学生,数学成绩总是不及格,我们接纳他的基础薄弱这一现实,为他提供各种帮助,促使他不断克服畏惧心理,从基础过关开始。经过多方努力,他的数学成绩慢慢提高了,在班级获得了很多同学的肯定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得不到集体“接纳”的往往是那些行为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笔者也遵循同样的评价原则。我们可以利用“阶段性成长重点”来引导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改掉一个小毛病,形成一个好的小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相信,一个温暖的集体,会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尊重、接纳、包容和諒解,这样的班级氛围就仿佛一个情感能量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谓良好的班风能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正是这个道理。

二、“适宜应答式”课堂文化是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动力源

课堂学习是学生班集体生活的另一种样态,是全面影响学生身心发育、知能增长、价值认同的重要因素。学生进入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开端,师生间的“适宜应答”是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适宜应答式”课堂文化是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动力源。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某些负面评价和错误的师生、生生情感应答方式正影响着班集体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1.“适宜应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课堂上的师生应答是师生沟通、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积极关注和适宜应答,给予正面、积极的情感回应,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多自信。例如:笔者经常有意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给不同学生以陈述观点、发表见解的机会;对学生做出的各种回答给予积极鼓励,同时适时予以矫正和引导;对于课堂学习时不够专注、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巧妙制止,课后深入了解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笔者还把作业批改与适宜的评价反馈作为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重要渠道。适宜、得当的作业反馈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正确把握,通过作业,我们不仅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针对性、鼓励性的留言或个别谈心,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积极性情感交往。

2.“适宜应答”有利于“相互支持和悦纳”课堂文化的构建。

课堂上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因此,教师要在班级引导创设一种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氛围,如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和倾听。笔者曾接手一个班级,初期课堂非常沉闷,发言者很少。后来通过观察和访谈,笔者了解到该班级之前常有因为回答不准确而遭到同学嘲笑的情形;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够自信,担心说错话遭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对此,笔者在班级开展“那节课,我真开心”和“那节课,我真尴尬”的“真情对对碰”活动,引导学生道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说说“让人感到开心的课堂生态”与“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尴尬的课堂生态”的具体表现,最后共同思考具体对策,力图创造出一种“相互支持和悦纳”的课堂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积极倾听和适宜性回应的具体方法。例如笔者经常这样说:“你这个观点太独特了,我根本没想到,是你的观点启发我想到了……”“你太善于思考了,这个角度使我感受到……”通过引导学生用这种充满欣赏和善意的回应方式将话题引向深入,很容易将简单问答变成深度讨论,让所有的观点都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当有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畏难情绪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适时激励学生,笔者常常会用这样的表达:“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话题,你已经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我像你们这么大时完全没有你们这些独到的见解,我对你们充满信心,大家再试着从其他方面想想看,我知道你们会自己找到答案的……”这种“适宜应答”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感受——给别人积极、正向、得体的肯定,同时又能从对方的观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曾说:“创造一种每个人都能相互支持、对别人的想法和能力表示欣赏的氛围,能将一个班级或是其他任何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地方改造成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善于围绕“积极情感”这条主线,营造相互支持、适宜应答式课堂文化,从而促进班级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巩固。

三、“情感体验式”实践活动是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相融合的主渠道

真正的教育活动发生在实践和交往中。我们从情感维度去探索“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融合”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基于学生的真实情感需求,在需求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现情境中的冲突与矛盾,并在切实的情感体验中增强理解力和感受力,从而促进自我成长。

1.重视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即教育。”无论是班级建设还是学科教学,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设计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他们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加以关注,学会思考和判断。例如:笔者每周定期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并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寒暑假时带领学生开展义卖活动或进行职业体验,感受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帮助,感受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认知和更深刻的体验,从而能在情感体验中生成新的价值判断。

2.重视间接生活经验的感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告诉我们:人类有两个获取知识的路径,一是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二是躬身实践,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阅读是获取间接生活经验的最便捷、最经济的渠道。教师在利用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时,要善于推动亲子间、同伴间、师生间开展高品质对话,引导学生不仅读纸质书,还应学会“读事”“读人”,善于从他人人生经历中获得启示,从而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

3.重视自主性活动的研发。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互联资源优势,组建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开展豐富的班级社团活动和项目式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贡献自己的智慧。例如:笔者在寒暑假项目式学习推进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富有创意的各类学科小活动、团队小活动,以此将学习和交往结合起来,这不仅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亲子间交互性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凝聚了力量、增进了感情。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学习力,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情感品质,促进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教育活动应聚焦人的精神与情感的发展,而要想实现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更不可忽视这点。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站在情感教育的高度,围绕“情感”这一主线,以情感性班集体建设为抓手,树立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融合发展的思想,让学生在“关怀接纳性”班级氛围中获得积极学习的动力,在师生“适宜应答式”课堂文化中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通过“情感体验式”实践活动将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胡玲,王慧.情感性班集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朱小蔓,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426501908289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学科教学融合发展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