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薇铸就生物盾牌

2021-03-16聂容止

中国新时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陈薇博拉武汉

聂容止

“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我获得的这个荣誉归于驰援武汉的军队的医务工作者,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我还代表了千千万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性同胞。”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勋章奖章。

当四位时代英雄出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奖章和荣誉是国家和人民的肯定,是他们挺身而出、为国担当的标注,更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担子。

在他们挺拔身姿的背后,是无数勇往直前的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生物科研人员。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医者大爱,也诠释了中华儿女的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没有年龄,不分性别,没有小我,只有一群群逆行的勇士和一个个家国英雄。

在国家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中,一身戎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危害防控专家、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面对来势凶猛的病毒,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艰巨重担。这一刻,她是一名有着铮铮铁骨的战士。

对于获得的荣誉,陈薇表示:“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我获得的这个荣誉归于驰援武汉的军队的医务工作者,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我还代表了千千万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性同胞。”

生死时速113天

从2020年1月26日到5月17日,陈薇带领团队在武汉整整奋战了113天。这是见证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的113天,是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113天。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万分紧急。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率团队来到武汉一线,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同时作战,开始开展疫苗研发攻关。她比谁都明白病毒的可怕之处,但她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

陈薇表示,当时来到武汉,就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做了最充分的方案,准备进行最长期的奋战。所以,团队围绕新冠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建立了联防、联控、联研、联治的工作机制。

到了武汉之后,陈薇发现整个武汉市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非常大,发热门诊挤满了前来检测核酸的市民,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尽管此行还有其他重要的任务,但陈薇团队主动请缨,在湖北首次推广了自动核酸检测。

仅仅用了4天,陈薇和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组就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1月30日,在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带领专家组1天内就完成了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并利用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大大缩短了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

她说:“后来这一平台也为武汉‘应收尽收,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武汉核酸检测在遭遇瓶颈期的1月底和2月初,发挥了突出作用。

3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传来喜讯:由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取得新冠疫苗研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3月16日,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该疫苗在武汉开展了随机双盲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5月22日、7月20日,陈薇团队在《柳叶刀》分别发表I、II期临床试验结果;6月22日,陈薇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这也是陈薇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在全球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后,取得的又一项世界级科研成果。

“3月16日,全世界第一针疫苗打在武汉,而且第一份全世界公布的人体数据也是武汉的数据。”陈薇回忆,“其实开始也有担心,离汉通道还在关闭中,志愿者从哪里找。”她没想到的是,公布108个志愿者名额后,两天内竟有5346人报名,甚至有夫妻两人来参加试验的,“如果他们夫妻俩都感染了,孩子就没人照看了。这让我非常感动,真的是英雄的武汉人民。”

很多人不知道,陈薇不但是研制疫苗的人,还是疫苗的第一个接种者。“虽然我们有大量的实验证明这是安全的,面对未知的第一次,我觉得我得先上。如果牺牲了,也就我一个人。”有网友称,神农尝百草,陈薇第一针,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从1月26日到5月17日的113天里,陈薇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以军人的使命刻苦攻关,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团队不断取得突破,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陈薇铿锵有力地说:“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这位54岁的女将军用一支小小的疫苗,给中国最硬气的王牌,给中国人民最大的底气!

“当然,我们團队也不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我们团队就是这么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养兵千日,千日用兵的状态下锻炼,虽然我们压力很大,但我们心里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我们也很淡定、很冷静地按照科学规律在走。”说起在武汉抗疫的100多天,陈薇如是说。

事实上,陈薇团队除了研制疫苗,还对昆虫做过病毒监测。有人担心蚊子等昆虫会传播新冠病毒,陈薇团队在武汉布点空气采样器,“当时的检测是没有发现昆虫传播现象的。”

不仅如此,当时疫情肆虐,老百姓对疫情还有很多疑虑。在中央指导组的统一安排下,陈薇团队也积极运用科学技术,积极回应百姓关切。比如有市民担心从金银潭医院经过是否会感染,陈薇就带领团队从金银潭的院外50米一直检测到ICU,做空气采样,并对医院院感提出风险点防治;有女性关心新冠患者能否母乳喂养,陈薇团队对患者进行跟踪监测,发现母乳在56摄氏度15分钟处理后喂养安全可用……

“我们把武汉当成了自己的家,尽我们所能,用科学数据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陈薇说。

永不后悔25岁

陈薇的一切故事,起源于她25岁时的一次选择。

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小时候,陈薇不仅容貌清秀,而且成绩优异,但成为女科学家,是陈薇从没想过的事情。

初中毕业那年,陈薇打算到师范学校读中专,将来当个老师,但物理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想法:“你学习成绩这么好,我相信你读了高中后,一定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陈薇听取了物理老师的建议,放弃了读中专的计划。果然,她不负众望,在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工专业。

上了大学之后,这位漂亮的女学霸并没有止步。1988年,即将毕业的陈薇获得了系里唯一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于是,年仅22岁的陈薇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化工专业研究生,并在3年之后顺利地获得了硕士学位。

这一路陈薇走得毫无悬念,顺风顺水。她虽然是理科生,但与很多女大学生一样,热爱文学和舞蹈,担任过《清华研究生通讯》杂志副主编,也常常光顾周末的学生食堂舞会,还是清华大学咖啡厅的首批女服务员,走到哪里都是一道很亮丽的风景。

谁也想不到,这个能力出众、打扮前卫时尚的江南女子竟然会有一天携笔从戎,走上与病毒作战的科研道路,并投入了毕生热血。

一切的转折开始于1990年。那时,陈薇年仅25岁,已与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约。她曾这样回忆这段往事:“记得那家公司特高兴,还请我和导师丛进阳老师在香格里拉饭店签了约,那是我第一次进五星级饭店……”

然而,当年12月的一天,导师安排陈薇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正是这次偶然,彻底改变了陈薇的人生轨迹。

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惊讶地发现中国竟然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单位,用生物盾牌保家卫国。这一认知让陈薇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庄严而又神圣的门。回到学校后,陈薇热血沸腾、辗转难眠,她心中产生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

然而,她想参军的想法招来一片反对,好多人劝她放弃,清华高材生明明可以走更轻松的路,为什么非要选择去参军?要知道,当时陈薇的同学们不是选择去大企业就是出国,没有一个选择去部队。

但陈薇心意已决,她毅然决然地主动找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要求从军,投身国防。

当真正从学生变成军人,这些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学子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军事医学科学院地处偏僻,四周非常荒凉,而部队生活既单调又清苦。

时间不长,与陈薇同期入伍的人陆陆续续离开了部队,唯有陈薇坚持了下来。事实上,陈薇不仅没有后悔25岁的这个选择,还无比庆幸。她后来回忆:“即使1993年在庐山的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与师弟何询不期而遇,得知双方收入差距在百倍以上,也没有动摇我的军心……”

与病毒共舞29年

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孤独而又艰辛的路,要比别人多付出无数倍。科研路上的挫折,一遍遍地考验着陈薇的意志。

1991年4月,陈薇特招入伍之后,另一个重要选择就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

谁也想不到这位外表清纯的小姑娘穿上军装之后,研究对象居然会是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在内的病毒。为此,一位同事在转业之前曾特意劝她少搞这些危险的课题。

但陈薇坚定地认为,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时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即便是和平年代,也可能成为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她需要投身其中去研发保卫国家和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

当时,陈薇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这是担当着防御生化武器与核武器重大使命的地方,是一份需要十足耐心和时间的纯粹的科研工作。在这里,她安安心心地投入科研,先是花4年时间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这才终于入选了军事医学的A类人才库。

为了科研,为了肩上的责任,陈薇把尽量多的时间都给了实验室,父母家人都很难见上一面,即使1998年当了母亲,也只休了1个月的产假。

一年又一年的煎熬和磨砺,陈薇经历了太多别人并不容易承受的寂寞,但她始终沉下心来潜心钻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02年,经过整整10年的积累之后,36岁的陈薇终于开始崭露头角,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勇挑重担并非陈薇第一次抗击重大疫情。陈薇第一次被公众所熟知,是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

2003年,“非典”暴发。在获知疫情出现的第一时间,陈薇就转移了研究方向,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用于对病毒的防控上。

这是陈薇人生中经历的第一场真正的大战和实战。陈薇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一举确定了“非典”的元凶。在研究的过程中陈薇突然发现,一种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

当时,全国已经有很多医生护士被感染,陈薇必须与病毒赛跑,她第一个钻进了负压实验室,在缺氧的环境中工作,忍受着头痛欲裂。她为了争抢速度,在这个每次只能待5个小时的地方,尽量不吃不喝,穿着成人纸尿裤,每次都要坚持工作八九个小时。

经过50多天没日没夜的攻关,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进入了大动物与临床实验中。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也无法见面。

陈薇成功了。2003年4月28日,“重组人ω干扰素”获准进入临床。这支小小的喷雾剂作为有效的预防手段保护了1.4万名医护人员,成功阻挡了“非典”病毒。

“非典”之后,她又盯上了埃博拉病毒,坚持研发相应的疫苗,前后跟进了整整10年。

“埃博拉”被称为“人类的黑板擦”,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病原体之一。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暴发时,55个村庄的人口几乎全部消失……更让陈薇感到心惊肉跳的是:如此可怕的“埃博拉”距离中国仅仅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于是,2004年,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敏锐地开始了对“埃博拉”疫苗的研究,并带领团队坚持研究了10年。

2014年“埃博拉”突然在非洲暴发。陈薇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必须到非洲一线去,只有前往疫区,才有可能用最快的速度研发出疫苗。于是,陈薇带领团队奔赴西非的塞拉利昂,在病毒最多的地方安营扎寨。

陈薇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2014年9月,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型疫苗。2014年12月,在全球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的严峻时刻,埃博拉疫苗获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

从此,陈薇有了一个新称谓——“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电影《战狼2》里的陈博士,原型就是陈薇。

陈薇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2015年7月,49岁的陈薇被授予少将军衔。

2019年11月,53岁的陈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9月8日,人民大会堂,我们看到的是陈薇的飒爽英姿,而她的母亲一眼看到的却是短短半年,女儿的黑发变白发!

“我印象最深的是‘舍生忘死‘尊重科学。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展现的大义、国家在科技上的大量投入、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精神理念,让我们有能力、有底气用最快时间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历史检验、国内外同行检验的科技成果。我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科技感到自豪。”陈薇说,“人活一世总要干点事情,你有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到极致?”

医者大爱,国士无双。

猜你喜欢

陈薇博拉武汉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Realizing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the Kitaev model*
陈薇 不辱使命 坚定前行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埃博拉病毒的生态学
实验室可“降伏”埃博拉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
抗击埃博拉:中国赢得世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