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新媒体下破茧重生
2021-03-16钱果果
钱果果
相声,从曾经的传统媒体推广到现在的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将传统艺术充分融入到网络视频媒体的发展之中。
“相声啊,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相信听过相声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
现在,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相声不再是大家印象中只能出现在剧场或者电视舞台上的传统表演,而是能够让人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随时随地欣赏的艺术。也因此,相声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
相声的起落浮沉
相声是我国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在上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辉煌时刻,也有过大起大落。
自诞生以来,相声作为一种源于生活、植根民间的艺术形式,不仅能让观众了解旧时社会的风俗风貌,还能够发挥教育、审美、娱乐等多项功能,以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深受老百姓喜爱。
说起相声,一般认为是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的。据记载,最早的相声演员是张三禄,在《随缘乐》子弟书中对其有过描述:“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相传,他的相声技艺取自民间最平常的说书、戏曲等。
相声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相声也开始转型,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到了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起初,相声是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多种曲艺形式而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不断交融,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固定位进行表演,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在发展中总结了“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以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为代表的优秀相声表演艺术家被大家所熟知,也因为电视、留声机的普及促进相声的快速普及,让相声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它不再局限于北方的个别城市,开始由北方风行全国,由城市扩展到农村,成为“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传统艺术。
相声以其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借助过多综合艺术手段和音乐伴奏类的渲染,却能发挥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从《诗经》中“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我国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某些诙谐性的语言,历代的笑话系统经过不断地发展,形成我们所知的民间笑话,这些内容被各时代的艺人们吸收,也造就了如今相声的发展,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实际上,从相声这门艺术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步伐。
从帷幕中表演的“暗春”到公开表演的“明春”,从“划锅撂地”到走进茶楼剧场,演出的段子也从“口传心授”到“一遍拆洗一遍新”,都一一记载着老艺人们对相声的追求和创新。
1950年1月19日,由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全长保等人发起的“相声改进小组”成立,更是把相声创新的高潮推向深入。不同的艺术家都在积极推动着相声的创新,侯宝林的创新,一改旧相声的粗俗风气,摒弃了旧相声中低级庸俗的包袱,开创了文明相声的先河,极大地提高了相声的品位;马三立的创新,那种似我非我的独特相声表演体系创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成为一类性格的代名词,他创演的许多节目,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体现了中国式的软幽默精神;姜昆的创新,与梁左共同创作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作品开辟了相声荒诞体写作的新风,为相声创作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和吸纳现代西方手法进行了成功有益的探索,开创了一个充满后现代色彩和黑色幽默的风格。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也因此,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发展起来,新一代的相声演员开始涌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传统相声的“当代相声”。
21世纪初期,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被削减并逐步被各种新兴艺术形式所取代。相声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不得不面对专业团体的凋零,小品、影视作品等其他娱乐形式带来的冲击,新生代相声演员的减少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尽管如此,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受众群体;在华北地区的一些小剧场和茶馆里,都可以听到相当精彩的传统相声。
新媒体影响下的相声
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热爱相声的老艺术家们和新生代相声演员看到了更多希望,也为相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众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相声这门表演形式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给相声这门传统曲艺带来了新的影响,相声这门传统曲艺又开始重新走进大家的视野,打破了南北差异的隔阂,极大地扩大了相声的传播范围。
近十几年以来,“相声回归剧场”成为相声业内人士的某种共识,京津两地小剧场层出不穷,全国的小剧场也遍地开花。茶馆、小剧场相声,成为了传承相声艺术的新风向,也为相声在剧场的发展迎来生机。新媒体时代下相声的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优势,网络和媒介的发展为受众开辟了广阔的互动和交流空间。
新媒体的出现让相声的受众群更加年轻化,相声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剧场相声借助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随后随着《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笑傲江湖》等喜剧类电视节目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相声这一艺术门类。
渐渐地,相声从曾经的传统媒体推广到现在的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充分融入到网络视频媒体的发展之中。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媒体,随时随地就可以欣赏相声,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相声的发展。借助新媒体,许多好的相声作品层出不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巧妙融合其他文化加以创作,改编出一个个既有文化内涵又幽默的相声包袱。这样的改变让更多不同地域的年轻人能够对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产生兴趣和了解。
以往的剧场演出很多时候会有限制要求,让观众不许拍照、录像、录音等。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相声演员在演出时,并没有这些限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开放性思维,让更加年轻化、丰富多彩的相声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出来,在保证相声表演内容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将相声与大众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借助新媒体,快速提高了相声的知名度,更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
除了众多新兴相声演员和相声剧场在新媒体大放异彩,许多相声界的老艺术家也开始活跃于新媒体平台,致力于相声的传播与推广。近年来新一代的相声演员也逐渐开始在数字媒体下进行创新发展的尝试,致力于让相声的传承与发展上升一个阶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相声曲艺这门行业当中,带入了更多年轻人喜乐的包袱,推动了传统说唱曲艺在今天的继承与发展。
相声艺术在经历过起起落落之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随着相声的发展,一大批新兴相声演员的诞生也给相声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相声艺术获得新生。这说明传统相声艺术再次崛起,并在结合现代文化的同时依旧坚持着老一辈说相声的艺术形式。
相声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每个时期的表演场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都有着一定时代烙印,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朴实的语言、浅显的道理、简单明了的表达,通过明晰的语言和有技巧性的表演方式来吸引观众,相声虽不同于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有着深远的历史发展脉络,却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民俗民情等,也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