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群文阅读

2021-03-16蔡晓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语景语古诗教学

蔡晓明

[摘 要]关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其实古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组古代离别诗时,教师可寻找一个切入口,找到这组离别诗的共同点,运用“景语”这个线索,把这组离别诗不露痕迹地串联起来,引领学生解景语、悟情话、得学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教学;景语;情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66-0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三首古诗的教学,我将侧重点放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虽然描写的是“孤帆”“碧空”“长江”“天际”这些景物,却流露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景”为“情”而设,景是通往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桥,诗人写景,意在言心,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之后,通过迁移学习《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诗群材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查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感悟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进行交流,落实言语实践,感受阅读古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3.推荐阅读送别主题的其他古诗,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激发其持续阅读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离别情境

播放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师: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曲在你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小结:今天我们就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你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离别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以《送别》引入,略带忧伤的音乐,配上纯净的童声,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共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得学法

(一)读诗题

1.师: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与人分分合合,就像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一样平常。再讀这首诗的题目,你还知道些什么?

预设:(1)知道离别的地点在广陵。

(2)诗人李白送孟浩然。

师:谁知道孟浩然的诗?谁了解孟浩然?

师过渡: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比李白大十几岁,李白刚出四川时,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孟浩然。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让我们再读一遍题目。

2.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古诗的题目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从了解诗人入手,知晓古诗的创作背景,为深入理解古诗开了个好头。

(二)读诗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读读这首诗。

师: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这样才算读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

(三)明诗意,悟诗情

1. 师:读出了诗的节奏还不够,还要读出诗的感情来,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积累了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诗意。用1分钟时间在小组中把读懂的内容交流一下。

2.师:谁读懂了前两行诗句?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所启发。(PPT放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设计意图】“下”字是这首诗中难理解的字,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不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当中的意思,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将古诗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为学生搭建了古诗与诗意的支架,使学生体会到了李白写诗用字的准确。

师: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里的三月呢?

预设: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花团锦簇……

师: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里,诗人却无心赏景,那是因为——

生 1: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师:孟浩然乘着船,渐渐远去。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啊。他在望谁?望什么呢?

(指名说:船。几只?)

生2:一只。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3:孤帆。

师:当时可是唐朝盛世啊!长江作为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预设: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了。

师过渡: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诗人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能读出这份离别之情?

师: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望,他在望什么啊?可是只看见了什么?(江水)

师:哪句诗告诉了我们?(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小结: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可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好友远去的方向,久久不忍离去,他是多么的——不舍啊!

3.师:这又是怎样的情啊?(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请同学们写在答题纸上。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让我们看看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学生完成表格:

[题目 谁送谁 在哪里送 抓住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什么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送孟浩然 黄鹤楼 孤帆 、碧空

长江 、天际 依依惜别 ]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重点不是对古诗进行字面理解,而是透过字面深入文本,与诗人进行对话,继而理解其更为深层的情感。这首诗中“孤帆”“碧空”“长江”“天际”都是景物,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依依不舍之情。其实情藏在景中,“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心,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人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表达出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借景抒情。

三、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方法

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的学法示范和渗透,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想象、去探索、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迁移方法,解景语,悟情语

1.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刚才的学法,走进另外两首古诗中,继续感受古代送别诗中“景语”的魅力。

自学要求:(1)每首古诗读三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句。(2)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诗句。(3)先自己完成表格:谁送谁,在哪里送,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小组交流,完善补充。

[题目 谁送谁 在哪里送 抓住了哪些

景象 表达了什

么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送

孟浩然 黄鹤楼 孤帆 、碧空

长江 、天际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 ]

2. 分享《送元二使安西》。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读书就应该这样,心到、眼到、口到。哪个小组来汇报?

预设1:这首诗是王维送元二,送别地点在渭城客舍,抓住朝雨、客舍、柳色表达了王维对友人的依恋和牵挂。

预设2:诗人王维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一路西送,走到渭河以北,在渭城客舍通宵喝酒聊天,一直不忍别。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引导质疑:诗人写雨能让人产生分别时的忧愁,但“柳色”和离别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3:《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便想到“依依不舍”。古人也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柳”和“留”是谐音,也是不忍离别的象征。

预设4:诗中还有一个地名——阳关,因此,此诗又叫《阳关曲》。

师:这首诗是借杨柳表达送别之情。这就是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分别在即,千言万语化成一杯酒、一句诗。(学生齐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

(播放《阳关三叠》,学生诗朗诵)

【设计意图】意象是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的物质形象,是作者“意念”与世间“物体”的融合。对于一首古诗来说,没有了意象,也就没有了诗人情感的载体。“柳”和“折柳”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离别意象,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哀怨之情,对朋友、故园的思念之情尽在那柳色之间。古人折柳相送,也喻义亲人离别远去,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它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这是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3.分享《别董大》。

(學生分享《别董大》)

师:这些景物的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激情引读:是啊,黄沙飞扬、黄云残日是何等的空旷;北风呼呼、大雪纷飞是何等的寒冷;落日黄云、孤雁独飞又是何等的凄凉。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友人分别是多么不舍啊!“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将分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借景抒情。

师小结:其实,董大是唐代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家董庭兰,有很多诗人都与他交好。他擅长古琴,而当时却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愤而离开京城。景色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高适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也让友人对前程充满了信心。

五、关联统整,寻找异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徜徉在送别诗中,诵之,吟之,悟之。那这三首离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呢?

预设:离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离别时人物的心情也不同,有的牵挂、依恋,有的劝慰、激励。

师:相同点呢?

预设:都抓住景物来表达送别之情。

师:是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高明的诗人笔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让我们伴着音乐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人间真情永驻心田!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最主要的方法,在比较阅读中应引领学生“求同比异”。这节群文阅读课的主题是“读古诗,话离别”,学生首先从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入手,明白了诗人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离别之情的表现手法,然后将三首古诗结合在一起比较、分析、归纳,整合出三首诗的异同点,由一首诗逐渐延伸到一组诗。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找准精心组合的关键点,以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以学情为导向,不能过分拔高,不能求全求多,要一组一得。

【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诗篇简短,意境深远。本次群文阅读课我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离别诗,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上课的是三年级学生,平时使用的是统编教材,学生学习古诗主要从教材中汲取。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教学在一二年级时主要是通过想象、借助图片理解诗意,到三年级下学期第四课中才第一次出现注释,学生才初步学习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所以在选择这三首古诗时我费了一番功夫,既要达到古诗之间的互补性,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关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其实古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教学这组古代离别诗时,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切入口,怎样才能找到这组离别诗的共同点,在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触动下,我用“借景抒情”这个线索把这组离别诗不露痕迹地串联起来。

基于以上分析,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就能走进诗人的内心,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侧重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领学生从中悟出李白虽然描写的是“孤帆”“碧空”“长江”“天际”这些景物,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景”为“情”而设,景是通往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桥,古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诗人表达情感服务的。

二、迁移转化,带读一组古诗

在学生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两首离别诗,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安静地自学,填写阅读单”“小组讨论交流,完善阅读单”“分工汇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主动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今天我第一次尝试“主题整合式”的群文阅读教学,以“借景抒情”为主题,把三首古诗放在一起学习,引导学生找出三首古诗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景物描写,所传递的情感却是一样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情语景语古诗教学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中悟情感情动中练表达
对比中悟情感 情动中练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合教学磨课记
游花灯的诗性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