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品种推荐
2021-03-16雷昌云杨媛柴婷婷
雷昌云 杨媛 柴婷婷
导读:湖北种植马铃薯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从高山到平原均有种植,可以实现湖北鲜薯周年生产供应。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湖北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主要种植模式,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同时,推荐了适宜湖北种植的具有潜力的马铃薯品种,如华薯1号、华薯9 号、鄂马铃薯13、华恩1 号。
马铃薯是湖北第四大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湖北省将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推进主食开发,促进产业融合,马铃薯已成为平原地区优化种植结构和山区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最具潜力的作物,为湖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1 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
1.1 面积、产量持续增加
表1 2010-201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产量统计
据统计,2019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354.9万亩(23.66万hm2),达历史最大面积,同比增加29.1万亩(1.94万hm2),增幅8.9%;总产量73.5万t(按5∶1 折原粮,下同),同比增加9万t,增幅13.9%。其中夏收马铃薯313.7万亩(20.91万hm2),同比增加10.1%;产量60.7万t,同比增加17.4%。 夏收马铃薯占湖北全年马铃薯种植面积88.4%,产量占全年马铃薯总产量的82.6%。从近10年统计数据来看, 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由“十二五”年均297.9万亩(19.86万hm2)增加到“十三五”年均321.1万亩(21.41万hm2),增加23.1万亩(1.54万hm2),增幅7.8%;总产量增加4.6万t,增幅7.5%,呈持续稳定发展态势。
1.2 良种良法配套完善
聚集科研、推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品种、技术、模式等优化提升为重点,推进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 筛选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通过品种定向和示范引导,已形成平原、丘陵地区以中薯5 号、费乌瑞它等早熟品种为主, 山区以鄂马铃薯系列、米拉等中晚熟品种为主的品种布局。 据农情调度,米拉、鄂马铃薯10 号、中薯5 号等6 个品种种植面积均已超过10万亩(0.67万hm2), 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其中米拉种植面积最大,达75万亩(5万hm2),优势特色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示范推广深沟高垄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增温、防渍、早熟、高产、高效等特点,目前在平原、丘陵地区推广效果好,鄂西山区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全省年均应用面积100万亩(6.67万hm2)以上。 普及推广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通过应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有效监测晚疫病发生时间,指导薯农及时进行药剂防控,降低晚疫病为害风险。 湖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已在恩施州挂牌,全省已累计安装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110 余套。
1.3 主食开发扎实推进
以马铃薯主食开发为引领,2015年以来支持试点企业累计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80 多种, 多次举办和参与马铃薯主食产品推介暨消费体验活动。2016年全国马铃薯主食开发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总结了全国马铃薯主食开发取得的成果,主食类型不断创新,加工工艺不断改进,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进一步要求各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营养化、便利化、特色化、经济化”,强化创新驱动,聚焦重点发力,努力提升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将“小土豆”打造成“大产业”,引领城乡居民健康消费,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累计荣获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十大品牌”“十大主食”“十大休闲食品”“十大特色食品”等9 枚奖牌和中国100 马铃薯美食评选“十大主食”“十大糕点”2枚奖牌。 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带动研发技术进步,“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花落华中农业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重点实验室。 恩施亚麦食品公司以主食开发为引导,实行“原料基地+中央大厨房+餐饮门店”模式,带动产业扶贫效果好。
1.4 产业融合加速提升
主产区和优势区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内部融合、与外部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宽增收链。 据农情调度, 全省马铃薯订单生产面积近100万亩(6.67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30%以上。马铃薯生产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 已成蓬勃发展态势,2019年种植面积10 亩(0.67万hm2) 以上马铃薯经营主体近1.1万个,面积达到38万亩(2.53万hm2)。 其中,马铃薯生产企业87 个,种植面积4.6万亩(0.31万hm2);种植专业合作社379 个,面积14.1万亩(0.94万hm2);家庭农场282 个,面积1.7万亩(0.11万hm2);种植大户9827 个,面积17.6万亩(1.17万hm2)。 恩施州积极打造农旅融合模式,举办“土豆花儿开”文化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承办第21 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全国马铃薯有关科研、管理、生产、加工、营销、媒体及消费者代表参会,“恩施硒土豆” 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恩施土豆”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2 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模式
2.1 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
该模式是鄂西海拔800 m 以下区域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较为有效的种植模式, 常年种植面积100万亩(6.67万hm2)以上。 该模式通过马铃薯年前播种,解决了甘薯收获后冬季农田闲置的问题。 马铃薯收获前套栽玉米,收获后套栽甘薯,提高了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粮食作物增产增效。 马铃薯一般11月下旬至翌年1月播种,5月底前收获,667 m2产值可达3000 元以上; 春玉米3月下旬播栽,7月下旬8月上旬收获,667 m2产值1000元左右;甘薯6月栽插,11月收获,667 m2产值1500 元以上。模式合计667 m2产值5500元以上,除去物化投入1100 元/667 m2左右,667 m2收益4400元左右。
2.2 春马铃薯—中稻—秋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模式
该三熟轮作模式特点是稻草覆盖免耕种植马铃薯,实现了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春马铃薯收获后种植中稻,可以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稻草覆盖种出的马铃薯, 块茎皮光、形正、不沾泥,商品外观好,效益高。春马铃薯1月至2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5月上旬收获;中稻4月下旬育秧,5月中下旬移栽,8月下旬9月初收获; 秋马铃薯9月上旬播种,12月收获。该模式667 m2产马铃薯4000 kg 以上、稻谷650 kg 以上,667 m2产值9000 元以上,除去物化投入3000 元/667 m2,667 m2收益6000 元以上。
2.3 马铃薯—毛豆—白萝卜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湖北城郊蔬菜产区推广,马铃薯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下旬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前收获;毛豆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中旬采收;白萝卜8月下旬9月上旬播种,11月中旬前收获。 该模式667 m2产马铃薯3000 kg、毛豆800 kg、白 萝 卜5000 kg 左 右,667 m2总 产 值10000 元以上,除去物化投入3000 元/667 m2,667 m2收益7000 元以上。
2.4 核桃+马铃薯—豆类(红小豆、夏大豆)模式
鄂西山区核桃种植面积较大, 但核桃树幼龄时期长达8~12年, 在核桃树林间套种马铃薯、豆类(红小豆、夏大豆),可充分利用空间,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保水保土效果明显。马铃薯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下旬播种,6月中旬前收获;豆类6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该模式667 m2产马铃薯2000 kg、豆类100 kg、核桃140 kg左右,667 m2总产值8800 元以上,除去物化投入1200 元/667 m2,667 m2收益7600 元以上。
3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路对策
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是特色优质品种不丰富。 当前大面积生产品种同质化严重, 无法满足马铃薯消费多样化需求,限制了薯农效益进一步提升。 二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现有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多来自北方马铃薯规模化产区,不适宜湖北省山区及平原、丘陵小规模生产农艺要求和作业习惯。 三是晚疫病防控精准不够。 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性差异较大,有待研究不同品种发病规律,降低防控成本。 四是保鲜贮藏设施不足。 目前仍以农户分散贮藏为主,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不高、损耗大等。 以恩施州为例,已建设马铃薯气调库1.2万多m3, 为解决马铃薯贮藏难题奠定了较好基础, 但仍然有80%以上采用传统仓储设施贮藏,损失在10%以上。 亟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立足优势区推动马铃薯品种专用化、 种植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全链条推进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3.1 优化区域布局
立足湖北马铃薯产业实际,重点发展鄂西高山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区、 鄂西优质富硒特色马铃薯区、平原丘陵岗地早熟商品薯区。 主产区相关市县要加强规划布局, 将发展马铃薯作为优化种植结构、稳粮提质增效、助力产业扶贫的新捷径,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升级。
3.2 推广专用品种
加快以华中农业大学的华薯系列、恩施州农科院的鄂薯系列优质专用品种试验示范,丰富生产品种选择,配套良种良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以提高脱毒种薯应用率为目标,推广脱毒种薯繁殖技术, 扩大脱毒种薯生产与供应能力,引导农民换种好的脱毒品种,形成种薯生产与专用品种推广的良性循环。
3.3 加大标准化生产
华薯9 号植株
按照不同生态区特点,配套集成技术,举办示范样板,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关键技术入户到田。 在平原、丘陵地区推广以高垄全覆膜和机械化为重点的早熟高效栽培技术,在山区推广以晚疫病综合防控为重点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华薯1 号
鄂马铃薯13
3.4 加强品牌打造
加快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地方特色品牌”的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富硒马铃薯”和特色功能马铃薯品牌,不断提高湖北马铃薯品牌知名度。
3.5 强化政策保障
支持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加强马铃薯专用品种筛选、高效模式集成、适宜机械化生产、鲜薯储藏等技术创新集成。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马铃薯生产主要在鄂西山区,田间基础设施较差,亟需加大马铃薯生产基地、加工转化、储藏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融资, 促进扩大生产规模、扩展营销渠道、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4 潜力品种推荐
4.1 华薯1 号
华中农业大学育成品种,2018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 马铃薯(2018)420042。 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60 天,株型直立,生长势强,花冠浅紫色。薯块短椭圆形,红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顶芽中深。 干物质含量23.4%,淀粉含量16.9%,蛋白质含量4.4%,维生素C 含量219 mg/kg,还原糖含量0.24%。中感晚疫病,中抗PVX、PVY 病毒病,中抗环腐病和早疫病。适宜在湖北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12月至翌年1月播种为宜。 注意防治晚疫病,搞好轮作,切忌连作。
4.2 华薯9 号
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 编号GPD 马铃薯(2020)420004。鲜食早熟品种,生育期65~75 天。株型直立,生长势较强,花冠白色。 块茎椭圆形,薯皮黄色,薯肉白色,芽眼浅,表皮略麻,大小整齐,结薯集中,商品薯率高,适合主食化。 干物质含量18.2%, 淀粉含量12.4%,蛋白质含量0.33%,维生素C 含量219.9 mg/kg, 还原糖含量0.09%。 中感晚疫病, 中抗病毒病、早疫病。 适宜在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低山、丘陵、平原地区冬作种植。
4.3 鄂马铃薯13
华薯9 号
华恩1 号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和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育成品种,2018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 马铃薯(2018)420041。 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5 天。 株型扩散,植株较高,生长势较强,花冠白色。 匍匐茎中等长,薯块短椭圆形, 黄皮黄肉, 表皮光滑, 芽眼浅。 干物质含量24.8%,淀粉含量15.9%,蛋白质含量2.3%,维生素C 含量365.2 mg/kg,还原糖含量0.09%,蒸食品质优。 中抗晚疫病和早疫病,感花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 适宜湖北省二高山及高山地区种植,冬播或春播。单作每667 m2种植4500 株左右,套作3000株左右。
4.4 华恩1 号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联合育成品种,2018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 马铃薯(2018)420033。 中晚熟鲜食、炸片炸条品种,生育期91 天。 株型直立,植株偏高,生长势较强,花冠淡紫色。 薯形扁圆,黄皮黄肉,表皮较光滑,芽眼浅。干物质含量24.8%,淀粉含量19.0%,蛋白质含量1.5%,维生素C 含量187.3 mg/kg,还原糖含量0.13%, 食味优。 中抗晚疫病、 早疫病,感PVX、PVY 病毒病。 适宜湖北省二高山及高山地区种植,高海拔地区2~3月播种为宜,中、低海拔地区11月下旬至翌年1月播种为宜。 注意合理密植,一般与玉米间套作不超过2500 株/667 m2,单作不超过4000 株/667 m2,开花期控制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