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红莴笋栽培技术
2021-03-16杨春雪杨乾
杨春雪 杨乾
导读:永登县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是理想的红莴笋生产基地, 生产的红莴笋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从红莴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栽培模式、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永登县红莴笋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类似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红莴笋炭疽病
水地垄膜沟灌模式
莴笋为菊科莴苣属作物,分为叶用和茎用两大类,叶用莴笋分为散叶生菜和结球生菜,茎用莴笋有青莴笋和红莴笋。 红莴笋露地栽培每667 m2产量为4000 kg 左右,其生长整齐,成熟一致,节省劳动力,收益高,因而深受菜农欢迎;其皮薄、肉质脆、香味浓,削皮后不易变色,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1]。随着永登县娃娃菜多年连茬种植,土传病害较多,引种红莴笋,一方面可轮作倒茬,较好地解决连茬种植病害严重的问题; 另一方面环节当地种菜品种较单一,大量集中上市,造成菜价大起大落、菜贱伤农的不利局面,通过多样化搭配种植,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永登县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是理想的红莴笋生产基地,红莴笋年种植面积达3000 hm2,生产的红莴笋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2]。
1 红莴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 温度
莴笋为半耐寒蔬菜,喜欢冷凉气候,忌高温,稍耐霜冻。 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15~20℃,在此温度下5 天左右即可发芽,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4℃,30℃以上时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因此夏播时需对种子进行低温处理。 幼苗期生长适温16~20℃, 幼苗的抗逆性较强,幼苗能忍耐-4℃的低温[3],但叶片有冻伤,高温烈日下幼苗茎部会被灼伤而引起倒伏。 茎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1~18℃, 阔叶簇生、茎粗壮,超过20~25℃时茎部膨大受影响,细长且容易引起先期抽薹,导致品质下降[4]。
1.2 土肥
莴笋的根对氧气的要求高,宜在疏松透气、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中栽植,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否则茎部瘦小且易木质化,影响产量和品质。任何时期缺氮都会影响莴笋正常生长,此外幼苗期还应注重磷肥的配合施用。 产品器官形成期应注重钾肥的施用,以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抗逆性强、耐抽薹、商品性好、产量高的品种。夏季栽培宜选用耐热性较强且不易抽薹的品种。不同类型的莴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圆叶莴笋,耐寒性强,耐热性较差,品质好,较早熟,多作春季栽培;尖叶莴笋,苗期较耐热、较晚熟,可用作夏秋季栽培[5]。 红莴笋叶片属尖叶,披针形,叶面皱缩,叶片绿带紫红色,生长整齐,成熟性一致;株高65~85 cm,单株质量0.75~2.00 kg。近几年当地种的红莴笋品种主要有红笋王、飞桥、满地红、紫龙等[6]。
3 整地施肥
红莴笋根系浅而密集, 多分布在20~30 cm 土层,种植红莴笋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排灌方便的田块,起垄前要精细整地,结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000 kg、 磷酸二铵30 kg、硫酸钾20 kg。 基肥要充足,否则干旱缺肥时红莴笋茎部易“窜秆”。 底肥不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碳酸氢铵, 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碳酸氢铵容易分解产生氨气,使植物发生氨气中毒。 不论是农家肥,还是化肥,均在整个地块内均匀撒施,然后翻耕入土,精细耙耱,使肥土混匀、土质疏松、土壤细绵。
4 栽培模式
4.1 水地垄膜沟灌模式
垄宽40 cm、沟宽40 cm、垄高20 cm,垄要宽窄均匀,高低一致,垄面平整,垄面压实。 人工起垄费工费时,现在大力推行机械起垄,可提高工效,降低用工成本。 起垄随即覆膜,选用幅宽70 cm 的地膜,每667 m2用量6 kg。 播种时在垄面上种2 行,按“品”字形错开挖穴,行距20 cm、株距27 cm 左右,每667 m2保苗6172 株。
4.2 水地平膜压滴灌带模式
每幅膜为1 个操作单元。2 幅膜间距40 cm,即为操作行。 覆膜宽度为120 cm,距两侧膜边30 cm处各铺设1 条滴灌带, 随后在滴灌带上覆盖地膜。用宽140 cm 的地膜,两侧膜边用土压实。 播种时,在滴灌带的两侧, 距离滴灌带15 cm 处分别种植1行红莴笋,1 幅地膜种植4 行,行距30 cm。 按“品”字形错开挖穴播种,株距27 cm,每667 m2保苗6172 株。
4.3 二阴山区红莴笋“三垄三沟”栽培模式
永登县武胜驿镇石农滩村、缸子沟村地处二阴山区,雨水偏多,年降雨量435.8 mm,借鉴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 探索出二阴山区旱作蔬菜“三垄三沟”栽培技术。 种植红莴笋时,按40 cm 等行距起垄,精细整理,垄高12 cm 左右。 在“三垄三沟”种植模式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自行设计研发了“三垄三沟”起垄机械,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用宽140 cm 的地膜, 以每幅膜为1 个覆膜单元,1 幅膜正好覆盖3 垄,相应有3 个播种沟,俗称“三垄三沟”。 播种时在沟内点种直播,株距27 cm,每667 m2保苗约4630 株。
5 种植方式
5.1 直播
播期主要取决于2 个方面:一是气温。 红莴笋种子发芽和幼苗期要求较高温度,温度过低不利于发芽,易引起低温冻害,因此春播时间不宜过早,一般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时播种为宜,永登县从南到北大致从4月上旬开始,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依次推迟;二是根据市场价格推算播种期。 高寒冷凉地区早种迟种都是1年1 茬,可考虑根据上市时间合理进行分期播种、梯次上市。 当直播的红莴笋幼苗长到大致4 片真叶时间苗。
5.2 育苗移栽
红莴笋根系再生能力比较强,可育苗移栽。 现在多由育苗企业进行穴盘育苗,3 叶1 心时及时移栽,若幼苗过大,易徒长而不易获得肥大的嫩茎。 移栽前1 天在苗床内浇水,第2 天带土起苗,及时定植,栽植后及时浇定植水。
6 田间管理
6.1 水肥管理
二阴山区红莴笋“三垄三沟”栽培模式
幼苗期适当控水进行蹲苗, 促进根系下扎,促成壮苗,土壤见干见湿即可。 当苗长到约7 片叶时,适量浇1次水,同时667 m2随水追施尿素10 kg 作提苗肥。 平膜压滴灌带模式, 水肥一体化管理,浇水、追肥“一举两得”。 从红莴笋第2 叶环开始出现到茎部开始肥大是需肥、需水的关键期,要经常保持地面湿润,随水追肥1~2次,每次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硫酸钾5~10 kg。 要浇小水,慢水缓灌,切忌大水漫灌,根部湿度大会造成褐根、烂根或病菌随水扩散传播,要做到垄面不见水、根系不缺水。接近采收期,要控制浇水,心叶与外叶齐平时停止浇水,防止茎部开裂,降低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水地平膜压滴灌带模式
6.2 红莴笋窜秆
红莴笋栽培过程中,在品种选择不当、水分管理不当、肥力不足、气候不适宜等条件下,往往易出现叶小、茎细节长、皮多肉少的“窜秆”现象,降低产量、品质。 一般早熟品种对高温、长日照反应比较敏感,易“窜秆”抽薹;浇水过多或降雨后不及时排水时,因土壤湿度过大,易徒长发生“涝了窜”,而在土壤水分缺乏,又遇高温天气时,嫩茎生长细弱,又易出现“旱了窜”;底肥不足或追肥不及时,因土壤肥力不足,红莴笋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使生殖生长加快,从而发生“饿了窜”;夏、秋莴笋,由于处在高温、长日照环境下,往往花芽分化早,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窜薹。
6.3 矮壮素的使用
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适当可有效控制植株徒长,使植株矮化、茎秆粗壮,但用量过大会抑制作物生长。 莲座期以后,喷施矮壮素1~2次,间隔期10 天以上。 矮壮素施用方法:将容量15 kg的背负式喷雾器装满水,加入有效成分含量50%的矮壮素10 mL,使用浓度350 mg/L。 红莴笋从种到收对温度的需求是由高到低,种子发芽和幼苗期要求较高的温度,适温是15~20℃;茎叶生长时期要求较低的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1~18℃,茎叶生长期气温高会影响茎部膨大, 细长且容易引起先期抽薹,导致品质下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永登县城以南的乡镇普遍是1年种2 茬,头茬红莴笋从种到收气温由低到高变化,与红莴笋生长期对温度的需求规律相违背, 红莴笋生长后期气温通常都超过25℃,气温高易徒长抽薹,所以县城以南的乡镇种植头茬红莴笋必须使用矮壮素以防窜秆抽薹。 而县城以南乡镇种植二茬红莴笋, 气温由高到低变化,正好和红莴笋从种到收对温度的需求相吻合,所以县城以南的乡镇种植二茬红莴笋可以根据情况不喷矮壮素。 武胜驿镇二阴地区气候冷凉,红莴笋长势趋缓,不用矮壮素,如果使用了矮壮素,会使红莴笋处于生长停滞状态。
6.4 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 当地红莴笋主要病害是炭疽病[7]和霜霉病。2 种病害都由真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及茎。病菌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从气孔侵入。 15~17℃、相对湿度60%以上是发病的必要条件。 当地连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农家肥少、肥料不足、土壤盐碱化、播种过早、栽植过密,发病重。
红莴笋炭疽病用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每隔7~10 天防治1次, 连续防治2~3次,为防止产生耐药性,要轮换用药。 红莴笋霜霉病可用58%瑞毒锰锌(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69%安克锰锌(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及早防治。
红莴笋霜霉病
②虫害 当地红莴笋主要虫害是蚜虫、白粉虱、斑潜蝇。 用2%阿维菌素乳油3000 倍液或4.8%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虫害严重时用2.2%甲维盐微乳剂4000 倍液喷雾防治。 害虫每天有2次取食高峰,9:00 前后或16:00 前后, 此时幼虫活跃在叶表,喷雾药剂极易触杀。 害虫世代更替速度快,往往成虫和幼虫交替并存,连续防治2~3次杀虫效果较为显著。 虫体表面大多有一层蜡质,药液不易渗透到虫体里面,因此防治时在喷雾器里加一小撮洗衣粉,可溶解虫体表面的蜡质,增强药效。 同一种药物(特别是菊酯类药物)连续使用3次,虫体会产生耐药性,防治时要交替用药。 防治时提倡组织菜农进行统防统治, 不给害虫留一席之地和喘息之机。 现在蔬菜安全性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为了切实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要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为主。 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苦参碱、印楝素、狼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