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过剩适应的中日比较研究

2021-03-16

关键词:乖孩子自卑感量表

王 晓

中学生过剩适应的中日比较研究

王 晓

(南京工业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修订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比较中国和日本中学生的过剩适应特征。将日文原版过剩适应问卷进行编译后,对中日1588名中学生(656名中国初中生、932名日本初中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与测量模型拟合度较好;五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60~0.80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另外,差异检验表明,在过剩适应特征上,日本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抑制”和“自卑感”得分较高,而中国的中学生“努力达成他人期望”和“顾虑他人”得分更高。结论: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过剩适应存在文化差异,日本的中学生更容易自我压抑,自卑感更强,而中国的中学生更容易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对他人期望的屈从度更高。因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过剩适应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学生;过剩适应;跨文化

在心理学上,适应指的是个体出生后在遗传情报和经验的基础上,与外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构建一种使内心得到满足,使各种心身技能得到完善关系的过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应是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衡量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

在适应的概念中,过度的适应状态被称为过剩适应(over-adaptation)。[1]与述情障碍(alexithymia)同样,被认为是心身症患者常见的性格特征。[2]北村晴朗认为,人的适应是靠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维持,外在适应指的是对社会以及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内在适应指的是内心对现状的满意度和幸福感。[3]过剩适应是指完全顺从他人的期望与要求,勉强压抑自己的内在需求来努力达成外在环境的要求或期待的行为。[4]虽然从表面看维持了良好的外在适应,但却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被认为是适应不良的一种。这一行为常常发生在处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春期阶段。从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来看,儿童期的孩子,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被要求端正自己的行为,被教导什么样的场合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因此,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注重社会化的外在适应会优先得到发展。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个体心理的逐渐成熟会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在,会思考现在的状态是否能让自己满意,是否能体现自我价值,由此注重个性化的内在适应开始发展。[5]但是,当这一过程被某些因素干扰,本该在青春期得到重视的内在面被压抑,却一味地提高外在适应时,就会导致“过剩适应”。而在霸凌,抑郁,自杀等学校适应不良群体中,这种过剩适应倾向普遍存在。[6]

过剩适应会引起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过剩适应与自尊呈负相关,[7,8]过剩适应倾向的个体更容易导致压力、抑郁倾向、孤独感等不适应问题,[9,10]而在青年期这个问题更为显著。[11]石井麻美子等也指出过剩适应与抑郁、焦虑等具有相关性。[12]

过剩适应问题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在日本的传统意识中,对“好孩子”的评判标准都是乖乖听话,甚至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要求能够做到大人说什么就做什么。[13]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来看,相较于欧美人更侧重自己需与他人切割,个体相对独立的自我概念,日本人更注重自己与他人从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自我概念。[14]而在海外,过度压抑个人欲望来适应环境的方式较为少见,因此有日本国内学者认为过剩适应是日本特有的概念。[15]但是,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社会文化背景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两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主张压抑个人真实想法以维持周围和谐。这种文化无形中加速了过剩适应倾向的形成。

在国内,过剩适应这一概念虽比较陌生,但近年来,“乖孩子”的心理问题愈发受到大众关注,平时默默无闻或表现优异的“乖孩子”突然产生厌学、抑郁、甚至自杀等问题行为。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乖孩子”从小接受的正面评价较多,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乖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16]“乖孩子”为了迎合大人的喜欢,甘愿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压抑在内心深处,表面上看上去是平静的,但在为以后的“随时爆炸”在一点点地做准备,“乖孩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危险”。[17]这种“顺应外界的要求,时常顾虑周围人的感受,压抑自我需求的‘乖孩子’”的特征与“过剩适应”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将“乖孩子”等同于“过剩适应人群”,通过对过剩适应特征的探讨,以期对我国的“乖孩子”的心理问题特征及今后的干预对策上提供一定的启示。

我国关于过剩适应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萌芽期,关于“乖孩子”研究主要以学校临床上的个案报告为主,缺乏对“乖孩子”内在适应与外在适应的全面探讨及量表标准化。本研究在日本已有研究基础上,考察中文版中学生过剩适应量表的因素结构和信效度,并对中日两国的中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学生过剩适应行为的特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某省公立中学的初中生656名(男生363名,女生293名),日本东北地区的公立中学的初中生932名(男生476名,女生454名,未报告性别者2名)完成问卷调查。从国际比较研究中需确保数据等质性的角度考虑,本研究选择了在经济上和教育上与日本水平基本持平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作为调查地。同时,调查学校都是当地一般的公立初中,在教育质量和环境上基本处于同等水平。

(二)测量工具

1. 日方

过剩适应量表 采用石津宪一郎(2006)编制的初中生过剩适应量表(The Over-Adaptation Scale)。涉及关于内心适应感的自我抑制、自卑感以及关于行为特征的顾虑他人、努力达成期待、追求高评价5个维度,共33个项目,5点计分。

2. 中方

(1)过剩适应量表(中文版) 笔者获得原作者授权,将日语版过剩适应量表翻译成中文,并委托一名长期驻日的中国研究员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量表再由一名熟练使用日语的心理学博士生进行回译。最后,由一名日本心理学教授对回译量表和原版量表进行比对检查,确保两者无实质性出入。

(2)自我抑制型行为特征量表 为验证过剩适应量表的效度,本研究采用了宗像恒次(1993)编制的自我抑制型行为特征量表作为效标问卷,此量表的中文版由刘沉颖(2005)翻译,并在中国验证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涉及情感抑制,渴求他人肯定,自我丧失三个维度,共10个项目,3点计分。

(3)公众自我意识量表 本研究还采用了蒋灿(2007)编制的中文版自我意识量表的其中一个维度公众自我意识作为并存效度量表,共7个项目,5点计分。

3. 施测步骤

调查问卷实行无记名制。由班主任统一发放并回收问卷。由被试者自行将答完的问卷装入密封袋提交,确保调查的匿名性。

4.数据分析

使用AMOS20.0和SPSS20.0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因素结构探讨

至今为止,过剩适应的定义及测量工具并未得到确定和统一。已有研究中,石津宪一郎、桑山久仁子、益子洋人等先后编制了量表和因素结构模型。 其中,石津宪一郎编制的过剩适应量表引用次数最多,且应用最为广泛。他认为,过剩适应模型是由自我抑制和自卑感两个维度构成的高阶因子内在面,和由努力达成期望,顾虑他人,追求高评价三个维度构成的高阶因子外在面两个部分组成(图1)。[18]这一观点在多数研究中被采用,可以说是过剩适应研究中最主流的因素结构模型。因此,本研究将沿用这一模型进行中日比较。

首先,将中日两国数据代入石津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比较讨论两国模型的拟合指标。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中国为=.94,=.87,=.94,=.05,日本为=.97,=.90,=.97,=.04。两国样本均显示该模型拟合较好,支持了石津宪一郎所构想的高阶因素的存在。

随后,本研究使用多组验证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了因素结构在中日两国中跨样本的恒等性(表2)。本步中需要验证3个恒等模型:基准模型(模型1,因素结构相同,跨样本之间没有恒等假设),因素负荷恒等(模型2,因素结构相同的同时设定因素负荷跨样本恒等),残差恒等(模型3,在前两个模型的基础上,设定残差变异恒等)。3个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2。结果显示,模型1的,,高于其他模型,A和低于其他模型,因此拟合最好。模型2和模型3虽然拟合指数略低,但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图1 石津宪一郎的过剩适应模型

表1 过剩适应量表模型的拟合度指标

表3 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与自我抑制型行动特性,公众自我意识的相关

注:**<.01,*<.05。

(二)信效度分析

1. 内部一致性系数 中国的初中生过剩适应问卷全部题目,自我抑制,自卑感,努力达成期待,顾虑他人和追求高评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80,.77,.73,.73,.60。

2. 聚合效度 表3可见,过剩适应全部项目总分与自我抑制型行为特征、公众自我意识之间具有正相关(=.52,=.46,<.01)。过剩适应各因素与自我抑制型行为特征,公众自我意识均有相关性。其中,自我抑制,自卑感和公众自我意识的相关度为=.13,<.05和=.23,<.05。其余的相关度均在.30以上(<.01),聚合效度良好。

(三)中日两国过剩适应的比较

1. 文化、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

以过剩适应为因变量,进行2(文化)×2(性别)×3(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表4)。结果显示,文化、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在总体得分、自我抑制和自卑感上有显著作用(<.01;<.01;<.05)。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以及文化和性别的主效应仅在努力达成期望上有显著作用(<.05),文化和年级的主效应在自我抑制、自卑感和顾虑他人上有显著作用(<.001;<.05;<.01)。除了努力达成期望外,总体得分、自我抑制、自卑感、顾虑他人和追求高评价都存在性别的主效应(<.001;<.05;<.001;<.01;<.05)。除了自我抑制和顾虑他人外,总体得分、自卑感、努力达成期望和追求高评价都存在文化多元主效应(<.001;<.01;<.001;<.001)。年级的主效应仅在自卑感上有显著作用(<.05)。

2. 过剩适应的文化特点

中国初中2年级女生的过剩适应的总体得分显著高于日本初中2年级女生。日本初中1年级女生的自我抑制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初中1年级女生。在1年级和2年级男生,以及1年级女生群体中,中国的自卑感得分显著低于日本。在努力达成期待维度上,中国的得分显著高于日本。在1,2年级群体中,顾虑他人的得分中国要显著高于日本。

3. 过剩适应的性别特点

其次,对中日两组人群的过剩适应进行性别的比较,在日本1年级和中国2年级的群体中,女生的过剩适应总体、自我抑制、自卑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关于追求高评价的得分,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一致的发现,即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4.过剩适应的发展特点

在自卑感和顾虑他人两个维度上,中国的3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1年级。另外,在中国女生群体中,2年级自我抑制的得分要显著高于1年级。

表4 过剩适应的不同文化、性别与年级的各平均值、标准偏差值及方差分析

注:1)结果数值为值;***<.001,**<.01,*<.05。

三、讨论

首先,本研究使用中日两国的初中生被试,检验了中日过剩适应的因素结构和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的信效度。

从结果可知,石津的过剩适应模型对中日两国数据拟合较好,表明石津宪一郎的过剩适应模型对于中国和日本两个母集团均适用。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多组分析验证了中日过剩适应的恒等性,因此,该因素结构适合于中日两国初中生人群。本研究为今后过剩的比较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启示。本研究进行了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的信效度的分析,结果表明,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是一个有效的测量工具,可以用来对我国初中生过剩适应的情况进行评估。

其次,从过剩适应中日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文化差异上日本的中学生更容易自我压抑,自卑感更强,而中国的中学生更容易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对他人期望的屈从度更高。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两国的过剩适应倾向均为女生高于男生。从发展差异上来看,中国的3年级生更容易有自卑感,而日本未发现明显的年级差异。

(一)过剩适应的文化差异

除了追求高评价以外的四个维度上,在低年级群体中都存在显著的文化效应。日本的中学生比中国的中学生更容易有自卑感,压抑内心需求的倾向更高,而中国的中学生为了维持表面的“适应”状态,更注重观察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周围人的期待,迎合他人的行为倾向更强。一方面,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面子”意识更强。特别是在人前,会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优点而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19]另一方面,在中国,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考试战中突围,父母和老师在孩子考试升学上倾注十二分的心血。并且,在计划生育背景下中国的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度期待,[20]希望孩子能够实现父母未实现的愿望。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孩子极易受到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会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而不断努力。与日本相比,中国孩子利他行为动机受父母的影响更大。[21]另外,作为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国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比日本更深。[22]中国学生的在校时间长,与老师接触时间更多,且中国老师的教育方针更倾向于严格督促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的优良与否左右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此,相较于日本学生为了隐藏自卑感,提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表现出的过剩适应,中国学生的过剩适应行为可能与面子意识以及竞争环境下来自外界(父母和老师)的压力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二)过剩适应的性别差异

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下有一致的发现,即除了努力达成期待以外,过剩适应总体和其余各维度上,女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换言之,中日两国女生的过剩适应倾向总体上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报告中“相较于男性,女性更注重与他人合群并维持良好无障碍的人际关系”的意见基本相符。[23,24]

(三)过剩适应的发展差异

本研究发现日本中学生的过剩适应没有年级差异,而中国初中3年级生相较于1年级生,更容易有自卑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成绩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25]学习压力是学生无法轻松度过学校生活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日本,国内的学业竞争更加激烈、压力也更大,随着年级上升学习内容变难,学业负担愈发沉重。学生对于自己能否跟得上学习进度容易产生焦虑,对自身能力以及将来规划产生怀疑和无力感。

另外,我们发现中国的1年级比3年级更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山崎瑞纪在关于维持朋友关系方法的中日比较研究中发现,日本在朋友关系中更注重距离感以保持对等关系的友谊。而中国人则更喜欢通过物质或者体力的相互援助来维持朋友关系,朋友之间的相互介入更为积极。[26]因此,随着年级上升,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度加深,自我防御心理或者对朋友的屈从行为可能会降低。

四、研究意义及不足

本研究以青春期容易爆发的心理问题“过剩适应”为焦点,通过对中日两国过剩适应现状和特征的探讨,为中国和日本的青少年心理适应不良的预防及干预方面提供了基础的见解。同时,通过对中日两国过剩适应特征的比较,也为今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援助对策提供了可能。为了排除经济、宗教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本研究选择了经济和教育发展程度与日本基本同水平的东部沿海某城市作为调查地。但现今中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教育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为了更全面的探讨我国的过剩适应问题及现状,之后需收集更多不同地区的数据进一步研究。

[1] 宫本忠雄. 过剰适応[J]. 青年心理, 1989(76): 37-40.

[2] 福西勇夫. いわゆる「心身症」[J]. こころの科学,2001(95): 54-59.

[3] 北村晴朗. 适応の心理 [M]. 诚信书房,1965.

[4] 石津宪一郎. 过剰适応尺度作成の试み[C]. 日本カウンセリング学会第39回大会発表论文集,2006: 137.

[5] 近藤安津美. 中学生の过剰适応と学校适応,怒りに対する反応倾向,心理的适応との关连[J]. 神戸大学発达・临床心理学研究,2012(11): 6-12.

[6] 益子洋人. 过剰适応研究の动向と今后の课题——概念の検讨の必要性[J]. 文学研究论集, 2013 (38): 53-72.

[7] 后藤明梨,伊田胜宪.大学生の过剰适応と居场所感の关连[J]. 钏路论集北海道教育大学钏路校研究纪要,2013(45): 9-16.

[8] 任玉洁.过剰适応に关する文献的研究と今后の课题[J]. 大学院研究年报文学研究科篇,2019(48): 65-73.

[9] 竹端佑介,后和美朝,过剰适応と性格特性が抑うつに与える影响について——大学生を対象にして[J]. 国际研究论丛: 大阪国际大学纪要, 2018,31(2): 7-19.

[10]益原瑞隆,谷渕真也.大学生における过剰适応倾向と友人关系良好性および身体的・精神的健康との关连[J]. 心理相谈センター纪要, 2019(15): 37-45.

[11]藤元慎太郎,吉良安之.青年期における过剰适応と自尊感情の研究[J]. 九州岛岛岛大学心理学研究,2014(15): 19-28.

[12]石井麻美子,荻田纯久,善明宣夫.中学生・高校性を対象とした过剰适応に关する研究——承认欲求とストレス反応の关系から[J]. 教职教育研究: 教职教育研究センター纪要, 2017(22): 101-110.

[13]远藤由美. 「子どもの自立心を育てる」とは [J]. 児童心理,1995, 49(2): 9-14.

[14]Markus H R,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 224–253.

[15]石津宪一郎,安保英勇,大野阳子. 过剰适応研究の动向と课题——学校场面における子どもの过剰适応[J]. 学校心理学研究, 2007, 7(1): 47-54.

[16]王益明. 当心“好孩子”[J]. 心理科学, 1994(3): 175-176.

[17]易利民. 孩子有多乖,就有多“危险”[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4): 74-75.

[18]石津宪一郎,安保英勇. 中学生の过剰适応倾向が学校适応感とストレス反応に与える影响[J]. 教育心理学研究, 2008(56): 23-31.

[19]末田清子. 中国人学生と日本人学生の「面子」の概念およ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ストラテジーに关する比较の一事例研究[J]. 社会心理学研究, 1998(13): 103-111.

[20]张勤. 中日两国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6): 102-105.

[21]周子康.亲との关わりが日中大学生の他者志向的动机づけに与える影响[J]. 现代社会文化研究, 2017(65): 47-60.

[22]王松. 教师に対するイメージと心理的距离に关する日中比较研究―両亲・友达との比较を通して―[J]. 神戸大学大学院人间発达环境学研究科研究纪要, 2010(1): 135-141.

[23]石津宪一郎. 中学生の学校适応と过剰适応に关する研究[D]. 仙台: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4]舩津爱. 青年期过剰适応に关する一考察:尺度の再検讨とストレスコーピングとの关连[C]. 日本青年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论文集, 2010(18): 30-33.

[25]翟宇华. 中国における中学生の学校生活満足度とスクール・モラールとの关连および学校生活に対する认识[J]. カウンセリング研究, 2007, 40(1): 17-25.

[26]山崎瑞纪,张日升. 友人关系を维持する方法における日中文化比较[J]. 东京都市大学环境情报学部纪要, 2009(10): 92-99.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Over-adaptation

WANG Xiao

(Dept. of Law Schoo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Revis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Over-adaptation Scale and test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over-adaptation tendenci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ompile the original Japanese version of Over-adaptation Scale, and test 1588 junior school students, of which 932 were Japanese students and 656 were Chinese student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odel fit well in with the data, with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for five subscales ranging from 0.60 to 0.80. The Fatalism Scale had a good criterion validity as well. Japanese lower-grad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on “self-restraint” and “self-insufficiency” while Chines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on “living up to one’s expectations” and “solicitude for others”. Conclus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Over-adaptation Scale is a valid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ver-adaptation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point to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over-adaptation within a cultural context.

junior school students; over-adaptation;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G40-02

A

1008-0627(2021)02-0051-0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乖孩子’的风险:过剩适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C-a/2020/01/0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年期过剩适应行为研究”(2018SJA0197)

王晓(1988-),女,江苏张家港人,讲师,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E-mail: henghengwx@yahoo.co.jp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

乖孩子自卑感量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小树是个乖孩子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