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小曲》中的地域性风格元素探微

2021-03-16陈倩倩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滑音小节乐曲

陈倩倩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 276800)

“风格”是一种艺术概念,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是艺术家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景交互作用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既包括艺术家个人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所以,风格是一种特色,一种音乐特征。河南,地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由几千年宫廷“正统”音乐的引领,与其底蕴深厚的历史沉淀共同造就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二胡成为独奏乐器以来,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二胡音乐作品,河南风格二胡曲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作品之一,不仅有地道朴实的方言语调特征,还吸收了当地肥沃的戏曲、曲艺元素,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河南韵味,本文以最能展现河南地域气息的《河南小曲》为例,试从地域风格元素的角度对其进行论述。

一、河南音乐性格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区域的人们因为处于相似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文化,于是对于区域内的审美对象也有相似的心理接纳程度。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区,黄河文化滋养孕育出这里的人们豪迈直爽的性格,音乐风格明朗、欢快、诙谐,旋律起伏比较大,戏曲性格也是豪放的平原特色。性格就好比是土壤,所有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参天大树都是从这里生根发芽。

二、地域性风格元素

李吉提在《中国音乐结构》中说道:“对于中国音乐作品来说,音乐旋律所要表达的情感风格的重要性远远要比严格的曲式结构来的重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点在于它拥有对于地域的指代性,笔者认为,二胡曲是否具有河南音乐风格主要看旋律,而旋律的地域指代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风格化技巧的使用;一个是对河南民间音乐素材的吸收融合。

(一)地域性演奏技法

河南的民间戏曲音乐以河南豫剧、坠子、曲剧的流传最为广泛,其中的坠胡、三弦等伴奏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特点,使河南风格更加突出鲜明。《河南小曲》中对于戏曲伴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学习模仿有很多,最富于特点的是滑音、揉弦和垫弓。

1.滑音

坠胡,又名坠子,是河南坠子、曲剧、吕剧和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它的琴杆比二胡的要高,音域较宽,所以滑音时在弦上的滑动幅度就相对较大,从而形成了坠子独特的滑音风格。它的声音特点甚至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打击乐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

乐曲一开始便由几个风格滑音拉开序幕,从而奠定了整个小曲浓厚的河南风格,几乎每个滑音都是围绕“5”音进行的,尤其“5”到“3”的三度滑音在作品中使用得最为频繁,就像是此曲的核心动机一样,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风格凝聚力。此后第5、6小节的切分音,更是以“5”到“3”的下滑音为重心,与河南方言中语调的降调处理很类似,仿佛置身于“咦,弄啥嘞!”的语境之中。

再往下的这两句旋律中也运用了滑音(第9-16小节),但此处的滑音与前一句不同,相比之下音值更短,节奏紧凑规整,像是对打击乐镲的声音模仿,热烈的气氛随之而起。

乐曲的第27小节是大下滑音后紧接着大上滑音,然后再接一个大下滑音,是坠胡最为标志性的滑音技巧,音乐在上下大滑音的表现下活灵活现。

2.滑揉

乐曲中还借鉴了坠胡的手控滑糅和悬腕滑揉技法,手控滑揉的滑动幅度要小一些,主要靠手腕控制发力,虎口不动;而悬腕滑揉主要靠手臂发力,幅度较大,所以虎口要跟着上下做快速滑动。这个技法在本曲中使用较多,既能准确深刻的表达乐曲情绪,又突出了河南地域风格。见乐曲第50小节,此处的“7”是一个延长的滑揉,因为时值被延长,所以可选择悬腕滑揉的技法。另一例是“4”音的悬腕滑揉是乐曲的70和72小节,此处的滑揉可做快速的大幅度滑动,使音乐的河南韵味更加突出。

3.垫弓

垫弓,也称“小抖弓”,在乐曲中也多次出现,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在演奏第二段开始第一个音“5”时,抖弓速度要快,注意一定是在本音时值将要结束时快速坚决的抖出三个“5”音,否则顿挫分明的音乐效果就会减弱许多。抖音的数量要根据时值音长决定,节奏密集时抖两个音即可。同例还有第112小节,只不过此处的垫弓“3”前还有一个大下滑音,紧接着再加一个短小的打音,音乐表现出磅礴、气宇轩昂的热烈情绪。

(二)地域性民间音乐特征

1.板腔体结构与河南民间音乐旋律手法

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由快板、慢板和快板再现三个段落组成。为A-B-A的结构模式。

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是1-27小节,第二段28-51小节。音乐旋律围绕中心音“1”展开,音乐发展中使用了叠奏和句句双的手法,具有河南坠子的音乐特色。河南坠子唱腔采取的是上下句的板腔体结构,上句落音较为自由,下句的落音多为“1”。如,第一段开始4小节,为2+2的上下句结构,上下对应,上句落音“1”,下句落音重拍位也为“1”。此段另外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手法是叠奏,应该说,这段几乎都使用了这个发展手法。叠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很常见的手法,不仅有整体上的叠奏,也有局部的叠奏,此处就是局部的叠奏,非常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韵味。

乐曲第一部分的第二段,除了前四小节是第一段的重复外,其他部分为新材料,虽为新材料,但并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非常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的,讲究循序渐进,自然而生。此段的结构更加复杂,句式结构并不规整。音乐中加入一些戏曲音乐素材,如西路河南坠子唱腔上下句的旋律骨干音,就有“2-7-1”的旋律组合,在本段中就有重点强调。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慢板,舒展自豪地音乐表情,相比第一部分音域较高,旋律更悠长。此段由较为整齐的7+1大句构成。每句9-10个小节,都共同落音在“1”上,也是河南坠子音乐特色的体现。第三句的开始4个小节,又出现河南坠子中声腔与坠胡互相模仿的2+2的“句句双”结构。第四、五、六、七句的前4小节都出现节奏模仿的“合头”现象。

第三部分是快板再现。重复第一部分第二段的主题,后接8个小节的叠奏,突慢后直到拨音结束。

2.调式分析

此曲以五声徵调式开始,在乐曲中多次强调“1”和“2”,与主音“5”形成上下五度支撑关系,对宫商两音的强调,体现河南坠子的音腔特点。河南坠子唱腔采取上下句的板腔体结构,上句落音多采用“3”“6”“2”,下句普遍落音“1”,段落结束处多落于“5”。接着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变化为七声宫调式,出现“7”“4”,此二音是不稳定音级,也是河南音乐素材中最具河南风格色彩的特性音。第二部分由8个长句构成,除最后一句,其他7句都结束在宫音“1”上,是典型的宫调式。最后的再现段,以宫调式结束。

3.河南戏曲特征

厚重的文化滋养了中原大省的戏曲文化发展,据统计,河南戏曲的种类多达45种,堪称“地方戏曲大省”。河南二胡博采众长,从戏曲音乐中寻找素材,这也是河南二胡蓬勃发展的重要根源。总结《河南小曲》中的戏曲元素,笔者发现有如下特征:

(1)结尾音都落在“5”或者“1”

这是河南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拿河南豫剧来说,它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调式,豫东调为徵调式,落音在“5”,豫西调为宫调式,落音在“1”。

(2)特性音“4”“7”

这两个特性音被频繁使用在作品的段落及全曲的结尾句,并解决到“5”或“1”。在河南戏曲中,经常把“4”和“7”这两个不稳定的音作为特性音加以强调,通常使用在结尾处,再解决到“5”或“1”,这是非常具有河南戏曲韵味的终止式,也是河南戏曲非常具有辨识度的特征之一。

(3)大调曲子曲牌“剪剪花”

曲牌“剪剪花”起于清初,在大调曲子里可分为“老剪剪花”“小剪剪花”两类,“老剪剪花”为宫调式,“小剪剪花”为徵调式,此处选自《小两口戏情》唱段的是“小剪剪花”,《河南小调》的曲调素材便是来源于此曲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河南小曲》和《剪剪花》中的核心音与旋律走向都是一致的,结束音也都落在“1”上,体现出浓郁的河南韵味。

《河南小曲》凝结了刘明源先生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沉淀,纵观音乐发展史,音乐在创作、流传、改编过程中,离不开肥沃的民间音乐土壤。研究乐曲的语言可以更好地发扬民间音乐的传统,更使民族音乐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滑音小节乐曲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快把我哥带走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悲伤的乐曲
节节草的秘密
琵琶音乐中的滑音技巧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