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提高越南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2021-03-16李学舒饶如雪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越南语本科新冠疫情

李学舒 饶如雪

摘要:越南语专业开设早、规模大,本科在校生人数居全国非通用语种第三,在非通用语界较具代表性。新冠疫情对越南语本科人才的国外阶段常规培养模式造成了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文中针对疫情下在线资源开发整合不足、口语应用机会少、国外实习实践难、就业问题加剧等问题提出了策略思考,并提出了特色思政课程的思路。

关键词: 新冠疫情;越南语;本科;人才培养

分类号:H44

据笔者调查,至2021年6月,国内开设越南语本科专业的高校有近30所,云南10所、广西9所、北京3所、上海1所、广东1所、重庆1所、四川1所、江苏1所、河南1所。开设越南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西、云南三个省(区、市)。中国历史上最早开设越南语专业的是1942年开办的国立东方语文学校,该校原址位于云南昆明呈贡。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东方语文学校并入了北京大学,因此1949年北京大学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开设越南语专业的学校[1]。广西最早开设越南语专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1964年创办了越南语专业,1977年升格为本科专业;云南最早开设越南语本科专业的是云南民族大学,于1998年开设。目前,全国越南语本科每年毕业生规模约为600人左右,越南语专业在校生人数在全国非通用语种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朝鲜语、泰语。

从人才培养模式看,越南语本科人才培养均采用国内、国外相结合的模式。三年或三年半在国内学习,半年或一年在越南合作大学学习,如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學等。四年均在国内学习,但充分利用寒假、暑假时间到越南合作大学学习,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时,各培养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机会,让学生到越南留学。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生出国学习受到影响,各高校纷纷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国内完成全部阶段的培养任务。就语言学习而言,学生在语言对象国学习交流,可加深对语言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的了解,增强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等语言应用能力。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如何解决疫情给出国学习语言带来的困难,继续发挥赴对象国进行阶段性语言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提高小语种中的大语种越南语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整合资源、搭建线上教学平台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线教学一时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各线上教学、科研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纷纷开放,为疫情期间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越南语专业教学资源较少,网络开放的精品课程匮乏。越南历史文化的拓展方面,限于课程教材,纯越南语或中越语对照的拓展读物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现有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等平台,或积极构建越南语专业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有效整合全国越南语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具体而言,可根据各高校师资优势,分任务联合打造一批越南语精品课程,涵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历史、文化、中越合作与交流等领域。同时,鼓励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定期开发、推送一些有品质的越南语文章、音视频,将越南国情、文化、习俗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鼓励专业教师们多开展线上学术文化讲座,启发学生对越南语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索,积极求新、求变,开设系列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注重情景模拟、虚拟现实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云南师范大学开发的“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了汉喃文学经典赏析、浏览体验、交互实验等多个教学模块,学生通过鼠标和键盘配合即可便捷地感受越南民间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融,寓教于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因疫情未能到国外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越南语专业学生查找毕业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学生留在国内,国内的越语材料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联系国外合作高校,加强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的互助及利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二、强化课内课外培养、提升学生口语水平

语言环境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因为疫情无法出国,只能留在国内继续学习,与越南籍师生接触机会少,缺乏实地体验和使用越南语的机会,很难突破口语水平。另外,越南语语音分北部音、中部音和南部音,学生一直留在国内学习,没有去到当地的语言环境,就很难体会揣摩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因此,从课程开设的情况看,可根据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考虑开设越南语北部音、南部音对比课程,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越南语语音语调,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同时,积极邀请越南籍外教增设线上口语课或增加外教的口语课课时,保证口语教学的密度和强度。在课外的练习与运用方面,可积极开展“越语角”“越语俱乐部”“越语社团”等具有越南语特色的活动;定期组织筹办、参与国内、省内、校内的越南语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多练;越南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口语练习,如通过微信、Zalo、Tandom等,跟越南籍语伴开展语音聊天、中越语互学互练,多说多讲越南语。

三、加强实习实践、提升越南语实际运用能力

翻译、写作也是一位合格越南语本科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疫情原因无法出国,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国外实习实践任务也难以落实,学生难以即时学以致用,写作水平和翻译水平难以提升。各高校应及时推动优质实习实践基地的遴选与合作,增加学生线上或线下翻译实训,积累翻译经验,提升翻译水平。在演讲比赛的基础上,可定期举办一些越南语写作大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在校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教师的助研、助教、助管工作,跟随学业导师开展科研或社会实践,增加动手能力。校际间,可积极组织开展暑假夏令营等活动,增加学生与外校越南语专业优秀学生的交流,拓宽学科知识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也可利用好专业实习实践的安排,通过学生自主联系或学校集中安排等方式,到国际组织、涉外部门、区域与国别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涉及越南语的岗位认真实习实践。

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复合复语人才培养

到越南留学的学生,经过在国内的学习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越南语能力,可以在当地进行一定的实习实践活动,表现优秀,可能还会与当地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同时,留学国外,异域生活体验,与当地政府有关机构、企业的接触,会进一步拓展对跨境就业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就业机会。疫情下,一方面,各高校应加强越南语相关单位或组织用人信息的渠道挖掘,搭建中越跨国企业的线上线下招聘交流平台,为越南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信息来源和就业途径。另一方面,面对越南语专业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在培养复语型、复合型优秀越南语人才上下功夫,根据学生意愿,对有意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群体,可开展越南语及相关学科领域本硕(博)贯通培养。就强化就业竞争力而言,可开展面向就业市场的本科应用型合格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可根据高校优势学科和区域人才培养的任务与特色,开展“越南语+旅游”“越南语+金融”“越南语+法律”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越南语和英语的双语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复语能力,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五、立德树人、打造特色语言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对引领和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新冠疫情下,任课教师可充分挖掘疫情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在翻译教学中,以疫情防控知识、抗疫故事为练习内容,以新闻信息为重要素材,心中有家国,眼里观世界,及时分享传递中越双语疫情防控经验,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感受疫情防控中的“中国速度”,体会国家力量、人民能量的偉大,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外语人。同时,带领学生认真对比英语、越南语新闻语言的特征和表达习惯,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外媒的同期新闻报道,分析其语言风格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新冠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对学生出国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心理压力较大,通过有效的思政教育,也可引导同学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心态,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机会和方式。

参考文献:

[1] 赖艳林,刘志强. 中国越南语翻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作者简介:

李学舒,男,1987年4月出生,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饶如雪,女,1998年12月出生,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越南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越南语。

1257500520205

猜你喜欢

越南语本科新冠疫情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汉语经历体标记“过”及其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