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3-16张冰王超宇
张冰 王超宇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创新发展力量的储备资源基地,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被动就业之外的另一项重要人生选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倾向越来越明显,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来重点研究,立足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倾向的同时,高校也应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基础,明确提出有目的性的培养方案与对策,进而使大学生持续向规范性、专业性方向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案;综合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全民创业、大众创业”现已成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规定。但总体是以搭建合理的培养体制,持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这对下一步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2020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整体运转,而且给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和挑战。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合理的政策,统筹推进全局工作,努力帮扶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新方法,这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与专业课契合度低
据调查分析发现,全国高校在以不更改原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不同种类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影响力一直较低,原因是没有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涉及范畴比较有限、课程品质偏低、管理体系零散,较多以网络课程、校园内专题讲座、创业咨询交流会等方式进行,但在实际过程中部分学校并未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一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在知识储备、个人爱好、个性特点、与人相处、文化水平、专业情况等层面的差异有所不同,高校的二级学院也并没有针对创新创业规划出目的性强、规范化高、覆盖面广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度低,创新创业类课程与技术专业相错位。在高等教育的整个环节中,专业教育是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奠基石,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高校进一步提升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堡垒。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之基,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教育给予足够的营养成分,二者形成互补,紧密相连,不可缺一。
(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體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高等院校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在综合性改革创新、课程建设、质量提高、名气提升、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等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关注度不高。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并未形成体系完善、科学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框架。加之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和精准定位不够明确,为了使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变得“漂亮”,有些学校甚至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上,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因“精力资金投入少、成果慢”而遭受冷漠。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是各高等院校借助合作企业单位进行零散、比较有限的教育主题活动,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本校及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系统详细、体制完善、标准细致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和水平不相上下,实际教育效果差。
(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基础理论教学的合理填补和拓宽,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战胜困难、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工作能力,但要是没有实践环节的推进,学生的创业感受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重视实践环节。对此,高等院校要增加资金的投入,为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政府和学校的协作、切实发挥好校企合作办学,为大学生的实践主题活动拓宽渠道,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长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据调查显示,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大多数是以基础理论授课为主导,以岗位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书制作、创新创业科技项目申报、产业孵化、创业基地、创业比赛、公司实践等方式为辅,受师资队伍、资金保障、教学设施等各个方面的牵制,一部分已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高等院校也滞留在偏浅层面,加之学生参与性较低,教育成效遭受重创。
(四)高校创新创业的专业培训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有限
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院校的师资力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是理论功底雄厚和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教师团队组成。但从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高校出任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来源于本校的经管学院、国际商学院、金融学院等从事金融类、财政类、经济类、工商类、营销推广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电子商务类、法律类等层面的专职教师,也有一部分是由职业指导中心承担有关工作中的教师担任。由于学校任课教师缺少对创新创业以及业务流程培训的亲身经历,主观上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全方位把握,最后导致学生对创业的专业知识把握深度不够,误入歧途。加之教师本身就缺少对自主创业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无法以切身的感受和真实的经历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对此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和潜力也难以被有效激发。
二、高校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意识思维
高校要想行之有效的培养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必须要保证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创新创业的观念认知能力。校园里要想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就务必要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优势,切实搞清楚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高等院校在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力度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统一思想战线,并制定出合理的政策,然后以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培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一步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学校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目的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社会在发展市场竞争中,需要创新型人才。前期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资源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扶,这样不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深刻反省,同时还可有效加强大学生对观念思维的整体认知,并在创业实践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推动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也应进一步结合大学生的自身优势来进行真实有效的帮扶与指导。
(二)结合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完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好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进一步结合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努力完善好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高度重视设定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对目前仍未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要多方面做出合理的改革与创新,从而确保创新创业能力课堂教学培养目标渗入到每一个课堂教学之中,与此同时,高校还要规范好其他课程评定体系的标准。总之,要想把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内容设为高校的必修课,我们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并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纠正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错误认识,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校园平台的内在优势,然后主动发现问题并不断系统地进行完善与总结。
(三)社会各界应积极帮扶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
要想全方位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并不只是高校的任务,社会各界更应高度重视并广泛关注。新冠疫情后,教育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为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帮扶。例如,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实践平台,政府部门也应配合好各大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多组织一些自主创新创业大赛,从比赛中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在自主创新创业观念上的认识。
(四)加快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想确保大学生在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质量,学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在传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总体综合素质理论水平还存有很大的缺陷。对此,学校应合理整合资源,努力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按时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推动任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切实为骨干教师提供优质的资源平台,必要时还可联系其他院校进行短期交换学习。此外还可灵活运用社会资源及校友会资源,聘用具有社会经验丰富和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来进行创新创业专题指导,定期开展有实践活动意义的专题讲座和精品课程。
三、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自主创新教育,学术界通常对其内涵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上是指:為塑造人的创新精神、道德品性、逻辑思维和想象力而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从广义上看,一切以塑造自主创新素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趋向的新式教育主题活动都归属于自主创新教育。
自主创业教育,有学者认为自主创业教育是培养判断能力、观察能力、机遇鉴别及协调工作能力的过程。还有学者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界定为自主创业教育,如创造力、警觉性、坚定性、团队协作能力、超前性、奋发进取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前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调查(以湖北籍大学生为例),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较大,其中有很大兴趣占比17.93%,比较感兴趣占比35.17%,不太感兴趣只占比8.28%,一点兴趣也没有仅占比2.76%。
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肯定要想激发更多大学生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学校教师还要根据现场的教学活动来开展培养学生个人或精英团队的创新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创业技巧,最后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核心精神实质并不是要每名在校大学生都去选择创业,它只是可以挖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创业观念,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之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结合式”的教育,它是一种兼顾教育创新并结合实践教学的新式文化教育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后,高校应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切实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好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在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开展的同时培养好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还可以使想要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慢慢从传统式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变为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将学校优秀的人才进一步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新式教育。
四、结束语
高校要切实发挥好校园平台优势,着重培养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对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面临着我国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因此,高校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还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大学生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现如今,国家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明确地提出了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切实开展好相关培训。
参考文献:
[1]狄明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4):26-28.
[2]孟庆新,李国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5):78-79.
[3]闫相伟.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区,2017(04):77.
[4]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5]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6):12-14.
【项目名称:湖北工业大学统战理论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如何发挥统战优势来支持湖北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2011),本研究为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1)张 冰,1964年,女,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授
(2)王超宇,1993年,男,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196350118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