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上搜救知识库的海上搜救辅助决策方案设计
2021-03-16周范超
周范超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海上船艇作业方式,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飞行区域广、视角开阔、经济便捷、操作简便、有效降低人员生命风险等优势,在海上监管和应急处置、搜寻救助中的应用已愈发受到海事和救捞部门的关注。海事部门以及海上救助部门已经利用电动多旋翼无人机进行了一定的海上航拍、溢油监测、船舶尾气检测等方面的探索应用,但由于受海上复杂的气象环境制约,无人机受风影响遇险落水风险较大,因而无人机主要用于天气条件良好情况下的近海岸线飞行航拍,尚未有更深入的应用。飞行平台抗风性和安全保障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的存在,使海上无人机应用成为本领域技术应用的短板。为拓展海上无人机的应用范围,针对海上无人机受风影响遇险落水问题,本文重点对海上无人机落水自浮设计与定位搜寻打捞回收系统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上搜救;完善对策;政府主导
引言
以海上搜救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今我国海上航运情况、海洋情况的分析,从支撑力量、设备设施、人员素质3个主要的方面对海上搜救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对我国海上搜救的难度进行明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海上搜救完善对策。希望能够在政府的主导下,不断优化我国海上搜救相关配套设施,并对组织结构、制度予以不断调整,使其更符合我国海上搜救现实情况,确保海难事故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解决。
1海上搜救存在问题
1.1设备设施落后
海上搜救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并直接影响了其能力水平表现。现阶段,在党和国家的高度挂关怀下,海上搜救相关建设不断趋于完善,并加大了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了整体装备情况。但客观维度上讲,我国海上搜救力量仍旧过度集中于沿海各主要港区,而岛屿、外海等区域的搜救力量装备处于弱势,相关设备配套落后,船龄长、船速低,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很容易错失最佳的搜救时机。据实际调研发现,多数海上搜救设备的平均年龄已经超出了20年,部分机械老化问题突出,且未有设置直升机平台,无法形成与其他搜救设备的联动,工作方法手段单一,继而影响了实际工作效率,限制了我国海上搜救事业发展。同时,面对复杂的作业环境,海上搜救需要多方联动配合,并强调各岗位的有效协作,但是其相互间的信息交互延迟,信息化装备水平偏低,亦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上搜集实效,增加了遇难人员的风险面临,是未来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所在,应当引起相关机构单位的足够重视。
1.2大风浪和极端条件下救援困难
海洋并非一成不变的陆地,蔚蓝的海域伴随着无穷的危险。当海上发生大风浪时,许多渔船都有颠覆的风险,虽然有各级海事部门会提前给出预警,但由于渔民的侥幸心理,或没有及时知道、准备不足,仍有可能在大风浪下遇险。大风浪下,大船舶可以就地抛锚固定船只,或依仗速度航向停泊地。但渔船由于自身重量和材质,随时有翻扣、沉没风险。在遇险时,由于风浪巨大,救援船舶、直升机等救援力量可能无法出海。另外,当救援船舶到达救援地点时,难以同被救人员和船舶进行施救,风浪巨大难以靠近而且有相互碰撞的风险。
1.3海上伤员医疗后送难度大
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治、换乘和后送受海洋环境影响和制约大。海面风力7 级以上,舰船摇摆达 20°时,大部分舰员出现晕船反应。若抢救过程船体摇摆大于 15°时,不仅医务人员重心不稳,难以进行精细操作,而且患者难以固定,麻醉平面亦难以稳定,容易造成操作失误和副损伤。海上伤病员换乘受风、浪、涌、潮汐、海流等影响,船体无法靠近,舷差、颠簸摇晃等造成伤病员无法换乘。在恶劣海况下,救护直升机无法降落,采用空中悬停吊换的难度也很大,对装备性能、技术操作的要求都较高。
2海上搜救完善对策
2.1发挥政府主导效应,构建多方参与支持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各个参与主体要做到内部既要有凝聚力又有适应性已经不容易,要使它们各自的运作保持统一和独立,同时又要与其他从参与主体在物质、资源和空间、时间等诸多方面相互依赖、和谐共存就更显困难。事实上,面对愈加复杂的海上搜救管理,多元化主体参与结构,加之其相互间的机构性质、组织背景、专业职能等差异,导致基于信任的合作问题突出。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力量,携手并进,更好应对海上突发情况,是我国海上搜救体系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要加紧政府职能转变,主动迎合多元化治理趋势,树立以分担为特征、以协同为内核的新型管理理念,在继续发挥主导功能优势的同时,强调通过一系列合作制度关系,从海上搜救需求层次上出发,有机地将市场主体、公民组织等关联在一起,形成兼具包容性和参与性的网络系统结构,并架构起良好的交互通道,筑牢合作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培植志愿服务机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并予以充足的政策支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准入门槛,着重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逐步完成部分海上搜救事项的转移,并出台系列资金筹措和管理办法,以此来提升其运作能力,使之效益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在联合演习方面,一要合理化演习方案结构。在海上搜救平战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下,联合演习方案需要同时涉及海上事故处置和海战场建设。不仅包括一般方式演习,还要注重强化无脚本实战演习,以强化复杂海况和战况下的应变能力。二要优化演习评价考核制度。客观综合的评价考核制度,对于验收联合培训成果、有针对地完善海上聯合搜救应急和应战预案能发挥重要作用。军地联合演习评价考核项目和标准制定要面向应急与应战统筹,评估人员的构成除应急管理专家外,还需纳入相关军事专家。
2.2海上无人机落水自浮设计及测试
目前,主流的工业级无人机具备一键返航功能,支持中途遇到突发情况时终止任务返航。在突发天气和意外状况下,无人机能及时调整姿态进行返航等一系列操作,体现了良好的飞行安全性。海上用抗风型小型无人机采用纯电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机翼设置在机身的两侧,在外形设计上具有一定的落水自浮能力。为实现海上无人机落水自浮功能,机身采用碳复合PVC泡沫材质制成,机翼通过凯夫拉复合PVC泡沫材质制成,垂直起降臂通过3K碳纤维材质制成。通过上述高科技材料和机体气动设计,能够保证海上无人机落水后可漂浮于水面上。
2.3协调合作交流,推进搜救理念国际化
世界海洋强国在制定和实施海上安全战略中的经验,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保障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必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国际组织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海上应急搜救部门的合作,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形成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格局,通过协商、谈判逐步化解海洋权益争端。建立国际搜救合作机制,形成海上安全信息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海上应急搜救工作的协调配合,促进相关国家在海上应急搜救、海洋环境保护、救援专业培训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交流协作。加强海上应急搜救合作和海上联合搜救演练,完善险情应急处置预警,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搜救交流平台,开展海上救援人员业务交流和海上搜救先进技术研究,扩展海上搜救应急联合行动的广度和深度。
2.4预警及应急处置情况
对于遭遇可预警的海洋灾害而发生的海上险情,还应介绍所采取的预防、预警措施并对措施所发挥的作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应说明分级与上报、指挥人员工作情况、搜救行动实施及处置情况、行动的中止、终止与恢复。搜救分中心接警后对于海上险情的相应级别进行分析与判定,同时按照搜救应急预案规定要求向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天津港保稅港区管委会通报险情的情况,应尽量突出时间因素。主要说明各级领导、搜救指挥协调人员进入指挥位置的情况,以及各级领导对于险情信息的批示情况。对于救助行动信息的发布情况,是否对社会舆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对于搜救行动的评价情况。
2.5制定协助海上战场搜救的动员机制
动员与应急管理是当前我国并存运行的两种危机管理体系,动员侧重于应对战争、武装冲突及其他军事危机,应急管理主要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针对我国海上救援“重应急轻应战”的问题,需要制定海上搜救对战场搜救进行协助的动员机制。海上战场搜救动员机制属于我国战争法的内容,相关制度的构建需严格依据我国《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战争基本法,以保证战时海上救援力量汇集和使用的合法性。在构建形式方面,协助海上战场搜救动员机制可以采取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海上战场搜救动员预案”的方式。预案作为一种非常情况下的危机治理办法,属于应对战争状态、紧急状态和应急状态三种非常情形的规范性文件,虽然严格意义上不能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相关法律的“配套规定”,能够从对应的法律规范中获得法律效力。 “海上战场搜救动员预案”作为《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我国战争法律的配套规定,能够在战时海上搜救动员领域稳定发挥法律保障作用。方案构建方面,可通过将民事搜救力量纳入预备役建制的方式进行动员机制构建。预备役队伍是不脱离生产的武装组织,契合了平时经济生产战时转化参战的需求。预备役实行军队和政府双重管理,特别是专业搜救人员能够拥有双重编制,有利于强化管理和指挥。作为国防后备武装力量,预备役要求定期开展军事训练,符合常态化开展战场联合搜救训练和演习的协同要求。内容构建方面,应当围绕将民事搜救力量纳入预备役建制的相关程序展开。一是要制定将平时海上搜救力量纳入预备役的征召办法。明确平时海上搜救力量纳入预备役建制的强制程度,制定“强制征召”和“志愿征召”两个标准,依据单位属性、专业性程度及征召时机等因素确定具体征召办法。二是要细化平时海上搜救力量纳入预备役的补助补偿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防动员领域实行“公平负担”原则,即组织和公民为维护全民所享的国家安全作出的牺牲,应由全民公平负担,国家给予补助补偿。补助补偿制度不仅能有效调动国防动员积极性,也能保持海上战场搜救动员机制活力,具体内容应包括预备役人员的优抚优待、伤亡抚恤、福利津贴、荣誉激励等。
2.6加强装备建设,推进应急救援智能化
我国海上救援装备与美国、英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美国海上救援力量配备世界一流的破冰船、巡逻艇、运输机和直升机,紧急情况下航母军舰也投入到救援行动中,救援力量中的所有船舶都至少配有轻武器;而我国目前担负海上救援任务的装备数量少、年代久,存在科技含量低、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与世界一流的海上救援装备器材相差甚远。必须加强我国海上救援智能化,推进海上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信息共享,针对海上救援特殊环境增强夜间搜救能力;结合我国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研发新型海上救援装备,提高装备科技含量,加快搜寻救助装备和器材的现代化进程;注重小型高速救助船和空中救助力量的开发引进,形成沿海以小型高速救助船艇为主,中远程以大型救助船艇和空中救助力量为主的搜救格局。
结语
海上搜救工作发展,不仅影响着海运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更是关联到社会和谐、国家兴旺,作为一项相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促进多方协同,并充分依托现代科技支持和人才队伍支持,不断提升对海上事故的处理能力。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维度视角出发,全面解析我国海上搜救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完善对策,助力海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巍.游艇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搜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20,(04):112-114.
[2]陈来鸿.海上搜救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2019,(08):41-42.
[3]李世雄,马卓威.关于海警冰期海上搜救问题的思考[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8,17(05):74-80.
[4] 史伟,莎日呐,刘术. 美军战场人员搜救案例解析[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1).
150050118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