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

2021-03-16冯欣悦王侨张利亚唐美玲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焦虑抑郁养老模式老年人

冯欣悦 王侨 张利亚 唐美玲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方法:分析对象选择在2019年期间在本地区600例老年人作为分析对象,其中有300名老年人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将其设为A组,剩下的300名老人均选择在家进行养老,将其设为B组,观察两组老年人焦虑、抑郁情况。结果:A组老年人的SAS及SDS评分更低,p<0.05。结论:对于生活情况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在养老院进行养老的模式更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但是两种养老模式效果均较好,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养老模式。

关键词:老年人;焦虑抑郁;生活自理;养老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而大部分子女由于工作任务量大,大多数子女都会选择去外地上班或工作,为了谋得更好的发展,从而将自己的父母留在家中,有些父母年龄较大,在生活中不是很方便,容易造成意外,不但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谓空巢老人主要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大多数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症状,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1-2]。这种现象,对老年人的心理能够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孤独感加重。基于此种情况,此次研究笔者为了探讨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影响,特别抽取了600例老年人进行分析,现有如下报告。

一、一般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选择在2019年期间在本地区600例老年人作为分析对象,其中有300名老年人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将其设为A组,剩下的300名老人均选择在家进行养老,将其设为B组,A组老年人中男女人数分别为145人和155人,年龄在6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32±1.58)岁;B组老年人中男女人数分别为165人和135人,年龄在62-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5±2.18)岁。

2.组间的纳入标准

此次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协议,并自愿加入研究。此次研究对象生活质量评分(ADL)情况得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此次研究对象中老年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

3.方法

使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即SAS、SD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进行评价。使用MUNSH幸福度量表进行评估,评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4.评定标准

SDS评分标准以53分为标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高,SAS评分标准为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情况越严重。主观幸福感应由纽芬兰大学幸福感量表进行评估,总分48分,分数越高,幸福度越高。

5.统计学分析

文章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软件为SPSS17.0版本软件,文中出现的SAS、SDS及MUNSH幸福感量表方面的指标方面采取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s)进行描述,如果P<0.05,则两组结果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对两组老年人的焦虑及抑郁情况进行分析。

因老年人在ADL评分中证实,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A组老年人在SAS分数上为(43.24±1.23)分,SDS分数上为(44.12±1.68)分,均对比B组老年人更低,p<0.05,见表1。

2.两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情况分析。

A组老年人在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下,其主观幸福量表评分分数为()分,t=21.1728,p=0.0000,对比常规组更高,p<0.05,见表2。

三、讨论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人口逐渐增多,尤其是老龄化人口在我国占总人口数的10%左右,这种情况也造就了我国空巢老人的增多,并且空巢老人的问题目前已经逐渐被国家及政府重视,预计在2050年的时候,我国空巢老人的人数可能会达到7000多万,因此,国家开始针对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做出了一些努力和进步[3]。因空巢老人的年齡本身就偏大,尤其是年龄逐渐增长,老年人身体上的各项功能也逐渐出现退化,在生活中多由不便,很容易对他人产生依赖,这对他们的心理也造成了影响,心理上相对比较脆弱,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作为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从而为“空巢老人”建立更加安全和温馨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来说,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能够增加他们的幸福感[4]。因此,此次研究的老年人均是在ADL评分上较差的,生活无法自理,结合两组幸福感及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分析,A组老年人的以上指标更优于B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生活情况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在养老院进行养老的模式更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但是两种养老模式效果均较好,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翠丽,刘玙平,高奇峰.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22):1394-1397.

[2]丁颖,闫成锐,马晓丽,刘旭祥,潘发明.社区空巢老人焦虑  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9,40(08):947-950.

[3]王艳兰,曾菲菲.对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6):169-170.

[4]王智玉,程子尧,马青峰,郭春彦.不同养老模式下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04):289-291.

1956501186263

猜你喜欢

焦虑抑郁养老模式老年人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米氮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
焦虑抑郁情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影响的研究进展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心理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