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的伪互动视频

2021-03-16潘宁儿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媒体

潘宁儿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技术不断变革,互动视频这一新兴视频形态进入用户的视野。它的出现迎合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受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但由于其正处在起步探索的阶段,互动视频面临着伪互动现象突出等困境。

关键词 互动视频;新媒体;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2-0071-04

随着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互动视频(Interactive Video)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类型闯进了互联网用户们的视野。通过分支剧情选择、视角切换、画面互动等交互方式,互动视频给用户带来具有参与感和沉浸度的观看体验[1]。

这一新型视频形态在国内外均有尝试。2018年12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象级互动视频《黑镜:潘达斯奈基》在Netflix播出。自2019年起,国内主流的PGC视频网站纷纷布局互动视频业务,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腾讯互动综艺《我+》、爱奇艺互动剧《他的微笑》以及优酷互动式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而作为国内最活跃的UGC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弹幕网(以下簡称B站)也在2019年7月8日上线了“互动视频”功能,将网站中互动视频的内容生产交予up主,其制作的轻量级、娱乐性强的互动视频成为了“国内互动视频起步探索阶段”[1]的一次重要尝试。

互动视频是新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2],其独特的交互式体验和对接个性化服务的特点极大地发挥了新媒体的特性。因此,互动视频逐渐成为了研究新媒体环境的议题之一。目前看来,对于互动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互动视频内容特性的研究。互动视频题材多样,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界面式互动、内容式互动、探索式互动[3]。界面式互动视频不改变视频的叙述内容,而是通过场景界面的切换来为用户展现有意义的互动访问。内容式互动视频通过遵循一定逻辑的多视角非线性分叉式叙述[4],让观众自由组合剧情来获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视听体验。同时,从“看”视频到“经历”视频,叙事与体验并重营造出的强烈“在场感”[5]予以观众共情。而探索式互动视频则强调即时互动、即时生成。用户既是视频的被动接收者,也是视频中拟态环境的创造者,他们通过游戏化的沉浸体验[6]将在线世界中位置、人物与物体之间进行互联,来实现互动的最大化。

二是对互动视频发展困境的研究。在内容生产上,互动视频的形式与内容割裂,轻内容重形式、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频繁出现;在内容分发上,针对其内容合规性、合理性的问题尚未出台明确标准,内容可移植性差,平台的审核机制也存在漏洞;在内容播放上,视频交互与观看需求的矛盾并未解决,沉浸感缺失;而在内容变现方面,交互技术和复杂的剧本产出使得视频的生产成本增加,但其市场前景并不清晰,以致其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三是对互动视频未来前景及路径的研究。在未来,互动视频可以通过5G、VR等技术在视听内容生产上创造新的可能,同时其将在文化旅游、在线教育、电商购物等存在互动需求的领域拓展应用服务。针对其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回归内容本身”“出台行业标准,加强平台审核”“增加播放模式,扩展交互方式”[6]等路径来解决。

但在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人们很少回归互动视频的“互动”本身,即从社会学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发生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依赖性行为过程。因此,脱离了相互作用的互动便成为了一种伪互动。对于处在过渡阶段的互动视频而言,用户单向进行有限的剧情选择,视频生产者未能及时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用户反馈,在两者之间并未产生有效的交互作用,互动视频存在伪互动现象。

根据B站开放“互动视频”功能公测公告描述,up主可以直接在B站投稿拥有多个支线(即“剧情树”)的内容。而用户则可以直接在播放器与视频内容互动,选择不同的选项,体验多结局的魅力。其互动视频生产生态以及伪互动现象更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B站互动视频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新媒体语境下探究伪互动视频特性、成因以及解决伪互动的方案。此外,B站的互动视频仍在不断生产和发展。因此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区间限定于12月13日至12月15日,其间数据主要根据B站互动视频频道的1 137条精选视频整理而成。

2.1 B站互动视频的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12月15日,B站互动视频频道共有6.3万条视频投稿,1 137个精选视频,播放量达累计到17.9亿次。其中播放量最高的视频为《性取向测♂试!》,共达到1 121.0万次。

笔者通过网络爬虫程序对B站互动视频频道的1 137条精选视频进行了数据抓取,根据视频内容将其分为7个大类:测试类(如性格测试/塔罗占卜等)、游戏剧情类、知识科普教学类、生活体验类、沙雕鬼畜类、影视剪辑类、up主联动类。笔者统计整理后数据如下:在所统计的1 137个互动视频中,测试类视频高达604个;其次是游戏剧情类和知识科普教学类,其数量分别为297和127,而生活体验类和沙雕鬼畜类则是53和42;最后,影视剪辑类与up主联动类占比最小,分别为9和5(图1)。

通过参与观察、数据整理及分析后,笔者有以下发现。

2.1.1 题材多样,但测试类视频占大多数

作为国内较大的UGC视频网站,B站鼓励用户创作,创作者的思考范围和角度便在这种具有活力的环境中拓宽。因此B站涌现出多种题材的互动视频。《【云实验】铋晶体的最后十分钟》是一个知识科普类的视频,通过选择来向观众展示铋晶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GoldenEggs”的作品《你被困在2019年10月25日,如何逃出这一天?》结合互动视频的特性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多线互动版的《恐怖游轮》。除此之外,生活体验、推理剧情、同人创作、沙雕鬼畜等多种题材的互动视频也在不断涌现。

但在笔者所统计的1 137个互动视频中,测试类占比达到了53.12%,远超其他题材的互动视频。此类视频以性格测试、心理测试、塔罗占卜等为代表,是将测试试题的视频化,借助互动的形式包装旧的内容。此类视频相较其他题材的视频在制作上更为简易、娱乐性更强,贴合用户“互动”的需求,因此造成了测试类互动视频的在B站量产和泛滥。

2.1.2 视频游戏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在统计的1 137个互动视频中,共有102条视频在标题上明确标明视频为“互动游戏”。测试类与游戏剧情类互动视频在内容上也与游戏类似。例如《测测你的三观和哪个星座最像?》《创造一颗属于你的星球!23个星球形态+14种结局(互动视频&我的世界)》等,它们均可以对应测试类和休闲类游戏。由此受众对于互动视频的关注点聚焦于“玩”而非“看”,娱乐化倾向明显。但与许多游戏相比,互动视频的流畅度、剧情连贯性以及清晰度均不及现所生产的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

2.1.3 素材拼凑的情况突出,视频质量不高

在知识科普教學类的互动视频中,up主“互动大王”“互动联盟”“张三的传奇一生”所创作的互动视频内容,均是对up主“罗翔说刑法”视频内容的互动化再创作,即将其转换成了互动视频的形式。据统计,对“罗翔说刑法”视频内容再创作的互动视频高达108条,占到了知识科普教学类的85.04%。

同时,由于一些up主自身创作能力的有限性和非专业性,其所创作视频的画面均为一些影视素材的简单合成,以致互动视频的制作水准较低、观赏性不高。

2.1.4 原创激情存在,但势头较小

由于其准入门槛较低、用户的创作热情较高以及平台的系统设置较为完善,B站的互动视频数量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作为国内较有活力的UGC视频网站,B站原创的互动视频不在少数,同时也催生了专门生产互动视频的up主。up主“打泥泥”发布的46个视频中的45个是互动视频,其视频内容均为原创,画面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呈现。她所创作的《剧情高能!漂浮在城市上空的陆地,世人向往的天堂……》这一互动视频的播放量达224.5万次,评分高达9.7分。

但能够将原创互动视频做到剧情紧凑、沉浸度高且内容均为原创的up主毕竟少数,更多的只是为了跟风创作,其形式远远大于内容,质量水准也参差不齐。可见B站的原创互动视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 B站伪互动视频的特性

目前,B站所呈现出来的互动视频处在一种伪互动的形态。即使其大大发挥了新媒体的特性,B站的互动视频也只不过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通过分支选项、Quick Time Event(快速反应事件,简称QTE)等互动玩法将视频“互联网化”[6]。部分视频的情节转换生硬,过渡效果也仅是简单的画面切换。视频的“互联网化”并不是“互动化”,互动视频的核心也不在于浅层次的“分p工具”(将视频分为几个片段)所制作的分支剧情和多种结局,更不是用户点击屏幕选项的简单互动操作。互动视频的本质在于“互动”,即受者与传者的有效联系、相互作用。脱离了“互动”的互动视频只是伪互动,是受者与传者自娱自乐的“虚假交流”。

B站的伪互动视频有着以下特性:

2.2.1 未打破传者为中心的固有思维

互动视频取得突破性发展主要依赖于三大动力,即受众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动力,叠加式赋能的技术动力和盈利模式改变的变现动力[7]。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单一受传关系被颠覆,受众需求被充分激活,成为了互动视频发展的根本动力。

B站现有的互动视频也似乎在迎合受众,让用户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传受双方看上去处在强有力的互动中。但实际上用户“看者、受者”的身份没有改变,以传者为中心的思维并未打破。B站up主仍掌握着视频的整体设计权,用户无法直接参与视频的生产,也无法在视频发布后根据需求对视频进行改造。同时,用户的选择不能从根本上主导剧情的后续发展,只是在已被制定的结局中进行有限的选择。弹幕和评论区还会有剧透的可能,进一步影响了交互体验。因而,互动视频并未改变传受双方之间的本质关系,它依旧以传者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与其说互动视频迎合了用户个性化的观看需求,不如说它只是让用户拥有了更多能够进行有限自由选择的大众化视频内容。

2.2.2 视频质量较低,轻内容重形式

虽然B站互动视频出现了许多爆款作品,在笔者所统计的1 137个视频中也有293个达到了百万甚至千万级的播放量。但是普遍来说,B站的多数互动视频播放量在几万或几十万不等,其内容也多以搞笑、沙雕居多。由于缺乏完善的创作机制和过硬的创作技术,B站所生产的互动视频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视频存在拍摄剪辑粗糙、故事逻辑混乱、交互界面不流畅、移动和PC端不兼容等问题。

同时,视频依赖的分支选择和QTE也只是简单的点击交互,其中出现的不合时宜的机械互动选项中断了叙事的连续性、打乱了叙事节奏。一旦受众选择忽略或关闭互动选项后,视频内容就成为了单调乏味的单一线性故事。因此,互动视频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形式与内容过分割裂、为互动而互动的问题影响着受众的观看体验。

2.2.3 互动模式单一,沉浸度缺失

目前,B站互动视频的互动形式多为选择题,即通过多个支线剧情来进行互动,并且在选择层面上仍被局限在平台规定的最高阈值为4的范围中,即使加入的概率触发、隐藏关卡和好感度设计等玩法也改变不了其选择的本质。而单一的选择形式、过高的选择频率都会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以致互动视频沉浸度的缺失。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指出,沉浸感即“人们全身心投入到一项特定的任务或活动中,乐在其中,为止废寝忘食的积极心理状态”[8]。互动视频的沉浸度可以看作受众对其的投入程度,这是互动视频的价值所在。而选项设计的不当、节奏把握的错误、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和播放器的卡顿和延时等因素,都会严重干扰用户的沉浸度,影响其交互体验。同时,目前的多数互动视频均是UGC创作模式下的简单合成,以致文本内容的艺术性薄弱,观者的体验更偏向于游戏化的感官刺激,而并非情感共鸣上的“沉浸”[9]。

3.1 观看者:Z世代要求互动

Z世代是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网络传播的交互性逐渐增强、去中心化愈加突出,传统的受众地位被颠覆。网络时代的受众在自己所处的信息空间中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情感有意识去接受信息,追求个性化、参与感强的内容,以此来满足需求。他们可以决定浏览哪个视频网站,决定观看哪个视频,决定对哪个视频“一键三连”。而在这些受众中,Z世代又是B站内容消费和互动视频消费的主力军。互动视频的热潮一旦掀起,追逐热点的Z世代便意味着庞大的互动视频消费市场。而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形态,仅依靠B站UGC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其真正的消费需求,因而伪互动视频便会“混迹其中”,以暂缓互动视频的消费缺口。

3.2 平台方:B站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存在短板

相比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网站,B站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是以UGC生产模式为主导的视频网站。但是作为一个UGC为主导的视频网站,其对用户的内容生产便会加以规定,即互动视频会在其规定的模式下生产。B站所规定的模式即为浅层的“分p工具”和分支剧情:在这种模式下,up主无法改变互动的形式(选择题),受众也无法直接参与视频的生产,他们所体验的内容均在up主提前设定好的结局中。同时,这种生产模式使得B站的传播普遍遵循着单向传受模式:up主制作和发布视频,观众选择是否观看、投币和转发,传受双方的互动极少。尽管弹幕能增加更多的互动性,但也只是受众之间的互动,本质上并不是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同时,up主通过评论私信产生的互动缺乏一定时效性,伪互动不可避免。

此外,B站的互动视频中出现了许多运用各类影视成片的素材进行二次剪辑和创作的视频,这其中面临的版权问题不容忽视。对于此类视频是否对原视频进行构成侵权、是否符合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目前尚未出台明确规定;同时B站互动视频审核机制也存在着一定漏洞,使得其无法呈现最完美的互动效果。

3.3 生产者:非专业的内容生产,过度追求热点

互动视频对于up主的要求严苛,为保证用户体验的沉浸度,优质的选题、完整的故事、精良的制作、成熟的运营在制作质量较高的互动视频中缺一不可。对于B站这样一个UGC主导的视频平台来说,非专业的个人up主在制作互动视频的过程中难以突破技术难关,无法拍摄创作优质的画面和完美地处理复杂的分支剧情,使得互动视频的制作略显粗糙,用户无法得到真正的交互体验。除了创作中面临的困难,up主盲目跟风、追求热点的行为也很容易陷入“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怪圈,对互动视频的定位不明、将其制作成互动游戏,以致其创作只是了互动的形式包装旧内容,这也是伪互动的一种。

4.1 拓宽互动形式,结合5G和VR技术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5G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互动视频的发展,其高速率、低时延、低功耗、高系统容量以及大规模设备链接等技术特性将为互动视频带来变革[10]。对于B站来说,5G将带来更加流畅、沉浸的互动体验。而将其与VR技术融合,营造虚拟环境,拓宽互动形式,受众可以从中获取高度沉浸化、场景化的多元感官体验。借助VR技术,视频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脱离生产者的控制,互动自由度大大提高,受众将会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实时互动体验。

4.2 叙事内容结合形式,注重受众需求

伪互动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并未以受者为中心,以致内容生产与形式常常割裂。为解决这类问题,出发点是以叙事内容为核心,这样才能借助互动形式呈现更多元的视频主题、构建更丰富的剧情内容、展现更多样的互动关系。因此,B站需要不断完善其审核机制与生产模式。up主需要打磨其拍摄、剪辑以及编剧创作的专业能力,根据剧情和受众的需求调整互动策略,同时恰当的选择互动的频率和节点,以更好地让受众与内容交流互动。此外,up主也需通过各种形式与受众充分互动,以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添加”可加工的原料”来丰富内容,参与互动,形成以受者为中心、互动性强的完整叙事作品。

4.3 增加支线保存功能,多周目互动更新

现有的互动视频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选择”。但是移动端受众在观看互动视频时,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尝试不同的选择,因而需要反复播放部分情节。页面的操作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移动端受众的耐心与沉浸度的缺失。因此,B站需要優化移动端互动视频的功能与页面设置,增加剧情内容的支线拐点保存功能,让观众更加便利地进行选择,随时随地的进行进度回溯,以降低他们的厌倦情绪,增强沉浸度。同时,up主在生产时可以增加多周目互动内容的更新,例如制作彩蛋和番外视频、设置隐藏剧情等,在增添用户对内容新鲜感的同时延长互动体验的时限。

4.4 把握视频方向,勿将互动视频当互动游戏

up主对互动视频的定位不明就容易将其制作成互动游戏。而互动视频与互动游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在观看互动视频时所抱有的是一种观影心态——好奇、放松、了解剧情,而不是打游戏时的打怪升级、不服输、不甘心的心态[4]。受众会更加关注互动视频剧情的吸引力,而不是其易上手的可玩性。因此,在制作互动视频的时候,up主更应关注剧情、剧本节奏,修剪复杂的游戏化机制,紧紧把握其定位与方向,才能进一步形成独到的风格,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要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互动视频的出现,开创了视频信息与用户体验的共振。由于其发展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现有的互动视频所展现的交互和个性化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处于浅层的伪互动状态。

但互动视频的核心并不在于“选择”这样浅层的伪互动,而是在结合了互动手法后,在剧情和结构上产生的与传统视频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感悟。解决伪互动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合交互技术的形式、以受众为中心输出优质的内容。同时,紧跟时代技术发展和受众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顺应潮流,助推互动视频由伪互动走向真互动,助力其成为未来智慧媒体的一种形态。

参考文献

[1]邓向东,等.5G高新视频-互动视频技术白皮书(2020)[EB/OL].[2021-01-15].https://wenku.baidu.com/ view/5ee601f3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03. html.

[2]刘思源.选择与留白:哔哩哔哩互动视频的两个认知角度[J].新媒体研究,2020,6(14):119-121.

[3]王妍.互动视频的赋能机制与实质反思[J].青年记者,2020(29):90-91.

[4]牛晓玉,柴东阳,袁超.在线视频新“视”代:互动视频内容生产创作刍议[J].大众文艺,2020(3):207-209.

[5]贺艳.媒介技术视角下的互动剧特征研究[J].中国电视,2019(8):50-54.

[6]童飞波,叶春庭.网络视频的互动性发展之路简析:兼论交互式视频的发展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0,6(11):1-5.

[7]郑琪,方爱华.互动视频发展瓶颈和路径优化探析[J].当代电视,2020(5):87-90.

[8]邝瑞敏.心流理论视角下的互动视频创作设计研究[J].东南传播,2020(10):8-11.

[9]张德威.5G技术背景下互动视频的创新路径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20(6):26-27.

[10]李思尧.融媒体背景下互动视频特征及发展研究[J].电视技术,2020(2):75-77.

2928501186294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