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思想及行为测量预测理论模型研究

2021-03-15白鸽张馨予尚珂刘岱淞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白鸽 张馨予 尚珂 刘岱淞

[摘 要] 为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通过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明确了相关影响因素和关键流程要素,借鉴大数据处理技术,形成了可用于测量和预测高校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高校学生;思想特点;行为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4-0111-04    [收稿日期] 2020-05-08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乎国家未来,而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是提高自主和认知的关键时期。认识和把握新视域下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探索和研究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有效教育途径,是当前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在多项政策文件及全国教育大会中均有提及。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是提高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了文献评阅归纳和专家咨询论证的方式;其中,文献聚焦于期刊、书籍、政府文件、政府网站等途径,收集相关基本理论、观点思路和界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邀请学生工作管理者、一线辅导员、大数据处理专家等组成专家组,采用个别访谈、召开会议的形式进行专家咨询,对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测量指标进行梳理,形成调查问卷和大数据搜集的范围。

三、研究结果

经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确定了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特点研究的几个关键点。首先,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生源地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其次,大学生入校之后,在课堂、生活和社交方面的表现也会呈现其思想及行为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具有时代、地域和性别等特征,而行为规律则体现在学科、年龄、时期等方面,因此,本研究据此勾画出的理论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一)入校前

入校前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是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大体上可以从硬环境、软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家庭硬环境一般是指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收入、经济能力、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背景等;家庭软环境一般是指家庭成员间凝聚力、亲密程度、组织性以及不同家庭成员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家庭硬环境和软环境都会给子女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通过父母在子女教育、生活、娱乐方面的投资,父母对子女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教育态度等方面体现出来。从具体指标来看,家庭硬环境包括学生民族、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数量、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家庭软环境主要指家庭成员的紧密度。从数据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除民族可直接从信息库中提取外,其他均需通过调查获得。

2.学校背景。学校背景大体上可以从硬环境、软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学校硬环境一般是指学校的级别;学校软环境一般是指高中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亲密程度、组织性等。此处的学校背景研究关注的是高中学校,因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科生,所以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教育和生活会影响到本科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这在低年级更加明显。从具体指标来看,学校硬环境主要看学校的级别,如是否是县级重点、市级重点、省级重点等,不同级别的学校压力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学校软环境包括高中期间是否住校、与高中师生的亲密度等指标。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三个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得。

3.区域社会文化。研究认为学生生源地类型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如生源在东中西部可能会有差异,生源地所在城市的类型,如一线、二线等城市间可能存在差异。从具体指标来看,主要包括生源地所在位置为东/中/西部,生源地类型为三线以下/三线/二线/一线,生源地类型为农村/郊县/市区。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均可从学生信息库中直接提取。

(二)学生个体

学生本身的一些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其性格和行为规律。从具体指标来看,学生的身份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基本特点;学生的性格采用MBTI的评价方式,分为能量获得(外向/内向)、注意力指向(感觉/直觉)、决策判断(思维/情感)和采取行动的方式(判断/知觉)四个方面。

在精力支配方面(能量获得),具体包括外向(E)/内向(I)。外向特征是喜欢外出、人际交往、外露、合群、易受他人影响;内向特征是喜欢独处、怕被打扰、谨慎、独立、细致多思。在认识世界方面(注意力指向),具体包括感觉(S)/直觉(N)。感觉特征是喜欢具体明确、注重细节、忍耐力强、喜欢重复性工作,不喜欢展望;直觉特征是喜欢抽象和理论、新鲜事物、注重可能性讨厌细节、凭爱好做事。在判断事物方面(决策判断),具体包括思维(T)/情感(F)。思维特征是清晰、规则,工作中不喜欢感情用事;情感特征是和谐、宽容、主观,喜欢工作场景中的情感。在生活态度方面(采取行动的方式),具体包括判断(J)/知觉(P)。判断特征是结构化、组织化、时间导向、决断、控制、命令、反应迅速;知觉特征是弹性化、探索、开放,喜欢开始新项目。

(三)入校后

学生入校后,根据其生活轨迹具体指标可分为课程学习、在校生活、社交、就业和思想政治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第一课堂学习:该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精力的主要投入部分,因此研究聚焦到该部分学习中涉及的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时间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科研项目学习中所耗用的时间;学习强度关注学生在课业学习中承受的压力和适应程度;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从具体指标来看,学习时间包括工作日/非工作日日均学习时间、参加科研项目的时间和数量;学习强度包括感受到的压力强度和来源、对科研学习和专业的适应度等;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各学期的学分和绩点。从搜集方式来看,除绩点和学分可以直接从教务处提取外,其他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取。第二课堂学习: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外的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重点关注第二课堂的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学习意愿等。第二课堂的学习时间包括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数量;学习强度包括对学习的适应度;学习意愿包括参与/不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原因等。从具体指标来看,学习时间包括入学至今各学年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数量、担任角色、获得奖项等;学习强度包括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方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的适应度;学习意愿包括参加/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原因。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取。

2.生活。本研究也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适应程度,具体包括饮食、作息、锻炼、资金使用等情况。从具体指标来看,饮食习惯包括饮食是否规律、饮食的主要来源等;作息习惯包括日均睡眠时间、熬夜情况等;锻炼包括锻炼频次;资金使用包括资金来源等。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取。

3.社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和生活之外,也会有很多社交的途径,因此研究关注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经历、各类型朋友的相处和社交的适应度。从具体指标来看,学生参与工作的经历包括各类社团工作的类型和任职情况、参加/不参加学生社团的原因等;各类型朋友的相处包括男女朋友、室友、同性朋友的数量、经历和关系等;社交的适应度包括对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对象、对社交的适应情况等。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取。

4.生涯规划。本研究认为就业情况也是学生生涯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部分,具体包括参与工作实习的经历、求职意向和选择等方面。从具体指标来看,工作实习经历包括每年度各类实习经历的时长、就业信息获取的方式;求职意向和选择包括求职选择考虑因素等。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取。

5.思想政治。本研究认为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需要了解和掌握,具体包括学生入党动机和对于自己年代身份的认同。从具体指标来看,包括入党原因、对当代大学生的“标签”的认知等。从搜集方式来看,上述指标均需通过调查获取。

四、讨论

(一)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研究意义迫切且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特殊的意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校,这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也较为突出,高校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居住、生活等各方面要求不断增强,同时,地区间、院系间、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日益明显。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乎国家未来,而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是提高自主和认知的关键时期。认识和把握新视域下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探索和研究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有效教育途径,是当前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迫切课题。

(二)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研究内容亟待顶层设计

本研究对国内外高校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现目前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可分为三类:①基于学生出生年代,冯铄(2018)[1]和梁健(2017)[2]等人聚焦了“95后”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特征、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②基于社会发展的特点,辛勤(2017)[3]、李志强(2014)[4]等人的研究对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③基于学生类别,李明珠(2015)[5]对医学生思想行为进行了分析,倪若花(2013)[6]则聚焦了女大学生。国外则往往聚焦高校学生成瘾性及心理問题。可见,多数研究围绕学生思想和行为规律的某一个方面,缺乏系统顶层设计,因此亟待围绕学生建立宏观立体模型。

(三)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研究方法亟待创新

对国内外研究系统分析发现,现有多数研究采用调研数据分析,对于多源异构类数据的搜索和挖掘利用不足,如朱珈楠(2016)[7]、刘娟(2016)[8]等人的研究均采用了意向调查的方式;少数则基于大数据分析,如孙杨博(2017)[9]的研究则采用了学生一卡通的信息。因此,亟待运用各类来源的数据构建一个立体的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就业等信息库,结合调研和数据库的挖掘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系统综述基础上,充分挖掘运用学生各类多源异构数据库,还原展现学生在校行为轨迹,并结合学生背景进行思想和行为规律的探索,形成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就业等信息库,可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高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冯铄.谈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给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带来的影响[J].才智,2018(5):58+60.

[2]梁健,于恩浩.对“95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和探讨——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34):36-36.

[3]辛勤.随机教育:“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选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5):83-84.

[4]李志强,胡智娟,谢芳.“微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89-291.

[5]李明珠.“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3):98-100.

[6]倪若花.独立学院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浅析及其思想教育对策[J].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3(24):254-255.

[7]朱珈楠,姚晶晶.“95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1):130-

131.

[8]刘娟.新视域下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利弊分析与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59-64.

[9]孙杨博.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行为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高校学生食品安全认知调查与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