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顾恺之绘画作品探析六朝服饰审美内涵

2021-03-15毛雯颖

东方收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顾恺之

摘要:六朝之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沉醉于艺术的艺术家们,使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其中顾恺之以“传神”绘画 ,为六朝画坛界注入了新力量,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通过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这些画作中人物服饰的考察,展现六朝服饰的艺术表现力。以服饰这一载体揭示出六朝时期人们的审美内涵,细细刻画六朝独特的时代风貌。

关键词:顾恺之;六朝服饰;审美内涵

上承汉代,下启隋唐的魏晋六朝是中国古代时期中思想高度开放与自由的一个时代,在社会动荡、频繁战乱之下,文人雅士更加追求生命的宽度,追求热情的理想,追求艺术的境界。大量文人雅士沉醉于艺术研究,其中顾恺之以“传神”绘画,让人物肖像鲜活了起来,观赏他的画作,仿佛置身于六朝时代,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习惯与大众审美。六朝服饰也具有着该时代的气息与特点,如褒衣博带、自然飘逸等,六朝服饰的美是直观的,同时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不少学者在研究六朝服饰时,多以墓葬中出土的陶俑或画像砖作为考察依据,常常会忽略该时期文人所绘制的一些艺术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出发,探析六朝服饰魅力与审美,不仅有利于清晰了解当时的服装形制,而且有利于把握当时的社会流行风尚。

顾恺之“传神”绘画作品概述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这首诗句中所提到的“顾虎头”,便是曾经革新了畫坛界绘画技法与表现力,且为六朝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约341—407),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出身士族,其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1)顾恺之的画作强调传神,画笔挥洒间,形随神动,以神韵表现出人物魅力。因此在他的众多画作中,人物肖像画总是最为出众的,画上的人物无论从面部表情还是服饰表现都极为精巧细腻。

《洛神赋图》这幅画作灵感则是来源于曹植创作的《洛神赋》,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在洛水之地,曹植与洛神相见时的浪漫与分别时不舍的场景,画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场景是在黄昏之际,曹植率领侍从们从洛水之畔经过,短暂休息之时,遇见了风姿绝美的洛神,洛神衣带翩翩,双目含情缓缓而来,诸神共舞,画面欢乐而浪漫。第二部分描绘了曹植要与洛神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此时的洛神乘云离去,独留曹植一人徘徊于岸,画面被悲伤氛围所笼罩。第三部分描绘了洛神已经离开后,曹植对她的思念之情,希望可以和洛神重逢的愿景。顾恺之用灵动简练的线条,表现画中人物的服饰款式,其多为上衣下裳,下裙宽大,行走之时,尽显飘逸之风。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依据文学家张华撰写的《女史箴》而绘制的作品。最初整幅画作有12段,但由于保存不妥善,到今只剩9段可以供人观赏,画作段与段间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特性。以绘画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宣扬女性品德规范。画家根据不同的主题,用画笔再现了当时贵族妇女的形象和个性,刻画出贵族家庭生活的细节,且穿着的服饰色彩亮丽,画中人物衣带翩翩,衣裙修长,凸显女性身材的婀娜多姿。

《斫琴图》描绘的是当时文人们制作古琴的场景图,整个画卷有14个人物,每个人按照制作古琴的步骤依次排序,挖刨琴板、制作部件、造作琴弦、上弦听音、旁观帮忙,使得画面整洁有序。此幅画作是少有的无故事背景,无文字描述的作品,一切从人物特征细致刻画,最能体现当时的精神面貌的则是关于服饰的描绘,虽然画中对于衣褶纹路的绘制较为夸张,但是衣饰的基本形制与风格是符合当时大众审美的,以瘦为美的六朝,对于服饰更喜彰显秀骨清像的仪容。风度文雅的文人们常常手执古琴,头戴小冠,用琴声诉说自己潇洒高逸的精神内涵。

《洛神赋图》:浪漫飘逸之风

六朝时期的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思想的自由,创作出了大量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而这种社会风向的转变,思想上的改变,同样折射在了六朝服饰上。《洛神赋图》第一卷图中(如图1),洛神衣裙前裾下摆垂有三角状装饰,上面较为宽阔,下面较为狭窄,这便是六朝女性上装袿衣。另外,在第一卷局部图中(如图2),还有部分描绘的是曹植带着随从从洛水一畔行走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男性的服饰面貌,多穿着大袖袍,长襦,行走之时呈现飘逸之感。顾恺之笔下的人物服饰描绘,展示出六朝女性、男性服饰的基本形制、特点与审美。

(一)女性服饰基本形制

袿衣,是一种长襦,模仿玄鸟燕尾而裁制,由于形制如圭而称之为袿衣。《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中对此种形制有所介绍“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这里的袿衣还带有装饰的襳、髾。襳是在袿衣上的一种长带,其作用是装饰,服饰显得更加精致。髾是一种燕子尾巴形状的装饰带,二者结合在一起,便称之为垂髾。这种装饰通常位于衣服下摆部位,呈现三角形状。在顾恺之的画中,洛神身上所穿着的服饰,一定程度反映出袿衣的具体形象。

(二)男性服饰基本形制

广袖长袍,袍的形制分为两种,一是交领窄袖长袍,二是广袖长袍。六朝时期,广袖长袍成为男性服饰中的一种流行,袍内或穿圆领中衣,且袖口越来越宽大,形成优美飘逸的衣褶线条。衣饰逐渐宽大,人们开始追求身体上的舒适,追求心理的随性,穿着轻便、宽松的服饰成为一时风尚。

(三)特点及审美

在六朝服饰文化中,常以褒衣博带、飘逸轻薄作为审美标准,体现的是六朝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从生活习惯角度出发,六朝人喜饮酒喜服散,用这种方式在乱世中拓展生命的宽度,然而在饮酒服散后,身体常会发热发痒,于是他们开始喜欢轻薄宽大、通风透气的服装;从精神寄托角度出发,道教与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六朝人们开始相信通过修炼可以得道升仙,回归于一个安静和谐的世界,对于仙子、仙界有美好的期待。此时浪漫、飘逸、充满仙气的服饰成为了大家的第一审美选择,袖子的宽大几乎可以拖地,衣料轻薄柔软,衣带随风飘起,给人一种步入仙境之感,展现出六朝服饰浪漫与飘逸的风格。

《女史箴图》:雍容华贵之态

世家大族此时开始出现,一般而言,贵族制社会是在汉帝国的统一瓦解之后出现的一种体制,它产生于分裂与战乱不断的六朝时期。(2)九品中正制度的实行,以此赋予了士大夫一族最高的权力,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变得奢侈享乐,在宫廷贵族极为流行。香菱绸缎、金银器物环绕在贵族女眷周围,透露出雍容华贵之态,《女史箴图》描绘的是宫廷妇女的生活状态,顾恺之描绘的人物服饰色彩鲜艳,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女性服饰喜欢穿着色彩艳丽、图案丰富的织物,搭配精巧饰品,显现出六朝的另一种奢华魅力。

(一)华丽织物

锦,是一种彩色提花丝织物,在织物品种中具有较高地位。由于织造锦需要高超的技术且色彩艳丽图案丰富,深受广大贵族的喜爱。织锦在六朝时期发展最快,还有专门设立管理织锦的部门,为贵族提供优质的锦作为服装裁剪面料。在图案的选择上,一部分沿用了汉代的龙、凤、瑞兽纹,还有一部分运用了植物纹样,如莲花、忍冬等。

绫,一种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物,质地较薄,光泽度高,视觉上有波光粼粼之感。六朝时期南方绫的生产制造尤其发达,在当时所有丝织物中,地位较高,是仅次于锦的高级织物。对于绫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必须是六品以上官员或达官贵族才可以用绫织造衣饰。南齐时,齐武帝曾经赠送绛紫地黄碧绿纹绫各五匹给重要使者,以此可以看出绫在当时的地位。

(二)精巧配饰

步摇,一种中国妇女传统饰品,佩戴于发上,行走时珠链随其摆动,所以称之为步摇。步摇有两种类型,即步摇簪、步摇冠。步摇簪以挂珠垂带在簪上做装饰,步摇冠则是在冠饰上进行各样图案装饰,画中女性所佩戴的多为步摇冠的款式。汉代初步发展,到了六朝,出现花式各异、金银辉煌、精巧的手工制品,常用凤衔胜纹、花瓣桃形纹等吉祥纹样。女性佩戴步摇后,摇曳生姿,愈发雍容华贵。

(三)主题及审美

六朝时期政治黑暗,贵族兴起,贵族们一方面对于生的留恋而重视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生命的短暂走向了极度享乐的一端,这种心态在贵族阶级显得更加明显。这样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他们选择极尽奢华的样式,艳丽的色彩,高级的面料,珠光闪闪的饰品,以此展现精神面貌。“享乐之风”给贵族阶级及其女眷带来的是服饰上的流光溢彩、奢华风格和精神上的虚妄膨脹。(3)顾恺之用画笔折射出六朝的雍容与华贵的风貌。

《斫琴图》:潇洒秀骨之姿

在政权制度高度集中下,一批出身寒门、仕途不顺的文人们转向了寄情山水的雅士生活,他们喜好清谈,醉心琴声,潇洒自得。《斫琴图》局部图描绘了士人制作琴的步骤图,图中人物面目清秀、神情肃穆、气宇轩昂,其中竹林七贤里的嵇康以“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洒脱形象,给一代文人塑造了隐逸高士的精神象征,对于琴,六朝文人赋予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顾恺之在《斫琴图》描绘出14个人物,均穿着大袖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六朝文人的穿衣风格与仪表气度,士人所追求的心灵美与才情美,融合于其衣饰仪容中。

(一)衣饰与仪容

图中制作琴的人物身着长衫,袖子大口且呈现垂直型,十分宽大,服装整体上没有任何多余装饰,这种未经雕饰的服饰,展现当时文人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衣裳的轻薄面料随身体制琴时的动作飞逸起来,这里的“逸”包含的是文人自然、朴素、潇洒的气质。

六朝时期尤其崇尚瘦的形态,以瘦为美成为人们的流行风向标。这种审美观从顾恺之绘制出的人物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多为细腰秀骨的形象,面容清秀,长眉修目,颇具文人色彩。文人对于自己容貌也颇有看法,以苍白为美,常常敷粉涂脂,《世说新语·容止》中文字记录了“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文帝疑其敷粉;正夏月,与热汤饼。”可以看出,六朝文人对于面容的审美逐渐像女性倾斜,以一种秀骨柔弱的仪容姿态,展现六朝新风尚。

(二)生活及审美

文人雅士对于衣饰与仪容的选择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点,这种审美与他们每天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一是生活里与山水自然之景相伴,彻底地放任自由,其中以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最具代表性,这种生活方式与当时兴起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蕴含在内的审美内涵便是自然美。向往自然的随性生活,在探求自然美中透露出文人的潇洒。二是崇尚清谈,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便是与友人清谈,清谈之中对文学的热衷与喜爱让他们愈发安静与秀丽,除了身体面貌上的变化,精神上也变得更加清新脱俗,追求自我的价值是他们一生的目标与方向。从世俗的繁华到内心的平静,服饰审美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精神至上的时代,文人展现出的是潇洒与秀骨的风气。

结语

每个时期对于服饰审美都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特点。对六朝服饰审美内涵的探析,一方面是从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描绘出的人物形象探析当时的服饰形制以及流行风格,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立足于当时的思想文化与社会背景,更深层次地了解六朝人对于服饰审美的看法以及审美内涵。六朝在政权集中之下,阶级划分更明显,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审美又有着各自的看法,内心精神世界映照在现实的衣饰上。浪漫与飘逸的风格,雍容与华贵的风貌,潇洒与秀骨的风气围绕着六朝这个充满独特魅力色彩的时代。

【作者简介:毛雯颖,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设计学(服装设计历史与理论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书良,六朝人物[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269;

(2)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

(3)李彩姣,奢华与飘逸并存——论六朝服饰风格[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121。

猜你喜欢

顾恺之
大画家顾恺之
给个台阶
给人一个台阶
《洛神赋图》之三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
画家顾恺之:不疯魔不成活
顾恺之:没钱捐款怎么办
顾恺之的“痴绝”
顾恺之的“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