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义仓合作运动
2021-03-15
义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正县人民的伟大创造,主要用于防灾备荒、济贫救急。从概念上讲,它是集体开荒种地,对所收粮食进行储备,灾荒时月再加微利借给贫苦农民的一种储备粮食的办法。
张清益首创义仓
陕甘宁边区新正县三区一乡雷庄村村长、共产党员张清益出身贫苦农民,他忠于革命,当时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
1941年,张清益担任新正县合作联社主任。因为自己遭受过贫困带来的许多痛苦,所以他时常为穷人着想。1942年,在农民大生产的热潮下,张清益提出了开义田、办义仓,防灾备荒,支援抗战的建议。雷庄村村民大会顺利通过该建议,决定全村所有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力,为义仓出工5天。张清益成为边区创办义仓的第一人。
1941年初,全村开义田20亩。到了3月,全村32个劳力开义田25亩,当年收义粮4石,翌年春,用义仓粮解决了部分缺粮农户的春荒。为了扩大义仓范围,张清益多次公开讲演,介绍雷庄义仓的好处和经验。
张清益总结了5条义仓的具体管理办法:经村民大会上批准,方得借出义仓粮;秋后不得借出;参加义田者,借粮一斗,加利一升,不参加义田者,借粮一斗,加利三升;荒年本利缓交;不务正业者,吃烟耍赌,不事生产者,不给借粮。
义仓在边区的推广
雷庄村义仓的成功创办,如一粒火种,由村而乡,由乡而区而县,在短短一两个月就燃遍了全關中。据统计,1944年5月,仅新正县一县就组织开荒班子148人,共开义田1300多亩。
义仓在关中分区的成功普及引起了边区政府的重视。边区政府在发给各专员县长的命令中,明确指出“为防患未然计,各级政府应积极劝导人民创建义仓,积蓄余粮以备万一”,并把义仓提高到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做准备的高度,还授予创办者张清益特等劳动英雄的殊荣。
义仓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国民党长期对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政策,日军也多次进攻边区。新正县是边区的南大门,是胡宗南部队频繁搞摩擦的地区,也是安置移民的重点县,粮食问题尤为严峻,尤其是每年青黄不接时,部分群众发生断炊现象。边区掀起大生产运动时,新正县积极响应,义仓合作运动应运而生。
义仓合作运动的蓬勃展开,使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有效地组织了闲散劳动力,安置了大量移民,救济了部分贫民,扩大了革命阵营,壮大了革命队伍,对此后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证。(摘自2020年12月30日《文摘周刊》 师正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