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有功之人
2021-03-15李淼齐卫平
李淼 齐卫平
10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事件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抱持理想信念的先进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陈独秀便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
许多中国共产党创建者深受陈独秀的影响
建立中国共产党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需要做大量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作,而五四运动便起了这样的作用。毛泽东曾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这一历史评价是客观的。陈独秀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可以追溯到他在五四运动中的突出影响力。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它一方面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嬗变,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思想取代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使先进知识分子把视线转向这股变革社会的新兴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陈独秀在这两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影响了很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
陈独秀的政治生涯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在这场革命运动中他开始崭露头角,引人注目。武昌起义后,安徽成立了都督府,陈独秀曾两度担任都督府秘书长,可谓风光一时。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改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标志着他从参加革命活动到进行思想启蒙的转变。这个转向使陈独秀的影响从安徽扩展到了全国,并使《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后继续沿着传播新思想的轨迹向前发展,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平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还一度成为党中央机关刊物。
历史资料表明,很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都深受《新青年》的影响,毛泽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便十分仰慕陈独秀,1917年3月,他把自己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投给《新青年》,得到陈独秀的夸奖,《新青年》也发表了这篇文章。同年9月22日,毛泽东在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张昆弟聊谈时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抵达北京以后在北大图书馆任职。其间,经李大钊介绍,他结识了不少新文化运动的名人,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有陈独秀。毛泽东曾告诉杨开慧:“陈先生见解精湛,敢作敢为,正是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这几天,我在北京接触了不少人,他给我的影响恐怕是最大的了。”1919年6月,陈独秀被反动当局拘捕,毛泽东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中写道:“我们对于陈君,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君所说的话,头脑稍为清楚的听得,莫不人人各如其意中所欲出。”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同埃德加·斯诺谈到陈独秀,指出“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并说自己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受到陈独秀的影响,“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指出:“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陈独秀也影响了建党时期的周恩来。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立志救国,但思想仍处于迷茫和探索状态,直到他读了《新青年》后才有茅塞顿开之感。这年9月,周恩来赴日留学,途中阅读《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第一篇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时局杂感》一文。周恩来读完很有感慨:“看得非常快活。”到了东京,他又从严智开处看见《新青年》三卷全份,心里越发高兴,顿时拿去看了几卷,“于是把我那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1918年2月25日,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对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的赞成。”周恩来的日记还记载:“这几天连着把三卷的《新青年》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从前在国内所想的全是大差,毫无一事可以做标准的……我愿意自今以后,为我的‘思想‘学问‘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才好呢!”1946年9月,周恩來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驻南京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
当时全国各地还有一大批在《新青年》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革命者,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创办报刊,在各地的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德在同史沫特莱的交谈中,讲到自己读《新青年》的心情时,说:“恰如一个人遇到一次终身难遇、可能改变他全部生涯的机会。”叶挺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吾辈青年,如坐沉沉黑夜,一纸天良,不绝如缕,亟待足下明灯指迷者,当大有人在也。”可以说,陈独秀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一代人,并聚集起骨干力量开展建党筹备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建制的基础。
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建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过程,陈独秀在其中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他积极开展的活动对中共一大得以在上海成功召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事项也被日益提上议程。从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当时有好几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共产党的动议:一是毛泽东与留学法国的蔡和森在通信中讨论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二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四处物色合适的中国人商量建党事宜;三是陈独秀在上海率先行动开始组织筹建活动。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最后汇集形成了中共一大召开的结果。
建党的实际工作始于1920年,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事就发生在该年2月。当时,陈独秀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从北京秘密迁往上海。据陈独秀和李大钊二人的朋友高一涵回忆,当时,李大钊装扮成账房先生,陈独秀装扮成老板,两人雇用了一辆骡车,假装外出收账的样子,从朝阳门离京南下。在从北京到天津的路上,二人商谈了筹建共产党的相关事宜。虽然他们的谈话没有留下可资证明的确凿史料,但这次分手后他们相继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确是事实。4月,俄共(布)远东局的代表维经斯基来华考察中国革命运动的状况,试图与中国革命者建立直接的联系,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李大钊介绍他到上海去见陈独秀,足以说明陈独秀和李大钊之间在建党问题上是有默契的。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任书记。11月,陈独秀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出版了《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物,紧锣密鼓地推动筹建共产党的相关工作。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还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对党的创建实际发挥了发起者的作用。194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写道:“1920年春,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和杨明斋来华建立党的组织。首先找到了陈独秀,遂于1920年5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共小组建立后,开始在其他地方发展党的组织。”据张国焘回忆,毛泽东在湖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则是由于陈独秀先生的通信鼓励”。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是在1920年陈独秀到达广州后才建立起来的。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都与陈独秀有着紧密的联系。
毛泽东曾对陈独秀的建党活动作出过积极评价。1936年,毛泽东在对斯诺回忆他参加一大的经过时说:“我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在这个大会的组织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发表讲话中说:“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做报告指出,陈独秀“创造了党,有功劳”。这些评论是客观公允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当然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所为,但陈独秀为建党立下的功劳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的不二人选
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主要在上海,但他却是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这是因为陈独秀于1920年12月受邀赴广州,担任了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之职。他在主持教育工作的同时,又进行了一项与建党相关的重要活动,就是批判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等人的观点,这对建立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起了重要作用。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接到选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的会议通知后,陈独秀因工作事务繁多脱不开身,便提名陈公博作为代表参加会议,另委派包惠僧前往上海列席。他虽然没有到上海参加会议,但他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组织与政策的四点书面意见:一是“培植党员”;二是“民权主义指导”;三是“纪纲”;四是“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题”。当时由于党员数量少且地方组织尚不健全,中共一大决定暂不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只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临时领导机构,并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在缺席中共一大的情况下仍当选首任总书记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者们对陈独秀建党贡献的认可。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到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再到建党活动的组织者,陈独秀在全国范围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中的突出地位,使他具有很高的威望,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的不二人选。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陈独秀的名声也传到了共产国际那里,这一点在文献资料中有所反映。1921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中的一篇俄文稿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编陈同志”,指的就是陈独秀。1922年7月11日,马林在向国际执委会汇报他在上海工作情况时,说:“当维经斯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时,中国共产主义者已在陈独秀同志——他主编《新青年》杂志多年——的领导下形成一个团体。”这两份资料可以从一個侧面说明陈独秀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当时共产国际的认可。
中共一大闭幕后,马林对包惠僧说,陈独秀现在是中央局书记了,既然是书记,就要回到上海,负起责任来。中央局也通知陈独秀“放弃在广州的位置而负起党的政治领导”。1921年9月,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正式开始主持中央局领导工作,直到由于大革命失败而在1927年7月中旬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为止,他在整整6年时间里历任了5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的创建时期情况十分复杂和环境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陈独秀为党的建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亦将永载史册。(题图为陈独秀雕像)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