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足不思食,如何养好这口“炁”
2021-03-15刘合斌
刘合斌
我早年在少林寺期间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生命呼吸间,处事平常心”,现在推广道家辟谷养生活动中,不断地实证“气足不思食”的功法。不管佛、道文化,不论动功、静功,大都讲究练炁、养炁。练炁主要是练呼吸,尤其是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舌抵上颚,吸气的时候小腹收缩,呼气的时候慢慢鼓起小腹,要求做到深、长、细、匀。首先意守丹田,禅宗、道家和其他流派关于丹田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同时排除杂念,想着气息从鼻孔吸入,流经至丹田,再想象浊气从小腹一直向上,从口中呼出,以此往复。
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膈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膈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与之对称的是顺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入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内气”。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说说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现代统计医学发现,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是一个恒定值,一般为7.3亿次。而各种动物的呼吸节奏,都与心跳节奏为稳定的正比关系。所以说,哺乳动物一生呼吸的次数是恒定值。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气数”,其实完全不是唯心的,它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
我国学者吴杰教授曾观察5360名健康成人的静息心率,其范围为51~94次/分,平均数为67次/分。科学研究表明,成人静息心率在70次/分,其寿命可达80岁。所以,我们完全不难理解中医对于呼吸的重视。
呼吸意味着生命健康
在太极理论诞生的古中国,人类对于自身循环系统的认知还非常有限,但中国的先哲已经天才地预见到“炁”的重要。事实上,只要略有医学常识就会知道,我们新陈代谢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氧气,呼吸是人体摄入氧气的唯一途径。当呼吸受到干扰,不仅仅是肺脏,人体的整个新陈代谢都会受到干扰。
良好的呼吸,也代表着心理的健康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有体会,当我们心情紧张的时候会呼吸急促;当我们心情郁闷的时候,会觉得胸闷气短……事实上,良好的、绵长有力而又张弛有度的呼吸,也意味着良好的心理健康。反过来说,当我们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人很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的生命体验。
逆腹式呼吸可以增加吸氧量
胸式呼吸因为肋骨运动空间的局限,胸腔容积变化较小。据有关文献介绍,平时用胸式呼吸,约有三分之一肺叶没有发挥作用。即使两种呼吸方式兼用,安静条件下横隔肌一般只下移1~2厘米。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我们说“逆腹式呼吸”,实际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横膈肌下降一般有7~10厘米,肺叶气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静条件下增加好几倍(当然这种效果是顺逆腹式深呼吸都能达到的)。氧是维持机体机能和产生运动能量的基本物质。正常人不吃东西可维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坚持5~7天,而缺氧10分钟大脑就要死亡。细菌和病毒都有厌氧特性,人体器官病变都和缺氧有关。练太极拳经常长时间的进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更多吸收了大量氧气,对身体健康当然大有裨益。平时很多人讲究“进补”,其实练拳增氧就是不花钱的大“进补”。
逆腹式呼吸可以促进副交感神经亢奋和内气鼓荡
练拳实践证明,在心静体松条件下进行深、长、细、匀的逆腹式呼吸,大约十多分钟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經亢奋(和医学文献所说的基本一致)。除了会产生副交感神经亢奋所带来的心率减缓、血压降低、末梢血管舒张、内分泌得以调节等生理现象外,还会出现腹部发热(有时甚至有发烧的感觉),有一股暖流顺着背脊(督脉)往上涌,上身开始出汗等现象,按中医和武术的说法是来了“气感”,促进了“内气”运动。这对人体各项机能的调节很有作用,应该是练太极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机理所在。
呼吸不仅仅是必须的生命律动,同时也是人们感知环境的重要途径。新春草木的香气、雨过天晴的清新、香薰的美好气味,能帮人们建立良好的心理感受,而这恰恰需要健康的呼吸来感受。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