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及其符号的由来
2021-03-15郭金网
郭金网
我们知道,三角函数在数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测量、导航、工程学以及物理学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我们在初中阶段常见的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分别用符号“sin”“cos”“tan”来表示。大家在学习中是否有疑问,比如这些符号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三角函数的名称与“弦”和“切”相关呢?且听我慢慢讲来。
1. 你们知道这些符号是从哪里来的吗?
德国数学家雷基奥蒙坦是15世纪西欧数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于1464年完成著作《论各种三角形》。在该书中,他正式提出了sine(正弦)一词。而cosine(余弦)则是英国人根日尔首先使用的。tangent(正切)一词最早出现在1620年由丹麦数学家托马斯·芬克所著的《炮兵测量学》一书中。数学追求简洁美,人们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思考:如何使书写更方便呢?于是,阿贝尔特·格洛德于1626年最早推出“正弦”与“正切”的简写符号“sin”“tan”,“余弦”的简写符号“cos”则最早由英国人奧屈特于1675 年推出。而这些符号成为通用的符号,还是在1748年经过数学家欧拉的引用之后。
2. 为什么三角函数的名称与“弦”和“切”相关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数学中哪些内容里有这样的名称呢?我们想到了圆。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作弦;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叫作圆的切线。
如图1,⊙A 的半径AB=1,B、D 在⊙A上,AC⊥BD,则在Rt△ACB 中,sin∠BAC=
,所以∠BAC 的正弦等于线段BC 的长度,由AC⊥BD 得BC=12BD,故“∠BAC 的正弦”可以理解为单位圆(半径为1的圆)中,∠BAC 所正对着的半边弦线的长度。
如图2,⊙A 的半径AC=1,直线BC 为⊙A 的切线,则在Rt△ACB 中,tanA=
,所以∠A 的正切等于线段BC 的长度,故∠A 的正切可以理解为单位圆(半径为1的圆)中,∠A 所正对着的切线长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大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