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体例管窥

2021-03-15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素近义词例句

杨 帆

(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近义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汉语本体研究上,近义词语研究由来已久,也是热门课题之一。而在对外汉语这一新兴学科中,近义词辨析在汲取传统汉语近义词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表现出一些自身特点。尤其是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中,随着外国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近义词之间种种细微差别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近义词的辨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根据《现代汉语(增订六版)》,近义词是指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从义项上看,只要有一个重要义项相同的一组词”即属于近义词。[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某些词语翻译相同或相近,也会导致外国留学生对某些在意义或使用上有明显差异的词难以区分,因此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近义词语的范围还要适当放宽,那些意义上有联系、翻译相同或相近、学习者非常容易用错的词,也可以将它们视为近义词辨析的对象。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讲解“的确”的时候,留学生提出了“的确”“确实”和“真的”的区别。“的确”“确实”是一对近义词,但“真的”与它们并不是近义词,只是因为三者都可以译为“really”,且都可以做副词,导致了外国留学生不理解和混淆。词义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方面的差异,会给近义词学习和使用造成困难。因此,重视近义词辨析,适当扩大近义词的教学范围,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尤为重要,而且“如果完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决,可能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2]。因此,近义词语研究方面应以外国留学生汉语词汇理解和使用中易混淆的词语为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国留学生汉语近义词语辨析的问题,帮助外国留学生辨析近义词语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如《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卢福波,2000),《近义词使用区别》(刘乃叔、敖桂华,2003),《汉语近义词典(英汉双解)》(王还,2005年),《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杨寄洲,2005),《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赵新、李英,2009),《汉语常用近义词语辨析》(傅鸿础,2010)等。其中《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目前对外汉语近义词语辨析类词典中涉及词语最多且体例较为明晰的词典,共分析了1718组近义词。本文即以《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为例,讨论该词典的体例以及近义词语辨析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两点建议。

一、《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体例

杨寄洲、贾永芬编著的《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一部通俗的汉语近义词学习工具书,它的适用范围广,如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在该书的前言中,编者杨寄洲指出:“如果你已经学过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并掌握了1500个左右的汉语常用词语,你就会遇到词语用法方面的问题。”[3]根据汉语考试服务网,HSK(四级)主要面向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HSK(五级)主要面向掌握2500个常用词汇的考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该书适用于汉语水平在HSK(四级)及以上的汉语学习者。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选择了1718对常用词语进行对比,其中两个双音节词的比较占比最大,共有1227对,占71.42%;其次为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的对比,共有272对,占15.83%;单音节词的对比共有91对,占5.29%。此外,该书还分析了多个双音节词的对比、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对比、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对比。我们注意到在该书涉及的近义词语中,一组词语有一个共同语素的占比较大,共有1328对,占比77.30%。这说明在汉语学习中,包含同一语素的近义词语更容易导致外国留学生混淆。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的体例为举出两个或者多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标注词性和拼音,然后对它们进行词义说明,主要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解释词义,且词语互相解释,或出现相近描述的情况较多。故该书在词义说明的基础上,引入词语搭配和用法对比两个内容。词语搭配是为词语使用提供了一个小语境,可以让读者从搭配上观察两个词语在用法上的差别,考察它们之间搭配使用的具体情况。能够搭配的用对号表示,不能搭配的用叉号表示。例如“发生”和“产生”。

表1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中对“发生”和“产生”的搭配说明

我们将此处的词语搭配和《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举例进行对比,发现重合较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发生”可与“变化”“事故”“关系”搭配;“产生”可与“矛盾”“英雄人物”搭配。至于“新的事物”“新政府”“新领导”可与“产生”搭配,而不能与“发生”搭配,可由“产生”的义项推出。可见《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影响很大。

根据构式语法研究,词语用法最终是要靠句子来鉴别来对比的。因此在词语搭配的基础上,该书进一步引入用法对比,用句子来对比一组近义词或同义词的用法。用法对比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用法解释和语境示例。用法解释是对词义说明的进一步细化,重点是分析这组词语在词性、色彩、用法上的不同。语境示例用例句来解释词语用法,每对词语一般都提供了5个以上例句,例句的编写以实用性和规范性为主,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既关注口语,也关注书面语。例如“偷”和“盗”的辨析。

用法解释:“偷”和“盗”的不同在于“偷”用于口语,“盗”用于书面语。“偷”有瞒着人干事的意思,“盗”没有这个意思。

语境示例:

①昨天晚上我们公司的仓库被盗了。(☺昨天晚上我们公司的仓库被偷了。)(一个句子,如果两个词语能够替换使用的,用☺表示,不能替换时用*表示。)

②我刚买的自行车就被小偷偷了。(*我刚买的自行车就被小偷盗走了。)

③这是一本盗版书,所以卖得这么便宜。(*这是一本偷版书,所以卖得这么便宜。)

④要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盗税漏税的犯罪行为。)

⑤考试是他因为偷看别人的考卷,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记大过一次。(*考试时他因为盗看别人的考卷,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记大过一次。)

“偷”可以重叠,重叠后变成副词“偷偷”,“盗”没有这个用法。

他趁别人不注意就偷偷地溜走了。(*他趁别人不注意就盗盗地溜走了。)

该书语境示例的一个显著特点为,编者用不同符号表示这两个词语能否在同一个句子中进行替换,部分词语会解释为何不能替换,或替换以后意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语境示例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编者尽量过滤掉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如时代和历史背景、社会和文化知识、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人名地名等。

二、《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例析与评价

这部分我们选择了两组近义词,一组为实词,一组为虚词,据以分析《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在近义词辨析中的特点和不足。

(一)“感觉”与“感受”的辨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感觉”有三个义项:

①名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映,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感到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

②动觉得①:一场秋雨过后就~有点儿冷了。

③动觉得②:他~工作顺利。

“感受”有两个义项:

①动受到(影响);接受:~风寒|~到集体的温暖。

②名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生活~|看到经济特区全面迅速的发展,~很深。

我们注意到,“感觉”的第二、三个义项和“感受”的第一个义项都用“受到”来解释,“感受”的第二个义项中的例句出现了“经济特区”这种需要时代背景才能够理解的词。显然,让外国留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来辨析近义词是不合适的。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中“感觉”和“感受”的辨析。

词义说明Definition

感受[be affected by]受到影响,体会:~风寒。[experience;feel]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接受:生活~。

感觉[sense;perception;sensation;feeling]事物的个性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看到感到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feel;perceive;be aware of]觉得。

表2 词语搭配Collocation

用法对比Usage

用法解释Comparison

“感受”和“感觉”词性一样,但是意思不同。“感受”是内心的活动,“感觉”除了内心的活动以外,还有感觉器官的活动。

语境示例Examples

①出国学习这一年使我实际感受到了独立生活的不易。(☺出国学习这一年使我实际感觉到了独立生活的不易。)

②学了一年的汉语,对学外语的酸甜苦辣感受很深。(*学了一年的汉语,对学外语的酸甜苦辣感觉很深。)

③我感觉有点儿冷,得再穿一件毛衣。(*我感受有点儿冷,得再穿一件毛衣。)

④你对这个人的感觉怎么样?(*你对这个人的感受怎么样?)

⑤你没有感觉到他对你很有好感吗?(*你没有感受到他对你很有好感吗?)

⑥我对她一点儿感觉也没有。(*我对她一点儿感受也没有。)

该词典在词义解释和例句选择上明显借鉴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内容。在词语搭配方面,编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8个词语和“感受”“感觉”分别搭配。在用法对比方面,突出了“感觉”与“感受”的不同之处,列举的6个例句可分为三种情况,“感受”和“感觉”都可以使用的,只有“感受”可用和只有“感觉”可用。从整体来看,可以较为周详地解释“感觉”和“感受”之间的差别,词语示例和例句非常丰富。但我们注意到该书例句和词语的选择,主要基于编者的教学实践和生活经验。在汉语语料库如此丰富的今天,在词语搭配和例句选择方面,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借鉴语料库语言学的计算搭配词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词语搭配选择和研究呢?

(二)“不论”与“不管”辨析

在此处,我们主要讨论作为连词的“不论”和“不管”。作为连词的“不论”和“不管”在词、短语、分句和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不论”解释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并给出三个例句。对于“不管”的处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直接用“不论”来解释“不管”,给出了2个例句。这种同义词互相解释的处理方法在词典中非常常见,但这并不利于理解,尤其是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对“不论”和“不管”的辨析处理有可取之处,也有待改进之处。首先,在词义说明方面,我们发现“不论”和“不管”的中文释义和英语释义重合较多,都可以译为“nomatter(what,who,how,etc.)”、“regardlessof”。词典中将“不论”解释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将“不管”解释为“表示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不会改变”,意义相同。这说明从义项的角度而言,两者差别不大。词语搭配方面也是如此,编者选择了7个词语,分别是“~好不好”“~去不去”“~怎样”“~谁”“~什么时候”“~有多大苦难”和“~做什么”。这7个词语涉及了正反并列词语、表任指的疑问代词等,但这7个词语均可以同“不论”和“不管”搭配。因此就词语搭配而言,该书仍然没有起到区别“不论”和“不管”的作用。在用法对比方面,编者从语体色彩提出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不管”多用于口语,“不论”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接着,编者又给出了5组例句,但这五组例句仍是“不论”和“不管”都适用的。依据教学实践,编者又给出了2组错误例句,强调了“不论”和“不管”后边需跟随正反并列词语。纵观全篇,虚词“不管”和“不论”的差别只体现在语体色彩。这种语体色彩上的差异,我们能否找到判断依据?我们知道,处在句首的“不管”和“不论”一定是虚词用法,据此我们在BCC 汉语语料库[4]文学语料中搜索了以“不管”和“不论”开头的句子,以“不管”开头的句子共有12723个,以“不论”开头的句子共有4206个。这个数据显然能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在用法对比的最后,编者指出“不管”还可以做动词,而“不论”则没有这一用法,并给出例句:

她不管父母的反对,坚决要跟我结婚。

他整天忙工作家里什么事都不管。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在这一部分与之不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不论”有动词词性,意为“不讨论、不辩论”,例句为“存而不论”。我们仔细分析了《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中关于“不管”的动词用法,发现这个用法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管”的第九个义项,“过问”。不管,即为不过问,在这里否定副词“不”修饰限制了“管”。我们认同“不管”的这种用法。

三、关于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编纂的几点建议

准确而全面地找出近义词的异同,确定分析对比的角度和方式,是编写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的重要工作。针对外国人使用的近义词词典不能仅仅停留在意义的分析,应该进行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易于把握的分析。语料库凭借大数据的特点,可以克服近义词教学中主要依赖教师经验和词典编纂中词语搭配、例句选择与使用情况脱钩的现象,是对教学和词典编纂的有益补充。

(一)发挥好语料库的优势

近义词语词典存在着词汇量有限和词语搭配、例句选择以教学实践和生活经验为主的一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语料库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语料库建设突飞猛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不同语言的语料库陆续问世,可以为语言保存、教学、研究提供便利。在具体词汇研究方面,语料库的作用非常明显。语料库索引可以提供有关词语具体用法和意义的真实信息。目前,汉语语料库较多,大多都可以免费使用,如国家语委开发的语料库在线,北京大学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等等。这些语料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适用对象。我们认为北京语言大学的BCC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可以作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和教学的首要工具。BCC语料库总字数约150亿,涉及报刊、文学、微博、科技等方方面面,可以全面反映当今语言生活。BCC语料库可检索字串、词串等内容,可统计语言片段出现的频次,也可对检索结果进一步筛选,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收集了1992~2005年部分外国考生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的作文答卷,经修改补充,共11569篇,约424万字。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可进行字符串一般检索、高级检索、句篇检索等,内容非常详尽,有助于相关问题研究。

在这里,我们以BCC语料库中“发生”和“产生”的用例为例简要探讨语料库在词语搭配选择上的优势。“发生”和“产生”都是动词,后边可跟名词。在BCC汉语语料库文学语料中,“发生”后跟名词的共有1664条,“产生”后跟名词的共有1069条。具体搭配及统计见下表。

表3 BCC汉语语料库中“发生+n”

表4 BCC汉语语料库中“产生+n”

将上文表1与此处表3、表4进行对比,我们发现《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的编者在列举可与“发生”“产生”分别搭配的名词时的经验和语料库统计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即没有对该近义词最常见的搭配词语进行排序,因此无法体现出该近义词最典型的语义和用法”[5]。

(二)尝试探索包含同一语素的近义词辨析模式

经过对《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包含同一语素的近义词语占比很高,且二语学习者在意义理解和使用方面非常容易混淆这类词语,所以我们应尝试探索一个辨析包含同一语素的近义词语的方法。这一类词语有其自身特点,故对它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对外汉语学界开始提倡语素教学,从语素角度帮助留学生理解词义,培养留学生的语素意识。语素意识在汉字学习、近义词语辨析方面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探索出一条辨析包含同一语素近义词语的方法,这将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语教学方面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可以激发外国留学生自主辨析近义词语的兴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含有相同语素的词语更容易使留学生混淆,他们也常常把含有相同语素的词语组合起来进行比较联想,如“赶紧”“赶忙”和“赶快”。在词性上它们都是副词,用法也很相似,都表示迅速、紧张地做出动作行为。在意义上,“赶忙”不光有时间上的紧迫,还有“忙”的样子;“赶紧”侧重抓紧时间;“赶快”侧重马上、迅速要做某事。这些差别显然是从不同语素“忙”“紧”“快”的角度进行的。所以从语素的角度区分近义词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否所有的含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语都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区分,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语素近义词例句
怎样辨析近义词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找找近义词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再谈语素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