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管镜局部注药治疗气管内膜结核疗效分析
2021-03-15王艳红张志学于凤翥
王艳红,张志学,于凤翥
(齐齐哈尔市结核病防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2)
0 引言
气管内膜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由结核分支杆菌直接或间接感染引起的结核类疾病,成年患者除分支杆菌直接感染支气管粘膜外,还需考虑病灶通过支气管周围组织浸染支气管粘膜的可能性,儿童患者则多因临近淋巴组织结核菌侵染支气管,从而引发内膜结核病变[1-3]。该病起病较为缓慢,临床症状较多,但缺乏特异性,早期易与支气管癌、肺真菌病、结节病等其它疾病相混淆,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盗汗、发热、咯血、喘息、胸痛等[4-5]。前往医院进行细菌性检查时,常规痰抗酸染色镜检出率一般不超过30%,痰结核分支杆菌培养阳性率一般在10.7%-100%之间,检出率均不甚理想[6],还需经纤支镜进行支气管内采样,依据组织、细胞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各种临床表现作出最终诊断,并予以恰当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与治疗肺结核基本相同,其中包括本次研究涉及的经气管镜局部注药疗法,为验证其真实疗效,笔者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48 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以期通过组间对比分析,找到更加符合临床需求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二年来(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最后确诊的气管内膜结核,共计48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4 例。治疗组(24 例):初治16 例,复治8 例;男11 例,女13 例,年龄16-55 岁,平均(38.6±6.14)岁,其中18 例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粘膜糜烂、脓性及干酪样坏死物,6 例有局部支气管腔狭窄。对照组(24 例):初治17 例,复治7 例,男10 例,女14 例,年龄15-58 岁,平均(37.5±6.86)岁,其中19 例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粘膜糜烂、脓性及干酪样坏死物,5 例有局部支气管腔狭窄。48 例研究对象均在我院住院,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符合气管内膜结核诊断标;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咯血或血痰、低热、盗汗、胸闷、胸痛等;胸部影像表现有肺实变或肺不张等;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内膜有充血水肿、粘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增生、支气管腔阻塞狭窄等,病理检查符合结核改变,气管镜灌洗液查抗酸杆菌阳性,或Xpert MTB/RIF 检测阳性。两组病例各项基本信息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后续研究。
1.2 治疗方法
48 例患者均按照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给予全身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采用经电子支气管镜,首先将病变支气管部位分泌物抽吸干净,然后注入异烟肼(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034)和阿米卡星(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0546)各0.2g,以及地塞米松(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019)5mg,每周2 次,共计8-10次。对照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每天给予异烟肼(同上)和阿米卡星(同上)各0.2g,以及地塞米松(同上)5mg 雾化吸入,1 次/d。
1.3 观察指标
①显效:症状消失,痰菌涂片转阴;肺不张、阻塞性肺炎或肺部团块斑片状阴影消失;粘膜下浸润病灶、粘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等完全吸收,管腔通畅。②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痰菌涂片阴性或偶尔阳性;肺部病灶明显吸收,但未完全消失;病灶明显吸收、管腔轻度狭窄。③无效: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未减轻,痰菌涂片持续阳性;肺不张仍存在、肺部团块斑片状影不吸收或很少吸收;病灶无明显吸收,管腔狭窄或闭塞无明显变化。④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型数据以()表示,计数型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若统计学运算结果显示P<0.05,则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24 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 例、9 例、2 例,对照组(24 例)分别为6 例、8 例、10例,比较显示,治疗组显效率(54.2%)及总有效率(91.7%)均高于对照组,P=0.038、0.007,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胸部影像改变情况
治疗组治疗2 个月后胸部影像改变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3%和87.5%;对照组治疗2 个月后胸部影像改变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9.2%和62.5%;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胸部影像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胸部影像改变情况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气管镜下改变情况
治疗组治疗6 个月后气管镜下改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5.8%;对照组治疗6 个月后气管镜下改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3.3%和70.8%;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6 个月后气管镜下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6 个月后气管镜下改变,情况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胸部影像改变情况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气管镜下改变情况
3 讨论
气管内膜结核患者早期接受正规治疗的预后较好,可基本回归正常生活,但随着病情发展,中晚期易出现肉芽肿增殖、纤维疤痕等情况,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相关报道显示[7-8],发病4-6 月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出现支气管狭窄的可能性高达68%,且随着病程延长,这一比例还会不断升高,而严重的支气管狭窄或阻塞,易引发肺不张、反复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准确诊断并尽早治疗是提高该病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在本次研究中,48 例患者均接受常规全身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快速消退炎症,改善患者肺部通气;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雾化吸入局部疗法,治疗组则借助气管镜进行局部注药治疗,对比显示: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意义;说明治疗组的局部疗法对缓解各种临床症状,缩短痰菌涂转阴时间,修复病灶部位,恢复肺部功能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以上结论与戴景涛等人的研究相符[9-11]。笔者认为治疗组之所以具有上述优势,主要是因为经气管镜局部注药疗法具有下列优点[12-13]:①注药前需将分泌物吸除干净,可迅速改变分支杆菌及各种厌氧菌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药物杀菌作用的发挥;②不断吸出支气管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并清洗病灶部位,有助于缓解各种临床症状,促使发生阻塞的支气管恢复通畅;③在支气管粘膜病变部位定点给药,药物作用更直接,局部药物浓度较高,杀菌作用更显著,尤其对充血水肿、增殖结节型病变的效果更为理想,有效率最高可达95%,从而迅速控制、缓解支气管感染情况;④经气管镜局部注药疗法操作安全,且不复杂,不会给患者身体造成额外负担,治疗成本不高,符合临床使用的高效率、高安全、低成本原则。
综上所述,采用气管镜局部注药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迅速缓解各种临床症状,提高痰菌转阴率,缩短治疗时间,避免出现耐药性,从而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