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LR 与PLR 预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2021-03-15王铎燚王艳玲

智慧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粒细胞淋巴细胞缺血性

王铎燚,王艳玲

(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0 引言

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各种死因的第一位,且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整体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公众卫生问题[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我国脑卒中的70%。部分IS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阶段性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且易引起医疗纠纷。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指发病6 小时至1 周,无论是否接受临床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进行性加重的缺血性脑卒中,属于难治性脑卒中[2]。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项研究表示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并推动病情的进展[3]。本研究旨在探讨NLR 和PLR 对预测PIS 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9 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 例,患者均在发病24h 内入院且尚未接受任何治疗,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相关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 或 MRI 证实。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比入院时NIHSS 评分,患者于发病6h 至7d 的NIHSS 评分增加≥2 分,且复查头颅CT,排除梗死后出血转化或部分新发颅内出血诊断为PIS。根据诊断标准将112 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PIS 组(n=42)和非PIS 组(n=70)。

排除标准:①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②脑卒中病史遗留明显后遗症;③此次发病3 个月内有明显感染史及有可疑感染者;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栓塞患者;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⑥近3 个月有严重外伤手术史、放化疗、使用生物制剂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⑧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研究方法

入院时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入院及第7 天进行NIHSS 评分。所有患者于入院24 h 内抽取静脉血完成血常规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记录患者入院后理化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计数及空腹血糖等,并计算NLR、PLR,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P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疗团队提供基本相同的急性卒中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凝聚、循环改善、控制危险因素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对两组NLR、PLR 及NLR 与PLR 联合分析,计算ROC 曲线下面积(AUC)及敏感性、特异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血常规检查指标

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血糖值、既往病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PIS 组相比,PIS 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及NLR、PLR 显著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分析[,M(P25,P75)]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分析[,M(P25,P75)]

2.2 ROC 曲线分析

NLR 对预测PIS 的AUC 为0.843(95%CI:0.756~0.930),最佳临界值为3.14,灵敏度73.0%,特异度87.0%;PLR 对预测PIS 的AUC 为0.748(95%CI:0.647~0.848),最佳临界值为143.51,灵敏度62.0%,特异度87.0%。NLR 联合PLR对预测PIS 的AUC 为0.840(95%CI:0.0.752~0.928),灵敏度63.0%,特异度94.0%,具体见图1。

3 讨论

PIS 为神经内科较为棘手的疾病,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现研究普遍认为其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炎症反应、侧枝循环及高凝状态等均与其发病相关[5]。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并造成血管内皮损伤[6]。白细胞在炎症介质招募下,在缺血的脑组织内浸润并聚集,直接损害脑组织;内皮因子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直接损坏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坏死[7-8]。

图1 NLR、PLR 及NLR 联合PLR 的ROC 曲线分析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中性粒细胞最早到达缺血脑组织,附着在内皮细胞上,激活并产生蛋白水解酶、血管活性因子等,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梗死范围扩大以及神经功能预后不良[9]。与中性粒细胞相似,淋巴细胞也会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毒性物质从而造成脑组织的损伤。但其中特定亚型-T 淋巴细胞对缺血性损伤的慢性炎症有修复作用,其减少是造成缺血后脑卒中炎症放大的重要原因。机体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皮质醇释放,其升高促进淋巴细胞凋亡进而引起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此外,血小板活化引起免疫介质的释放促使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炎性因子,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及斑块的不稳定性[10-11]。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作为一种重要且易于测量的炎症标志物,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死亡率及伤残率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研究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NLR升高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PLR 被认为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新型标志物。由佳玉等[12]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得出,高水平的PLR 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NLR 与PLR 作为简便、易得到的化验指标,受自身因素、标本处理方式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13]。黄伟等[14]发现NLR、PLR 值的显著增高与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矫秀[15]发现NLR、PLR值与IS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LR、PLR 值越高,患者病情越重。现NLR、PLR 对于脑梗死的预测作用已得到较多证实,但对于PIS 的发生、发展较少关注,尤其是二者联合预测作用。

本研究发现,NLR、PLR 对PIS 的预测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入院时外周循环NLR、PLR 值增大提示IS患者病情不稳定,极易可能发生进展。ROC 曲线显示,NLR 及PLR 对PIS 均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但NLR 的AUC 大于PLR 且更接近于图形左上角,表明NLR 较PLR 更具有诊断效能。然而,二者联合指标对患者临床不发生PIS 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NLR、PLR 作为新型炎性指标,获取方便、临床可操作性强、价格低廉,可作为预测IS 病情进展的良好指标。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少,且为回顾性分析,未能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有关数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倚。

猜你喜欢

粒细胞淋巴细胞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低氧暴露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