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与研究
——以某高校中医学专业大学生为例

2021-03-15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课程思政思政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也不断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重任。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而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深入,高校院校通识课、专业课也不断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促进育人体系的立体化。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培养适合未来需求的中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近年来,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核心素养框架,此后欧盟、新加坡、美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纷纷提出自己的“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2016年,由林崇德等组成的课题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层面[1]。国内学者展开了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分学科研究[2-3],而对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还相对欠缺。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更具全面性、概括性、引领性,而对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则更具体化、更强调专业性特征。

“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与价值的培育和输出[4]。近年来,高校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不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5]。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指向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着重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探索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课程思政”和“核心素养”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构建完善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品行与综合能力素质,使大学知识传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始终伴随学生成长过程,这是当前“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本文围绕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开展分析,提炼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形成理论框架,力求为高校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部分采用对中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个别化访谈、对逐字稿进行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以某高校中医学类专业(本科专业含中医学五年制、中医学八年制等,硕士专业含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的在校生、毕业生、相关领域专家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自编问卷381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9.21%。其中男性102名(27%)、女性276名(73%),在校本科生336名(89%)、在校研究生15名(4%)、已毕业学生18名(5%),专家(包含学科负责人、授课教师、企业专家等)9名(2%)。

本研究的定性研究以某高校中医学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等为研究对象,共抽取7名教师进行个别化访谈。

2.2 研究工具 定量研究部分采用自编问卷《关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该问卷是在参考与查阅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然后经过专家评议确定项目,最终共确定47个项目,包括基本信息、道德品质、人文关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人际沟通、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符合”。 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定性研究采用个别化访谈的研究方法,使用自编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前向参与访谈者澄清“核心素养”“课程思政”等概念,确保对概念的一致理解。访谈提纲涉及“您对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您认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有哪些?”等开放式问题。访谈过程中进行录音,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最终确定编码方案。

2.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使用NVivo12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总体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评定结果见图1。总体评分靠前的10项指标分别为“关爱生命价值”“道德品质”“人格健全”“安全与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包容与尊重”“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态度”“倾听”“心理与社会功能”。

图1 问卷调查的总体结果

3.2 不同群体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评定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研究对象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评定略有差异,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不同群体对于部分核心素养评定的一致性,如在校师生、毕业生群体对于“关爱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三个方面素养的评分均较高。但对于“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时间管理”等方面,不同研究对象的评定结果差异较大。见图2。

图2 不同群体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评定的结果分析

3.3 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质性分析结果,不同教师均提到 “关爱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与定量分析的结果一致。

关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受访谈教师指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传统文化与道德观、职业观的培育。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可以更早进入医院,进入临床,但是需要对于学生在职业适应和职业规划上加以引导”“中医学专业大学生需要更全面、更理性的生命观教育,这样才能够胜任未来岗位需要”等。各位教师在访谈中,不仅提到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见解,也同时强调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综合发现,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需考虑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当前实际培养情况、未来职业发展、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探讨的必要性、复杂性。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既可以从个体品质的角度进行分类,也可以从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角度、与社会参与的角度进行分类,还可以在时间维度上,对个体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相关的素质进行分类。

4.1 关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必备素养的讨论 根据OECD、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研究成果,它们对学生核心素养依据不同标准进行了不尽相同的分类[6]。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且能够适应他人、社会和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素养,而不是基本素质。

在本研究调查的所有素养当中,涉及个人品质的素养主要有“人格健全”“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认知自我”“自我反思能力”等,即中医学专业大学生个体所需具备的能力、品质等,涵盖个体学习、生活、自我成长、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个人品质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与沟通合作相关的素养主要有 “合作能力”“沟通与交流”“倾听”“表达能力”等,即中医学专业大学生需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表达与理解、交流与合作、包容与尊重等方面内容,强调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和技能,尤其是关注未来职业中如何尊重患者、理解和共情患者、维护医患关系等方面,沟通合作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体现。

4.2 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医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更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价值观和思想。为提升中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学校需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生命观、道德感、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等重要素养,使之成为乐于奉献、关爱他人、善于沟通的优秀人才。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显性知识、技能的获得,“课程思政”则兼顾了显性和隐性素养的培育,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关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需要结合“课程思政”背景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机制,着眼于培育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

由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未来的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相关素养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由研究结果可看出,不同群体及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结果都特别强调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中 “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即中医学专业大学生需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点在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与接纳,特别是对于崇高的职业道德与理想的高度认同。社会责任包括关爱生命、志愿奉献、责任担当等方面内容,“关爱生命价值”“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志愿服务”“法律意识”“政治意识”等都可被归纳为社会责任方面的素养,这也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社会外显体现。

4.3 关注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未来发展情况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度大幅提升。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更需要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和面向未来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必须考虑职业的未来性以及学生的胜任力。因此,探讨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从长远出发,提升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环境和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6]。有受访谈教师指出:“未来医生的职业特征更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职业经验的结合,中医学专业大学生要放眼长远,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职业规划”“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视野与知识面”等可归纳为未来发展方面的素养,即关注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时代需求。未来发展包括环境适应、职业规划、传承创新等方面内容,突出未来医生职业的适应性和胜任力,有利于增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这既体现了传承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精髓的必要性,又契合时代发展对于医生职业的更高要求,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提炼合成相近概念、界定概念内涵和从属关系、征询专家建议等环节,本研究提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四维框架,即个人品质、沟通合作、社会责任、未来发展这4个方面。见图3。

图3 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模型

5 对策与建议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需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而转变培养思维和创新育人方式。在 “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对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 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专业培养方案是宏观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就读期间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指南和参考。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体现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并且在培养目标中明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思政课、心理健康课、职业规划的课程与学分[8],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能力、人格健全、责任担当、职业规划等品质方面有所提升。同时,要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机衔接,充分挖掘多途径育人体系中的思政内涵,既要传播好传统中医药知识,又要弘扬好时代中医药文化,让莘莘学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使者。

5.2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进行角色再定位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推进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需要贯彻“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尊重、责任、奉献、创新等专业精神,在专业实践中传递“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等职业精神。

5.3 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课程思政”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给教育质量评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包括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教师应积极探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与合作,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合理使用,使学习效果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相互结合[9],突出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品质培养,并且有效利用评价结果反哺“课程思政”改革全过程,形成更科学、更具中医学专业特色、更突显“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提出的研究架构仍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加以丰富,并不断完善。而对于中医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入探究必将促进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教育教学过程提供反思,最终形成具有中医学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猜你喜欢

中医学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