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群文阅读的攻扫之道

2021-03-14马艳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群文关联理想

马艳燕

群文阅读虽然是时下的盛谈热点,但它其实并非潮流空降,在中国古人的读书论述中不难发现其影踪。诸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说、陶渊明的“会意”说,都提倡博览群书,提取重点,韩愈的“提要钩玄”法提倡要能抽取书文的精髓进行吸收,而不是盲目接收;苏轼“八面受敌”法提倡读书应当在一个问题上集中精力并贯通到其他文本上……林林总总的读书论述中,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堪称集大成者,他博而不滥、专而不泥的读书理念对当下群文阅读教学开展有着启发意义。

郑板桥是清初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转益多师,精于取舍,擅长推陈出新,自创新法。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与他科学有效的读书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说:“读书要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认为要做到读书“精当”就要阅读得法,做到能攻善掃,“善读书者曰攻,曰扫”。(郑板桥《花间堂诗草跋》)

所谓“攻书”是读书时能“直透重围”,提取精华,抓住要害。而“扫书”则是精取关联点,以一带多,横扫千军,故曰“扫则了无一物”。读书时宜攻扫兼备,精读与泛读互补,课内与课外交汇,才能让阅读真正达融合之境。那么,群文阅读应如何在课内外落实攻扫之道呢?

其一曰:先攻后扫

可攻其一篇为端。以课内阅读为例,必修上第七单元为写景抒情单元,一共五篇长文本,其中有三篇现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两篇文言文《赤壁赋》《登泰山记》,如果逐一教学,课时量需要10节以上,并且教学时难免出现重复建设或遍地开花的乱象。统筹必修上的整本书,可以发现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等文本已经以意象解读为能力点来设置单元任务,第三单元古诗歌鉴赏部分《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等篇目,也是以意象来组织的写景类文本。所以,在必修一的教学设计上,可以主攻《沁园春·长沙》一篇,在单篇内完成意象选取、写景技巧及其知人论世而及情感的分层教学,以此一篇为端,提取本学期其他写景类文本中意象的表现力,发现其写景技巧的共通处和差异处,并关注不同时代诗人通过诗文要表现的情感和情怀,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上的重复耗时,此时的“扫读”就绝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打酱油,而是如X光式扫出各篇的重要骨架关节,这时候学生真正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得以真正架构。

可攻一点为轴。处理必修上第七单元的教材文本中时,可选择以“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为解读点来打通文本关联,《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走出理想世界,回归现实世界,在理想的慰藉中汲取现实中奋斗的精神力量;《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从现实世界走入理想世界,深味人生苦难后,寻觅一方让灵魂栖息并重新出发的净土;《前赤壁赋》中苏轼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来回穿梭,步步叩问,在人生和宇宙之思中放开襟怀放飞灵魂;《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在现实世界的平凡中诠释理想世界的热爱,每一点细微的感触刻入情感的肌理;《登泰山记》中姚鼐自京师乘风冒雪拾七千余台阶而上观雪后日出的瑰丽壮观,让人恍然有如置身于登顶理想之境。所有的理想,都要历经现实的风霜,才能抵达生活的深处和高处。以“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这一点为轴,我们不仅可以撬动必修上第七单元的诗文阅读,还可以串联教材内其他文本中有关“理想世界”的解读,并迁移扫读课外阅读,强化并充实学生对“理想与现实”这一解读点的认知。

其二曰:扫而后攻

群文阅读强调阅读者要生成四项能力:辨识与筛选、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新。其中“辨识与筛选”“比较与整合”是属于基础性的能力,它需要阅读者养成“攻书”的习惯,在精选的文本内进行“探究”与“研读”,探微知著,研一知十,渐臻“愈探愈出,愈研愈入”之境,对文本的“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新”则更需要阅读者不能在单一的文本内画地为牢、闭门造车,它呼唤一种更宽广高远的阅读视野,以便在多文本的阅读中形成快速扫读的能力,并在扫读时辨识文本,对文本进行有针对的筛选、比较和整合,生成评价与反思,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和创新表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扫而后攻”。

当我们对有关联的多文本扫视时,会发现文本之间会存在同质异形的情况。它们有相同的关联轴心,但与此同时,在呈现方式上会有不同的艺术形态,或是用不同的表达技巧,比如之前所言的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中,围绕“青春”这一主题,它选取了不同时代的文本,从文学体裁上来看,有诗歌,有小说。同是诗歌,又有着旧体和新诗之别、中国诗和外国诗之别,风格上也有豪迈与含蓄之别、刚健与柔美之别。这些同质异形的篇目可以形成更多样化的文本阅读体验,扫读文本在完成多元体验的同时,也反过来助推能力点的认识和主题点的充实。

其三曰:攻扫循环

我们依旧以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来阐释攻扫的循环推进之路。在我们攻其一篇或攻其一点后,扫读其余篇目,在其他篇目的扫读中,我们生成或辨识了新的“攻书点”,这种“新点”可以成为新的阅读端点或轴心,开启新的扫书之旅,拓展到其他单元的文本或者是课外文本的阅读。在第一单元语言风格辨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先关联扫读第三单元的古代诗歌文本,去甄别诗的狂放与沉郁、词的豪放与婉约、入世诗的刚健有力与出世诗的超脱清新,更可以课外关联柳永作品与苏轼作品的对比鉴赏、辛弃疾作品与周邦彦作品的对比鉴赏、边塞诗与田园诗的对比鉴赏,使学生获得更饱满的阅读体验。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之前攻的单篇,在另一阅读场域里,可以成为扫读的篇目,在扫读的过程中,经由不同文本的关联对比,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就实现了对文本的分层阅读,就如剥洋葱一般,层层推进,不断发掘文本更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关联拓展时,同样可以复合使用攻扫策略,比如从教材上的“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点,拓展到杜甫的“青春”,李大钊的“青春”,从诗文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小说作品阅读,比如杨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青春万岁》,在这些有同质点的文本中发现它们的异处,找到他们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领略不同表达方式在主题呈现上的特殊之处,并进一步发现写作视角设定上的差异所带来的文本表达效果的差异。再度完成能力点的攻克后,可以借由这个能力点,再度扫读更多文本,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霍乱时期的爱情》《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在阅读视域的不断扩大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获得更高层级的阅读体验。这样,每一个文本都成为一个新知的起点,指引学生去触摸更宏伟壮丽的阅读宝库,同时,每一个阅读文本也是一把解锁问题的钥匙,引导阅读者破开信息爆炸的迷局,直抵认知的深层。

阅读有三重境界:发现、提取、创造。我们借由攻书发现作品的意义,并从中提取价值点进行文学内化。我们在扫书中去进行价值关联和重组,从中验证自己的认知并拓展新知。而我们对书籍的攻扫归根结底是要在确立作品意义的同时,完成自我文化内核的更新创造。郑板桥曾云:“读书数万卷,胸中适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我们读万卷书,其真正的阅读价值就在于建构自主,实现创造。只有真正实现“有主张”“有特识”的读书,才能有眼光去扫读万卷书,否则看再多的万卷书也只能沦为走马观花,变成过眼云烟。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积累和运用为基础最终指向文化的传承和提升的综合素养,它从文字而始,最终内化成文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阅读时,无论是攻书,还是扫书,其实都不是阅读的目标,而是一种阅读策略。我们的阅读历程也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跑道,而是一条不断螺旋攀升的阶梯。在这条阶梯上,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阅读信息中找到可以去梳理的链条,同时也带领他们去突破已知的范围,吸纳更多的阅读养分。当我们帮助学生找到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来建立阅读文本与他们的真正关联时,这种阅读才真正内化成文明的养分,使他们真正意识到阅读的价值。而一旦这种策略变成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么这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恒久的通道,而这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使命所系。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群文阅读背景下语文教学生态链的持续性研究》的成果,编号:FJJKXB20-1226)

3757501908254

猜你喜欢

群文关联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