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院老年人孤独感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2021-03-13周利妹倪菊芳

智慧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个体化疗法对象

周利妹,倪菊芳

(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7 年末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1 亿[1],养老和医疗压力日益剧增,医养融合的护理院养老契合了这两方面的需求,迅速成为倍受老年人青睐的新型养老模式[2]。由于医养融合的护理院入住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老年人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已引起广泛关注[3]。多项研究表明,缺乏陪伴和支持系统不完善是护理院养老或患病住院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4-5]。针对存在不同程度孤独感的老年人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其孤独感程度、提高其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探索较为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个体化护理措施,为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新入住(2019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30 日)本院颐养院的老年人开展入院初评估,并使用行为能力评估参数表、认知能力评估参数表以及UCLA 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做基础筛选[6-7],根据初评估和筛选结果,在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老人中选取100 名确定为研究对象。选择纳入标准:①行为能力评估参数表得分>60 分,认知能力评估参数表得分≥10 分,UCLA 孤独感量表评分≥34 分;②年龄≥65 周岁;③入院后子女和亲属电话联系或入院探视频率低于1 次∕2 周;④排除合并危重器质性疾病和沟通障碍者;⑤理解并配合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研究工具。①一般人口学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②行为能力评估参数表,主要包括进食、洗澡、穿(脱)衣等10 个参数事项,总分100 分,100 分为行为能力正常、61-99 分为轻度依赖、41-60 为中度依赖、0-40 为重度依赖;③认知能力评估参数表,包括近期记忆、程序记忆、定向力、沟通能力4个参数事项,总分40 分,40 分为认知能力正常、10-39 分为轻度缺失、8-9 为中度缺失、0-7 为重度缺失;④UCLA 孤独量表,共20 个条目,包括11 个“孤独”正序条目和9 个“非孤独”反序条目,每个条目均是1-4 分,最终计分20-80 分,28 分以下为低度孤独感、28-33 分为一般偏下孤独、34-38 分为中间水平、39-43 分为一般偏上孤独、44 分及以上为高度孤独。

(2)护理干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 名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每组50 名。建立专人档案。个体化护理干预组再参照干预对象的个体化指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支持度等)分为认知行为疗法组、社会支持疗法组、怀旧疗法组、运动疗法组、综合疗法组五个个体化干预小组,每组10 人。

对照组给予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服务、环境卫生管理、安全预防保护、协助通讯联系等内容的常规护理。个体化护理干预小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各小组分别组建护理干预团队,包括1 名执业护士、1 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 名护工,在护士长和省级健康管理师协调指导下,护理干预团队根据各个小组老年人的个体化指标制定护理干预方案,选择适时的干预时间,每周护理干预1-2 次,每次60-90min,共实施20 次护理干预。

其中①认知行为疗法组,采取“一对一”讲解、心理疏导、知识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重新构建研究对象的认知结构,对自己进行重新评价自己、重建信心,更改认为自己“孤独”的认知。②社会支持疗法组,通过举办月末集中“过生日”、家庭团聚日、志愿者来院服务等活动,扩大研究对象的社交网络,增加高质量的亲情关怀频次,改善社会支持系统。③怀旧疗法组,通过开展集体观看旧电影、讲述“过去的美好日子”、分享“人生奋斗故事”等形式的怀旧活动,加强研究对象的自我认同、开启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排解内心的苦闷孤独。④运动疗法组,完善健身设施、鼓励户外锻炼、举办老年人趣味运动会,增加研究对象的运动机会,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其运动获得感,减轻其孤独情绪。⑤综合疗法组,对研究对象给予以上4 种个体化护理干预。

(3)干预指标评价。20 次护理干预完成后,再使用UCLA 孤独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并对评分进行比较评价。为减小偏倚,对研究对象因不可控因素脱离调查和后续调查结果严重偏离组内平均值,将予以剔除。

1.3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检验后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数据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100 名,分为对照组和个体化护理干预组,两组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 所示。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老年人孤独感的比较

如表2 所示,20 周后,个体化护理干预组的孤独感评分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老年人孤独感评分的比较()

表2 两组老年人孤独感评分的比较()

注:20周后,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0.05。

2.3 干预前后五个个体化干预小组老年人孤独感评分的比较

由表3 可见,20 周后,个体化干预小组的孤独感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 <0.05);干预后各小组两两比较,综合疗法组的孤独感评分低于其余四个小组(P <0.05),而另外四组的孤独感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个体化干预小组老年人孤独感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421”、“422”家庭数量的增加,一些医养融合护理院等机构弥补了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但是,由于这类机构明显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且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老年人行动自主权和隐私权[8],容易导致老年人产生孤独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亟需各界重视和干预的公共卫生问题[9]。合理适宜的心理干预对护理院老年人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标准化护理干预措施鲜有报道[10]。

针对护理院存在孤独感的老年人采取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别于常规护理和一般心理护理,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病人为中心,兼具个体化、程序化、专业化。本研究,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护理院实际,根据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因素,排除年龄、性别等一般人口学等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个体化分析,从个人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社会支持及性格特点、个人阅历及怀旧情结、身体状况及个人兴趣等四个方面着手,通过比较认知行为、社会支持、怀旧疗法、运动疗法、综合疗法等五种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护理院老年人孤独感评分的影响,来评价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化护理干预组老年人的孤独感二次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综合疗法组对老年人孤独感改善效果优于认知行为疗法组、社会支持疗法组、怀旧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P <0.05),说明不同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孤独感的改善还有协同叠加作用。该结论与国内外诸多关于改善老年人孤独感的文献观点相契合[11-13]。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信念或行为中的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老年人心理状况的改善[14]。本研究参考部分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一对一”讲解、知识讲座、集中读书学习等方式,使老年人认识到孤独情绪的实质及产生原因,消除讳疾忌医心理,予以认知重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研究对象对孤独感的认知,改善了其孤独感。

社会支持疗法是利用社会支持,让部分性格乐观向上的老年人参与到集体活动或社会公益志愿活动中,并积极争取家庭成员的配合,为其提供充足的亲情关怀[15-16];干预小组通过举办月末集中“过生日”、家庭团聚日、志愿者来院或者作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等,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多的融进集体,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缓解了其“亲情饥饿”情绪,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怀旧疗法是有计划地帮助老年人回忆往事、经历和感觉,使老年人接收人生历程的改变,勇于面对死亡、增加社会化、减少人际距离感等[17]。本研究对部分老年人采用团队怀旧疗法,由专业护理人员和心理师共同引导小组成员通过开展集体观看旧电影、收听旧歌曲、讲述“过去的美好日子”、分享“人生奋斗故事”等形式的怀旧活动,刺激小组其他成员做深入回忆,进而都获得被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增进了研究对象的社会化、减轻了其孤独感。

运动疗法是通过加强运动,特别是户外集体运动,在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免疫力的基础上,改善其心理状况。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老年人孤独感的一种保护因素[18],干预小组根据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组织适度的集体体育锻炼不但扩大了老年人彼此间的交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综合疗法是对部分研究对象采取以上四种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多角度地改进提升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质量,较大幅度地改善了其孤独感现状,干预后孤独感评分由干预前的(45.03±4.28)降低至(24.95±3.70),研究对象由中高度孤独改善至低度孤独以下水平,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体化护理措施的协调叠加作用。

针对护理院老年人孤独感这一问题,个体化护理干预也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这个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护理实践和探究,比如,干预小组成员需要具备更专业更全面的护理理论素养,特别是心理学知识,还需要有更迎合孤独感老年人的健康知识传播技巧和能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也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实际行动,助力护理院工作人员一起改善老年人孤独感受;老年人自身也要积极学习、培养兴趣、加强锻炼,乐观积极的拥抱社会,增强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政府更要深入推进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的探索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老年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人的医养事业中来,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营造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个体化疗法对象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个性签名
个体化多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