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科中老年头晕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2021-03-13

智慧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单纯性受检者同名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0 引言

头晕是临床神经内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诱发因素比较多,但多无明显特异性,因而通过常规症状和表现难以确诊,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进而展开对症支持治疗[1]。研究发现,头晕的出现与脑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头晕的状态和表现[2]。本研究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 例主诉为头晕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以此明确中老年头晕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因主诉为头晕收治入院于神经内科接受检查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全部受检者中,男37 例,女43 例;患者年龄为38-84 岁,平均(52.15±3.65)岁。主诉头晕时长:为0.5-3 个月,平均(1.20±0.31)个月。纳入标准:①受检者主诉症状主要包括头晕、头痛、眩晕等。②受检时,所有受检者均无颅内损伤。③患者思维清醒,意识清晰,能够正常的交流和沟通。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实验过程和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知晓,并批准实施。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症状的病变;②神经系统定位体征;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临床资料不够完整。

1.2 方法

全部受检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为头晕,在观察临床表现后,采取颅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检查,仪器设备的型号为KJ-2V7M。调整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固定头部至颧骨弓上方处,划分出三个窗,即颞前/中/后三个,其中青年取前/中窗,中老年取后窗。调整探头、颅骨位置,使其与表面保持垂直,行横断面扫描。获取典型中脑水平切面,观察心形低回声,若存在则接通彩超,动态地对探头位置、角度进行调整,其目的在于提高图像的质量。调整体位,扫描枕下,闭合眼睑,对眼睑进行扫描,保持声束与眶上裂对齐,以便更好地获取眼球后三角图像。启用彩超,调整速度标尺,获取动脉、眼静脉、ICA 虹吸部血流信号和图像。对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数,如收缩峰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等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并对不同年龄结构受检者(青年/中老年)检查时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1.3 判定标准

①双侧同名血管流速不对称[3]:双侧同名血管收缩峰血流速度差大于20cm/s 视为双侧同名血管流速不对称。②青年和中老年的判定[4]:参照联合国的规定,年龄18-45 岁为青年,年龄>45 岁为中老年(46-59 岁为中年,≥60 岁为老年)。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 23.0,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部受检者一般情况的分析

总共80 例受检者中,中老年头晕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青年头晕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性头晕患者占比高于头晕伴头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全部受检者一般情况的分析[n(%)]

2.2 不同年龄层次血流速度的构成情况比较

在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等占比方面,中老年头晕患者于青年头晕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P <0.05)。中老年头晕患者多为血流速度减缓和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而青年头晕患者多为血流速度增加,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年龄层次血流速度的构成情况比较[n(%)]

2.3 中老年头晕和头晕伴头痛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单纯性头晕患者血流速度增加和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占比低于头晕伴头痛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头晕患者血流速度减缓占比高于头晕伴头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中老年头晕和头晕伴头痛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n(%)]

3 讨论

临床神经内科病症中,头晕是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各个年龄段群体中,中老年发病率略高于青年,同时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5-6]。头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特点有:患病者年龄跨度较大、多样性发病原因、临床多种表现形式,在医院各科室中均广泛存在,尤以急诊科、神经内科等为常见,且发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国外有数据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中(≥65 岁),将近1/5 的群体伴有头晕现象。本研究中,年龄在超过60 岁有45 人,占全部研究对象的56.25%,且患者年龄分布均匀,差异较小。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头晕分为四种类型,即头昏、眩晕、平衡不稳、晕厥前。本研究中,纳入研究的受检者,以头晕、眩晕为主,其余两种较为少见。单纯性头晕作为最常见的头晕类型,一般以大脑持续不清楚感和昏沉感为主。眩晕通常建立在头晕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物旋转感。本次研究对象中,以长期慢性头晕为主,其中病程最长3 个月,最短0.5 个月,接近60%(59.12%)的受检者病程≥1 个月。观察≥60 岁的老年受检者发现,眩晕的占比不高,而发生头昏的占比则相对较高,对其原因分析可能是,老年人机体内前庭功能系统退化,增加了头昏的可能性。

造成头晕的因素多样,以中老年为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卒中、后循环缺血);②心源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③外周性前庭系统病变(前庭神经炎、BPPV 等);④其他。临床有学者研究表示:中老年人头晕情况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慢性缺氧、缺血有关,其机制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流速度变化→血管弹性和管壁相应程度受损→引起头晕。老年群体由于颅内管供氧、供血较年轻人更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慢性缺氧更为严重,更容易引起慢性长期性头晕。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多数头晕患者患有缺血性脑血管和形成颅内腔隙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特点为脑干和小脑的多发腔隙。以基底节、额叶皮层下、放射冠、半卵圆中心部位较容易出现腔隙最多见,较易累及颞顶岛枕叶,部分患者出现小脑和脑干梗塞,未见明显分布规律,数量等级分类过于主观,分类依据不明确,所以暂时关于累及数量并未发现相关意义。头晕的早期诊治对预后的改善十分重要,临床常见的诊断手段以彩色颅多普勒超声为主,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由于中老年是头晕的常见群体[7],因此针对中老年头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分析价值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头晕患者占比较大,且头晕伴头痛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在血流速度方面,中老年患者多为血流速度减缓,这与青年头晕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则也可能作为诊断检查中老年头晕的敏感性指标之一。进一步分析中老年患者血流速度情况发现,单纯性头晕患者多为血流速度降低,而头晕伴头痛换则会多为血流速度增加或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因此临床诊断检查时,可以依此进行判定,但其可靠性和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中老年头晕患者单纯性头晕和头晕伴头痛均比较常见,血流速度多为减缓,且单纯头晕患者血流速度减缓尤为普遍。

猜你喜欢

单纯性受检者同名
基于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自动曝光控制降低CT检查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研究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微创小切口术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同名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三 人 行
曹 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