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河祝阿绣球灯舞的传承与发展

2021-03-13齐娟许天阳

人物画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齐娟 许天阳

摘 要:绣球灯舞以历史悠久、“根脉”清晰、造型表演独特享誉民间舞坛,可见它的影响之大,流传之远。此舞在各种节庆活动中都能表演,并能和舞龙、高跷融为一体。证实了它的使用广泛性并彰显人们的信仰,表达人们的愿望,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等,传承过程中后继无人、资金不足等成为最大的难题,面临失传危险。本文对传承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建立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融入时代精神、搭建开放的传播平台、厚植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几个方面进行了传承方式及手段的阐述。以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绣球灯舞;传承;发展

一、绣球灯舞概述

1.绣球灯舞的起源

绣球灯舞始于清代康熙初年,发源地是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当时村里办社扎彩艺人徐东文在绣球灯内安上转子插上牛蜡烛点燃,指导着年轻人手举绣球灯表演,无论舞者怎样舞动奔跑,绣球灯的蜡烛始终朝上烛火不灭,令人叫绝。后来,村里出现了一位武秀才,他在灯舞中融入武术套路,增添了跨虎、金鸡独立、扫荡腿、众人手持双灯表演等武术套路,其气势威武,充满阳刚之气,很快风靡于黄河两岸。为了更好表达老百姓祈求太平过好日子的愿望,村里的文秀才又设计出手持绣球灯排列“天下一品”等字的舞蹈题材,并最终将表演者确定为8人16只灯,使绣球灯舞成为一种有音乐伴奏且较为成熟系统的民间舞蹈。当朝宰相刘墉曾经题诗一首大为赞叹“故里乡人稠,烛灯死似龙游,祝阿独一秀,官册村史留。”

2.绣球灯舞的生成条件

(1)历史条件

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初年,社会经历了动荡变革之后迎来了相对“繁荣的苍前时代”。为了庆祝这种相对安定的生活,在农历正月十五初春节后,真诚而富有同情心的村民们陆续组织了起来,那里的灯笼表达了强烈的愿望,祈求好天气,安居乐业,官庄绣球花灯舞就诞生于这个时代。

(2)精神需求

独特的绣球灯笼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绣球花是吉祥、财富和完美的象征,可以消除恶魔,吸引和睦与祝福,灯笼象征团圆与喜庆。绣球灯舞蹈正是可以承载人们一切愿望的纽带,所以被人们喜爱与传承。

3.绣球灯舞的艺术特点

(1)制作工艺

绣球灯由一个内环和一个外环组成。内圈和外圈均由八个竹圈组成。内圈由一个小球中的八个小圆圈组成。然后在球上留个口以点燃蜡烛,用毡纸将球粘到该区域的其余部分,用白色粉末涂上油漆,然后用五种颜色将其涂成彩色球。转子固定在彩球中,蜡烛可以插入转子的底部。绣球灯的外圈也被绑成一个带有八个大竹环的彩球。用绳子将小球挂在里面,这样小球就可以在大球中自由旋转,然后用彩色纸固定大球,外框用纸花包裹并装饰,从而得到绣球花灯制成。

(2)服饰道具

在正式的表演中,所有的灯笼舞者都着武生的装束。头戴英雄鬓,腰系丝带,脚登皂靴,每人双手各持一灯。官庄村自古就有武术传统,表演者结合武术动作不时表演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技巧。但是,无论舞者如何表演,绣球中的蜡烛总是朝上,烛光不会熄灭。

(3)舞蹈风格

表演者要求腿功、手功、腰功高强,、舞蹈动作以抖灯、胯虎金鸡独立、旋转跨步等为主婉转飘逸,疾缓有致。武术如蹲步、跨步、跳跃、旋转、搭人梯等造型,表演起来威武雄壮、豪放优美、气势恢宏。舞蹈和武术融为一体,刚柔相济、威武雄壮。

(4)伴奏乐器

表演时用螺号、唢呐、笙、笛等民族乐器以“将军令”“备马令”等为曲牌,用大鼓、扁骨、大锣、小锣、铙钹等乐器以“急急风”“长行”等鼓谱为主要伴奏,烘托出喜庆、热烈、欢乐的气氛。尤其是晚上,当夜幕降临时,伴随着唢呐声、锣鼓声、烛光的绣球灯笼随着音乐而舞动。

(5)表演形式

进行绣球灯笼舞需要演员迅速行动,因为他们跑得快并且消耗大量的体力,所以他们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演员们至少由八名年轻人组成,每人手里都举着一盏绣球灯劲舞,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完美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喜悦和热爱。最初,舞蹈程序比较简单,演员只跑“单双剪子股”和“串花”。后来,舞蹈灯笼的套路被编入武术动作中,例如“踢脚”,“扫裆腿”和“鹞子翻身”,并增加了“四门格斗”套路。舞蹈与武术相融,一刚一柔,一静一动,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演性。

二、绣球灯舞在当代的发展现状

1.地方政府的支持

2008年齐河县为了保护这绣球灯舞,由齐河电视台“齐河方圆"节目组,出资拍摄了一组关于绣球灯舞的专题片,采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原汁原味地展示了绣球灯舞的表演形式,揭示了燈舞的民俗内涵,弘扬了民俗的美,体现出政府文化部门对民俗民间艺术的重视。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达不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每年组织的节庆活动也有绣球灯舞的表演,但是仅限于本地或者附近地市,影响面较小。

2.传承人的推动

在绣球灯舞的发源地——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宋传才一家是有名的“绣球家庭”。宋传才是绣球灯舞第十代传承人,自小受家庭熏陶的他,酷爱跑灯、舞龙,最大的愿望就是登台表演。如今的宋传才,已经是村里的“老戏骨”,经常参加县乡大小演出。2013年,官庄村村民在泉城海洋极地世界进行了第一场商业演出,那场演出共收到演出费3000元。有了经费来源,队员们干劲更足了,他们又广泛宣传,外出表演。 2016年一年,他们就收到了30余个村和企业的邀请,收入近5万元,但是仅靠传承人的推动,绣球灯舞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局限。

三、绣球灯舞在当代传承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传承方式多以自觉自发,缺少规划指引

绣球灯舞作为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几百年的久远历史,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民间艺术文化,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发扬。绣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长期以来以兴趣、娱乐、消遣为传播导向的自觉自发的传承方式为主导,缺乏以市场和文化为导向的传承理念,导致这种艺术形式在把握市场脉搏、塑造文化品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2.舞蹈内容缺乏时代气息,新鲜活力不足

传统的绣球灯舞主题多是与祈求平安,欢庆收获等联系在一起,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与人民群众精神诉求不够合拍等,缺乏时代元素、时代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变化,缺乏活力的舞蹈传承必然会受到新思想、新理念冲击。

3.传播范围受困地域限制,受众群体较小

2013年,官庄村村民在泉城海洋极地世界进行了第一场商业演出,此后陆续有一些演出,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时间上也不固定。县里每年的正月十五组织的文化节中也有表演,但是表演范围仅限于本地,受众群体也多是中老年,且多数只看不舞。目前现代传媒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进程,祝阿绣球灯舞在宣传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微信推送和商业化演出比赛等,但是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没能“走出去”。

4.表演队伍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境地

绣球灯舞长期以来都是“口传身授”的传统传承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艺高强的老艺人相继谢世或已经年老体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农村空心化情况严重,导致传承后继无人。早年间的重男轻女观念,限制了人员的选择,使绣球灯舞的表演形式和手法都只适用于男性,且体力要求高,传承起来也是困难较多。

四、绣球灯舞传承发展的建议

1.坚持多方参与,建立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实现跨越,他们更加渴望有高质量、高水平、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满足这方面需求。建立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协同、彼此衔接、行之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机制尤为必要。文化涉猎的范围广泛,而与群众联系最密切、最能够激发文化活力的,无疑是文化消费领域,这也是倒逼文化创作、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通过市场牵引的强有力手段,为群众呈现丰盛的文化大餐。

2.坚持创新融合,赋予彰显时代精神的舞蹈内涵

齐河绣球灯舞2006年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后继无人和资金不足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面对困境,可以考虑改创绣球灯舞的制作工艺,例如改进表演形式和手法,针对传男不传女的现象,可以创编出一套并不复杂,体能消耗较小的适合女性以及男女表演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绣球灯的制作工艺上也可以进行改良,创作出更利于手持舞动的表演道具。在音乐与主题上可以推陈出新,融入时代音符,将和谐、发展等的时代主题融入舞蹈。

3.坚持多管齐下,搭建现代开放的传播平台

如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年轻一代对互联网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以充分运用社交公众号等,多渠道、全媒体对绣球灯舞进行广泛传播,从而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绣球灯舞。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学习,改变传统“言传身教”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使有兴趣的爱好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打破传统的村落间的表演,多参加一些文化艺术节等优质的比赛,借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将山东齐河祝阿绣球灯舞更好地传播。

4.坚持以人为本,厚植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

面对当前老一辈的传承艺人体力不支,新的传承艺人资源匮乏的现象,除了扩大影响吸引爱好者,寻找传承人之外,还要厚植绣球灯舞文化的发展土壤,在发源地培养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定期开展绣球灯舞的文化宣传和展演,使绣球灯舞不局限时间与地点,让当地村民将绣球灯舞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想舞就舞。定期开展讨论交流会,让村民自发自觉,有好的发展思路主动提出并交流,为绣球灯舞传承发展建言献策,对传承保有一份“使命感”与“责任感”。

五、小结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山东的民间舞蹈以动律奇特、风味浓烈的动作语汇,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舞蹈形式形象生动的表现了齐鲁大地数千年传承不断的人文风情。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冲击下,许多民族民间舞正在面临活力衰退、后继乏力的困境。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是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为优秀地方舞蹈文化厚植成长土壤、融入时代音符、赋予新鲜活力、扩大传播影响、开启“市场化”传承之路,创造更多群众表演、表演群众的优秀民间舞蹈作品,充实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贡献积极力量,是时代课题,更是群众期盼。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李群.齐鲁非物质文化丛书一传统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4]张治国.山东绣球灯舞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顾晓莹.黄河之滨“绣球灯舞”艺术的调查报告及思考[J].大舞臺,2010,02.

[6]刘辉.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方文学旬刊,2018,(26).

作者简介:齐娟(1981-),女,单位:山东英才学院,所在城市:济南,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音乐理论;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幼儿舞蹈创编。

2924501705230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