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助推后乡土时代乡村建设
2021-03-13高旭
摘要:中国乡村社会在历经改革、建设等诸多历史时期之后,其乡土性以及孕于其内涵深处的乡土本色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乡村社会类型的梳理与研究,不仅是理解当前乡村聚落发展轨迹的有力佐证,更是探索乡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石。艺术乡建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以艺术为媒介,架起了保护并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的桥梁,其包含的内容与研究角度也在发展中日渐广泛,涉及社会学、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探索后乡土社会演变特征与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旨在明确后乡土时代新的社会特征与社会问题,并结合目前艺术乡建的相关实践与举措,阐明艺术乡建在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村容村貌美化与乡村文化复兴方面的潜在动能,使村民重新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培养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对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后乡土社会;艺术介入;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1 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基于细致的田野调查与丰富的经验判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作出了“乡土性”的高度概括论断,总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土社会特征。一是固定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社会与“生于斯,死于斯”的传统观念造就了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与农耕文化。受此种经济模式与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与极强的土地依附性。这就是构成中国乡村结构完整、物质空间单一、人口流动性不强且呈现内向流动的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熟悉性。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人们互相之间的亲疏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联系的交际网络之中,且此种交际网络一经形成,便极其稳定。可以说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由地缘与血缘构成的巨大社区,涵盖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三是序列性。凭借人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乡土社会中由内而外等级秩序明晰的关系网络。在一个宗族乡村中,以宗族族长为核心,族内结构关系逐级向外发散,并辅以族谱、家谱进行规范和记录,以保证这个“秩序”的稳定运转。费孝通用投卵石于水中所激起的层层环形涟漪将其形象类比,由内而外环环相扣,涟漪所及便是关系所及,整体表现出层层关联的序列性[1]。
在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陆益龙立足我国新的时代背景,经总结提炼后提出后乡土理论。相比较而言,费孝通所提出的“乡土中国”理论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中叶的中国乡村。但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乡村社会也呈现新时代的“后乡土”表征,后乡土中国理论可以被看作在原先的乡土中国理论基础上对当下乡村社会理论研究的拓展与延伸。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人口的生活中心,虽历经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冲击,但依旧葆有相对独立性与传统性[2]。在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背景下,中國乡村聚落在延续“乡土中国”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特征,其表现在城乡人口流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等方面,其中人口的流动性是后乡土社会相对于乡土社会最大的特征之一。随着国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大门已经打开,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便利的生活条件。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乡村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流向城市,原本固定性极强的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新时代的冲击。一方面,乡村人口的主体逐渐转变为老人、儿童等。乡村大量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导致乡村空心化的加重与乡村公共生活的严重缺失,所引发的乡村公共精神遗失与乡村公共文化的消退是后乡土时代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3]。另一方面,传统乡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受到时代的冲击,乡村产业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形态。乡村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副业”,村民不再只依靠农业生产维持自己的生计。在许多乡村中通过副业所获得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这可以看成是现代化与市场化浪潮中的一次乡村的产业模式转型,为乡村社会未来经济模式的更新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 艺术乡建的兴起
传统乡村的乡土“熟人社会”在历史的转变与革新中逐步变为后乡土的“半熟人社会”,在城镇化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下,不论是乡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还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占领乡村农业用地,都对乡村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乡村的文化与艺术亟待复兴与重塑,艺术乡建这种新型乡村建设模式由此应运而生。艺术乡建的全称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乡村的艺术营造源于乡村生活,同时也承载着乡村价值。艺术乡建将艺术的优势利用起来,以绘画艺术、大地艺术、雕塑艺术等形式传承和推广乡村在地文化,美化乡村环境,重塑乡村文化自信。20世纪末,国外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以各类艺术家、建筑师、雕塑家为主要参与成员,深入乡村发掘乡村文化特色,并通过艺术形式在乡村中进行创新性表达与空间营造。
在国家集中资源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后乡土社会中最为显著的问题莫过于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引起的乡村文化缺失和传统乡村精神断裂问题。因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挖掘乡村在地的历史文脉、重塑乡村公共精神就成为后乡土时代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艺术乡建利用艺术介入乡村这种新模式,以乡村文脉、乡村精神为创作灵感与激活源点,以艺术为串联城乡发展的纽带,使艺术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沁入传统乡村中的各个空间。以艺术激活历史文脉,重塑村民自身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为原本乡村的公共生活增添新的内容,促进乡村邻里的交流交往,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建设,更新乡村产业结构并赋能乡村生产空间,进而达到以艺术为引领提升乡村整体村容村貌、赋能乡村产业、复兴乡村文化的目的,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3 后乡土时代艺术乡建的实践
在日本越后妻有地区开展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艺术引领乡村建设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活动具体位于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市,其通过对当地人文的深入调研,使艺术家和村民共同完成了乡村的艺术化重生,有力地带动了乡村的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艺术乡建的范本。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我国艺术乡建相关活动在各个乡村如火如荼地举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当代艺术家渠岩受邀在许村进行的乡村建设,通过在许村举办国际艺术节和创立艺术公社,引起人们的关注。此次艺术节的举办,让许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也因此慕名而来,极大地带动了许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其知名度。在许村计划与碧山计划的影响下,艺术家逐渐加入乡村建设的大潮之中,乡村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的艺术乡建活动通过艺术和乡村的有机融合,带动优质外来资源的进入,联通各方资源形成文旅结合的乡村艺术场域。鄠邑区蔡家坡村把艺术乡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点,利用秦岭山脉优越的自然资源,在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打造乡村品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将艺术作品和本土文化相结合。近几届关中忙罢艺术节陆续开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艺术乡建的经验。学院艺术和大地艺术完美结合,给村民带来了丰富的乡村公共生活,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给蔡家坡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促进了乡村文明转型,还塑造了符合美好生活要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场域。在这些艺术乡建的实践案例中,艺术家以乡村物质载体为出发点,发掘乡村的精神价值,重塑乡村公共生活与公共记忆。一方面,使本地人深刻意识到当地文化的珍贵,使更多人留在乡村参与乡村的建设;另一方面,让外来人了解当地文化并加以传播,以此应对后乡土时代乡村空心化与半熟人化加剧的问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4 后乡土时代艺术乡建的原则
4.1 乡土本色原则
每个村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也蕴含着自己专属的空间记忆。如传统村落中的民俗文化、道德礼仪、乡村肌理、传统技艺等,都是记忆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尊重与保护。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黏合剂,是群体性生活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4]。乡土文化的断裂会波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在地的地域文化、民俗传统以及人文历史遗迹等要素都是艺术的创作来源和基础。因此,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创作与设计应以乡村为基点,不脱离特定的场域、空间记忆及公共情感,这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艺术家们针对乡村地域特点,深入了解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挖掘出村落的专属记忆,并通过艺术的力量,对地区原本的乡村风貌加以保护并呈现出来,使大众特别是村落居民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4.2 生态协调原则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所遵循的生态性原则,主要是以践行“两山理论”为基点,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人居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乡村空间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性,采用最小干预、渐进式改造提升模式。充分考虑到乡村空间中各自然生态关系间的协调,明白乡村人文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共生。使乡村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同时也符合生态美学,即融合传统美学与自然环境,用艺术的魅力重塑生态乡村。避免部分村镇“千村一面”的规划,有意识地保留乡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的自然肌理与空间格局。将地域性元素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中,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思考和管理,达到综合优化的效果,实现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共赢。
4.3 村民主体原则
藝术乡建中举办的各类乡村活动所进行的村落更新与改造,受众包括创作者、当地居民、外来参观者,其中最重要的是营建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和互动。艺术家在艺术介入的过程中,应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与居民一起完成作品。一方面,创作者与村民多重情感的附加更易引发参观者共鸣;另一方面,这能使作品后期的管理、维护都得到保障,同时还能起到促进居民参与、带动村民自发组织建设、促进内生式发展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与村民村落发生关系,改造村容村貌,进而帮助乡村摆脱贫困,促进产业更新。在乡村,“人”是主体,艺术的介入就是要以改造村民生活为主,不论是人居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应如此。部分专家往往从自身角度幻想乡村的未来,脱离了村民的诉求,他们将自认为高尚的情怀和理想植入乡村建设项目中,以打造他们梦想中的牧歌田园,这破坏了乡村的纯粹,过分改造甚至践踏了乡村的传统文化,让乡村环境与村民原本生活的空间格格不入[5]。从乡村的角度进行地方重塑,当地居民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艺术家和当地居民应该是相互交流、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共同探讨更好地展示本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4.4 城乡共建原则
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应保持乡村和城市相互促进、相互维系的良好发展关系。过去的乡村建设经验告诉我们,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乡村的促进和支持,只有二者是互为益进的关系,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市文明不但不能脱离乡村文明,更需要回归乡村文明,从乡村文明中汲取力量。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不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而是由多维网络连接而成的有机整体。在价值诉求上,促进在地行动,实现其公共价值。对乡村来说,城市的多方面资源更加优越,可以由高校成立团队,合力探索乡村发展,有针对性地对村民进行引导,提升其专业认知,同时,拟定专业改造技术方案,促进当地艺术乡建的发展。在艺术乡建中,这类专业人才是建言献策的主体,更是建设项目的策划者和操作者。经济与文化并行,城市与乡村并重,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乡村作为精神资源的滋养,乡村的良好发展势必需要城市的助力,这也是艺术介入乡村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后乡土社会背景下,多种因素在乡村空间中进行多维融合,形成了与乡土社会不同的社会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乡村建设的推进。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比艺术本体更重要的是以艺术为载体和纽带,建立村民与村民之间、乡村与城市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修复乡村的自然脉络、人文礼俗和公共精神,使乡村社会重现活力,延续内心对乡土传统的敬畏,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乡村社会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也为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与路径。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2] 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家族力量及其影响的文化取向[J].学术界,2017(11):64-73,325.
[4] 赵泉民,井世洁.“后乡土”时代人际关系理性化与农民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8):203-208.
[5] 王宪舟,王昕晨,夏晋.保护乡村主体尊严:艺术乡建的合理路径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1):30-32.
作者简介:高旭(1996—),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
390450033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