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类纪录片叙事方式的研究
2021-03-13李佳玉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民众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在经历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社会对医疗救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可以预见,医疗类纪录片将会迎来长足的发展。在创作此类题材的纪录片时,创作者应该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调动多种视听元素,突出矛盾点,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以此确保叙事方式能够切中观众的兴趣点。
关键词:医疗类;纪录片;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3
0 引言
随着人们观影水平的不断提升,观众对纪录片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呈现现实,在叙事方式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就要求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做到趣味与真实的融合。而医疗类纪录片在真实性的表現与故事的讲述上又有专属于自己的特点,鉴于此,笔者以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为例,从矛盾与内涵等角度探寻医疗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1 影视叙事
故事通常按照行动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展开,叙述则可以按照需要的方式展开,叙述的目的就是根据创作者的需要顺应、改变、误导、阻碍甚至破坏观众对故事的期待。而沿袭传统小说叙事学的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面[1]。
以多线叙事为例,这是一种非常考验导演功底的叙事方式,其带来的冲突效果也往往能给观众一种别样的观影感受,所以这也是一些悬疑类影片经常采用的叙事方式,如导演忻钰坤的《心迷宫》就采用了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导演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心花路放》等作品也带有非常明显的多线叙事色彩。
然而作为电影最初始的状态,纪录片在叙事技巧上呈现出相对薄弱的特点。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时间维度上的倒叙解构、插叙解构、混叙结构、循环解构,还是空间维度上的套层结构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叙事方式,似乎都很难和纪录片产生强烈的关联。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纪录片是平铺直叙的,几乎没有冲突效果。究其本质来说,这是纪录片的真实属性所致。毕竟纪录片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将一件事情发生的过程以真实完整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如果在叙事结构上过多“炫技”,势必会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影响,让观众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纪录片的叙事几乎都采用顺序结构,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有着非常清晰的时间线,但是也在无形之中丧失了“某种巧合的冲突”,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感受[2]。
因此,对于诸多的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在顺序结构的背景之下,综合调动多种视听元素以突出影片的矛盾点、深度挖掘影片主题成为推动叙事的重要手段。
2 医疗类纪录片概述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医疗类纪录片在中国起步较晚,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的《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90年代以后,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迎来了非常繁荣的时期,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阶层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健康卫生领域。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纪录片《地坛医院60天》最全面、最完整地反映了非典疫情下的救治情况。而对于当今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之以往不同的态势,在多重合力的刺激之下,医疗类纪录片的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医疗类纪录片,如《人间世》《医》《生命源》《因为是医生》《生门》等,这些作品非常符合观众对医疗类纪录片的期许。
进入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在内的各国都面临公共卫生危机。眼下,国内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世界疫情依旧严峻。在中国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有关武汉等地的抗疫视频也通过新兴媒体平台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而其中一些视频已经具有了纪录片的特征。可以预见,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不仅会展现上下一心的精神面貌,中国医疗类纪录片更会不断发展。
因此,从中国医疗类纪录片的整体发展来看,虽然其有起步晚的短板,但也有非常强劲的发展劲头,这透露出民众对于当下公共卫生以及个体健康的深度关切。因此,如何做出令观众满意的医疗类纪录片成为越来越多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除去利用新兴摄影技术和融媒体平台打造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外,纪录片的创作者更应该考虑在内容上进行深度耕耘。
3 《急诊室故事》概况
《急诊室故事》是一档由固定镜头拍摄的急救纪实类真人秀节目,由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片人王昕铁团队参与制作,于2014年首播,截至目前,该系列节目已经播出了两季,第二季节目已于2016年6月7日收官。
第一季节目采用了近78个国际最先进的远程遥控摄像头拍摄,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切口,通过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景纪录,深入普通民众无法进入的抢救室一线,揭示了生命之脆弱;更是以最真实的视角、最虔诚的态度,充满敬意地观察了100多名患者的就诊过程,见证了一次次跑偏了轨道的生命是如何挣扎着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季节目从一周7天、每天24个小时、78个机位拍摄的海量素材中,挑选了最震撼、感动、真实的故事和瞬间与观众分享。而第二季节目则将摄像镜头扩大到了98个,在细节表现上更为丰富,观看效果也更为震撼。两季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新浪网评价称:“在明星扎堆的真人秀节目霸占电视综艺的大环境中,《急诊室故事》通过镜头记录了医院急诊室中发生的故事,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在各大卫视为了抢占收视陆续制作季播类真人秀节目,凭借虐星夺人眼球和提高收视率的时候,更加能够引起共鸣的全素人纪实类节目抢眼的表现,会引领出一股全新的电视潮流。
文章从叙事方式入手,探索《急诊室故事》的成功之处。
4 《急诊室故事》的叙事特征
4.1 突出矛盾点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而言,医疗类纪录片有着天然的矛盾点,即患者本身的疾病发展趋势,并且在此趋势的基础上还蕴含医患关系等焦点问题。通常来说,一位患者的疾病或者伤势会有多种不同的救治方案,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面临不同的选择,这个时候就存在取舍的问题。毕竟在医疗系统中,从来没有零风险的手术,也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再加上救治的急迫性,医生和患者家属必须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考虑各种实际的因素,作出最合适的判断,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一种方案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此类纪录片时刻具有紧张的氛围。
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需要利用各种影视元素,将这样一种矛盾点置于突出的位置,这也是刺激观众观影欲望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例如,在第二季第12期的节目中,一名18岁的孕妇被捅伤,医生必须对这名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但这会提高其腹中胎儿畸形的概率,因此医生和患者家属处于两难的境地。而更为严峻的是,在第19期节目中,一名14岁的患者由于打球颈部受伤,面对忧心的父母,医生提供了两种救治方案,一种可以确保其生命安全,但是必须承受终生高位截瘫的严重后果;而另一种虽然有彻底痊愈的渺茫希望,但是与之相伴的却是高致死率。在这种情况下,观众能够明显感受到镜头之中父母的纠结以及医生的无奈,以此反映出现代医疗体系中某些无解的问题。
而另一矛盾点则是医患关系。通常来讲,医生的出发点是能够让每一个患者得到救治,最终痊愈;患者以及家属最大的希望就是平安健康。这本来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双向关系,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中国当代的医患关系却呈现出非常紧张的态势,这也导致近几年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热点。其背后的原因是深层次的,涉及整个社会的转型。而这部《急诊室故事》也正是希望通过影像的方式让全社会对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产生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患者和医生之间建立一种互通的微妙联系,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3]。在镜头之中,观众不难看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信任的缺失,正是这种信任的缺失造成了双方心理定位的不同,进一步发展成一种不必要的博弈关系。
医患关系紧张在第二季第21期节目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一个婴儿从床上摔了下来,经过医生的细致检查,发现其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婴儿的母亲却显得异常焦躁,强烈要求进行脑部CT检查,并且愿意承担受到辐射的后果。这样一个小小的片段就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典型的患者家属过度揣测的心理。通过镜头,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母亲的焦急与医生的宽慰,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母亲的过激反应似乎是滑稽的,但是这种过激反应的背后却是严肃的信任危机问题,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造就了医疗类纪录片的“戏剧张力”,进一步刺激了观众的观影欲望。
除去抉择的纠结与医患关系的表现,患者的病情走向本身也充满着未知,这种未知无疑为纪录片设置了一定的悬念,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和患者家属、医生共同跟进患者病情的观影体验。在第二季节目中,有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从高处跌落,头部受伤,病情危重。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小女孩康复有望,但是随后病情却进一步加重,而更为严重的是,这名患者的伤势决定其不能轻易地进行脑部CT检查,这导致医生对其内部伤势一无所知,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之下,小女孩还是被推进了检查室。此时观众的心情和医生以及家属的心情是一致的,都在期盼着好的检查结果,但最终迎来的却是最坏的消息。在这十几分钟的观看时间中,观众的心情是被牢牢控制住的,这不亚于观看一部惊悚悬疑电影,而正是这种呈“曲线走向”的真实给观众带来了极为震撼的心灵触动。
4.2 病例之下的内容挖掘
对于任何一部纪录片而言,真实性都是必须恪守的原则,但也不是最终的目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势必要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只有加入对人性的挖掘,才能使一部作品更具有厚重感。例如,在《归途列车》中,创作者通过一个普通的民工家庭为观众展现出当代家庭关系的微妙之处。在《幼儿园》中,导演则从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人生第一堂课的真正意义。而《急诊室故事》也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借助一个个血淋淋的病例,展现了夫妻、父子等亲密关系的伟大,这所有的病例最终都指向了人性的光辉。
例如,第二季第2期节目将关注焦点放在了老人的身上,通过张红宝和魏妤两位老人的救治过程展现出“子孝”与“夕阳爱情”的感人场面,而让观众尤其触动的是魏妤的事例。当时的魏妤由于脑梗等多种症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即使使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无济于事,而与之相伴一生的爱人则在这一刻选择了放弃治疗。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希望可以让自己的老伴在最后的岁月中少承受一些痛苦。于是在影像之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说到放弃治疗的那一刻,老人的眼中充满了眼泪,而此时的旁白叙述则是“可以爱着你的爱,却无法痛着你的痛,如果可以替你受苦,我又何惜这副身躯,因为你的存在才是我存在的意义”。对于这一细节的捕捉,再加上深情的文字,增强了纪录片的冲击力。因此观众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放弃治疗时的无奈,同时也感受到了爱情与亲情的可贵。
而在孕妇被刺伤那个病例中,我们则看到了父女之间的和解。在中国文化中,父子关系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通常是充斥着各种矛盾的。通过画面信息,观众能够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侯文艳曾经为爱奋不顾身,乃至和父亲决裂。但是当她因为刺伤而躺在搶救室的时候,所有的矛盾都在父亲的焦急与关切中稀释了,以致最后两人彻底和解。从镜头中,观众可以看到每一个中国父亲似乎都是不善言辞的,但是他们的心中却始终藏着对子女无尽的关爱。另外,还有医生对杀人犯的抢救、爷爷抱着孙女在医院之中赤足奔跑、青年因为赌博而喝下剧毒农药等一系列画面,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急诊室故事》为国人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众生相。
5 结语
纪录片虽然有着真实性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需要彻底放弃讲故事的技巧,更应该以一种兼顾的态度,在满足观众对趣味性的要求的同时,坚守真实性的底线。以《急诊室故事》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医疗类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起到了模范作用,所以广大的创作者应该注重突出事件的矛盾,而且在完整表述一个事件的同时,不能浅尝辄止,始终要把对人性的挖掘置于首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52.
[2] 王雪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3] 朱凝露.中国内地医疗剧剧作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李佳玉(199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节目主持业务。
38575019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