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卡彝族火草马褂手工纺织技艺的系统研究与可视化设计
2021-03-13徐鹤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记载有云南彝族火草纺织技艺的历史文献,实地探访咨卡古彝村落,探寻火草马褂所根植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走访传承人李桂兰,调研火草马褂手工纺织技艺体系,并运用插画的视觉形式对该纺织技艺体系进行可视化设计,完整地呈现火草马褂的纺织原料、器具、流程与成品,有助于该项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通过一目了然的图形语言在社会大众中得到更好的传播与普及。
关键词:火草马褂;纺织技艺;系统研究;可视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04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马鸣乡咨卡彝族村是彝族火草马褂纺织手工技艺的发祥地[1]。“火草布历史较为悠久,纺织工艺比较复杂……与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值得进一步保护和开发。”[2]随着咨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咨卡火草纺织技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与传播这项传统技艺刻不容缓。
1 云南彝族火草纺织技艺的文献记载
明代《滇略·产略》引《南诏通纪》[2]:“兜罗锦,出金齿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绵,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
清道光《东川府志》[2]:“以火草为经纬,织就裁为被。”
清光绪《姚州志》[2]:“火草布,火草叶似芣苢,表青里白,从生如盘。其用以引燧者,暴干去表存里,夷人则生取之,辑其里为线,织时用麻线为经,此线为纬,名曰火草布。”
清宣统《楚雄县志》[2]:“倮倮有黑白两种……绩麻织布或市羊毛布、火草布交易。”
清康熙《云南通志》[3]:“白㑩㑩,男衣两截衣,裹头跣足。妇人耳戴铜环、披衣如袈裟,以革带系腰……缚衣火麻,裹毡。”“罗婺……男子髻束高顶,戴笠披毡,衣火草布。”
清嘉庆《嘉庆楚雄县志》[4]:“一曰倮㑩……绩麻线,织麻布、羊毛布、火草布,市卖之。”
清乾隆《霑益州志》[5]:“(干罗罗)于夷人中最贱苦,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
2 咨卡火草纺织技艺的传承现状
咨卡火草纺织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保护名录,传承人李桂兰获批云南省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李桂兰已培训出徒弟14人[6],该项技艺已在年轻一代学徒中得到了实质性传承。然而,由于野生火草逐年减少,织褂过程费工耗时,纺织收入微薄,越来越多的咨卡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谋生,继续留村学习该项技艺的年轻人日益减少,技艺的传承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3 咨卡火草纺织技艺所根植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
3.1 自然环境
咨卡村地处马龙县马鸣乡,“古时的咨卡人在选址方面很注重风水,他们把村落选在四面环山、气候温暖、有阳光照耀且依傍河流的坝子上。沿着古村落的轨迹繁衍生息的咨卡人,发展到现在已有193户,680人。整个村落民居建筑呈环形带状分布,房屋建在坝子东、南、西、北的山坡上或坡脚。”[7]传承人李桂兰的家位于坝子的东边。
3.2 文化背景
筆者实地探访李桂兰,李桂兰表示不曾听说过与火草马褂相关的神话传说,但祖辈们曾提到过火草马褂是彝族女子赠予心仪对象的定情物,是衡量彝族女子是否贤惠的象征。马龙生活网刊登了一则咨卡火草马褂的神话传说[8],但该传说未得到李桂兰的证实,其真实性无从考证。
4 走访咨卡火草纺织技艺的传承人——李桂兰
李桂兰是随祖辈从路南迁徙至咨卡的白彝,年轻时,她跟随丈夫的大妈学习火草纺织,她的丈夫龙朝慧是随祖辈自“大木巴依”靶场迁徙至咨卡的黑彝。李桂兰回忆:“我已记不清当年耗时多久才学会这项技艺,依稀记得日复一日跟随大妈断断续续学习,耳濡目染,便学会了。”李桂兰的第一件火草马褂理所当然地赠予了她的丈夫,至今为止李桂兰所纺织的火草马褂的总件数其本人也记不清了,其纺织的火草马褂多被云南省各级博物馆收藏。
5 咨卡火草纺织技艺的实地调研与可视化设计
笔者走访传承人李桂兰,系统调研咨卡火草纺织技艺体系,并将该研究项目导入课程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结合项目内容,运用插画的形式对该纺织技艺体系进行可视化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对该项技艺进行可视化再造,旨在使该项技艺通过直观的图形语言在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中得到传播与普及。
5.1 纺织原料的调研与可视化设计
“火草(见图1)是西南地区箐沟和山坡上常见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用燧石取火,也多用其作为引火的易燃物,故命名为火草。每株火草有5~10片叶子,叶片为尖矛状,叶背有无序交织着的薄膜状白色纤维,可以撕下捻线,多与麻或棉混织成布料。”[2]火草是这项古老纺织技艺得以继续存活的灵魂所在,将火草叶背面的白色纤维剥落下来,捻搓成线,再通过繁复的工序,彝家人的火草马褂方可诞生。基于火草叶的特点,运用极简的矢量插画形式,对火草叶进行设计(见图2)。
5.2 纺织器具的调研与可视化设计
理线棍(3-1):对捻搓好的火草线进行梳理。
拧水棍(3-2):将洗净的火草线缠绕在两个木棍上,并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用力拧结至麻花状,脱去火草线过多的水分。
纺线机(3-3):将脱去水分的火草线两两合一,通过纺车纺为一股紧实的火草线。
分线桩(3-4):牵经引线,分出经线之用。
腰机(3-5):缠绕并固定于腰部,借助腰部的力量纺织火草布。
腰机棍(3-6):腰机两端的线扣需缠绕与固定在该木棍的两端,该木棍的中间段则缠绕经线,用以纺织火草布。
提线棍(3-7):用以上下提拉经线。
梭子(3-8):用以横向来回穿梭纬线。
织刀(3-9):用以加固经纬线相互交织的紧实度。
圆木墩(3-10):用以稳固经线。
基于纺织工具在火草马褂纺织技艺体系各环节的使用情况,运用极简的矢量插画形式,对纺织工具进行设计(见图4)。
5.3 纺织流程的调研与可视化设计
摘火草(5-1):在火草发旺的时节,李桂兰和丈夫肩背背篓,清晨8点便开始上山采摘火草。
洗火草(5-2):用清水洗净摘回的火草叶,去除附着于火草叶上的杂草和泥土。
晾火草(5-3):将洗净的火草叶摊撒在筛子中晾干。
存火草(5-4):晾干片刻,便要将火草叶装袋、封存,保留火草叶片中的水分,方便剥离火草叶背面的白色纤维。
剥火草(5-5):先用指尖把火草叶的叶尖掐去一块,再将叶片本身与叶背的白色纤维剥离开,并顺势撕下完整的白色纤维。
捻火草线(5-6):先用指尖反复捻搓撕下的白色纤维,使其成为一根短线;另取一片火草叶,再次分离白色纤维,并将上一根已经捻搓成线的线条搭在撕下的白色纤维之上,继续捻搓,使二者相互衔接与融合,成为一根更长的火草线,不断反复操作,最终捻搓成一根韧性极强的火草长线。
理火草线(5-7):李桂兰在捻搓火草线的线头部分时,依然保持第一片火草叶前半部分的白色纤维附着在叶背上,后半部分则被剥离、捻搓成线,以便其丈夫理火草线的时候能迅速找到火草线的线头。
清洗与晾干火草线(5-8):将捻搓好的火草线洗净并晾至半干的程度,保留了一定水分的火草线的质地较为柔软,方便后续用纺线机纺线。
绕火草线团(空心)(5-9):将晾至半干的火草线,两两合并,并绕成空心线团。
纺火草线(5-10):用纺线车将火草线团中两两合一的火草线纺为一股,提高火草线的牢固度。
晒火草线(5-11):将纺织紧实的火草线置于太阳下晒干。
绕火草线团(实心)(5-12):将晒干后的火草线绕成实心线团。
牵经引线(5-13):沿水平方向,在地面上分别钉三个木桩,中间的木桩用以分线,在该木桩上分别朝左右两个方向上下绕线,缠绕后位于上方的线则为经线。
纺织火草布(5-14):全程不需要纺车,仅依靠腰部的力量,纯手工纺织完成,该步骤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人最为古老的火草纺织的特点。
量体裁衣(5-15):先将纺织好的火草布根据马褂正面与背面、衣领和口袋的尺寸进行剪裁;再运用针线将这几部分缝制成衣,并用土棉布条对马褂的边角进行锁边;最后在缝制完成的火草马褂上钉上纽扣、绣上几何图案,最终制成成衣。
基于咨卡火草纺织流程的特点,运用极简的矢量插画形式,对纺织流程进行设计(见图6)。
5.4 纺织成品的调研与可视化设计
传承了千年的咨卡彝族火草马褂(见图7)款式大方、色彩简洁、纺织工艺精湛且经久耐穿,是咨卡彝人的无价之宝。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纺织特点。咨卡火草纺织技艺传承了彝族先民最为原始的纯手工火草纺织技艺,李桂兰“手工编织的火草褂99.8%由火草线织成,剩余的0.2%为青布边和纽扣。穿着冬暖夏凉的火草褂洁白如雪,越洗越白,越穿线条衣布越紧、越厚,在野外劳作兜起清泉水喝都不会漏水。”[9]
第二,着装特点。“男式火草褂镶青布边,钉上棒头组扣……女式火草褂则不镶青布边,不开领,前后各块火草布,缝制成套头样式,穿时腰间系一根腰带。”[10]
第三,商业价值。目前一件纯手工纺织的火草褂售价在2500~3000元。由于火草原料稀缺、纺织工序复杂以及不可被机器替代操作的特点,咨卡火草马褂无法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草褂在市场中的销售额度與普及程度。
第四,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咨卡火草马褂与咨卡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村民走亲访友、婚嫁和重大节日的必备着装,是咨卡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咨卡火草马褂的特点,运用极简的矢量插画形式,对火草马褂进行设计(见图8)。
6 结语
沿袭至今的咨卡火草纺织技艺是云南古代灿烂爨文化的有力证明,而这一极为罕见的直接将草本植物中的植物纤维纺织成衣的古老技艺,是滇东高原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是彝族人的智慧结晶,有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保护下,咨卡火草马褂逐渐走出云南大山,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笔者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对这项古老技艺进行体系化的设计研究,将该项技艺导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所学,运用直观的图形语言对该项技艺体系进行可视化设计,通过简洁的图形语言将咨卡火草马褂的纺织原料、器具、流程与成品完整呈现出来。经过可视化设计的咨卡火草纺织技艺体系的视觉形态更加贴合年轻受众群的审美喜好,有助于在年轻受众群中更好地传播该项纺织技艺,为咨卡火草马褂纺织技艺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找到新的出路,拓宽该项非遗技艺的保护渠道。
参考文献:
[1] 曲靖市纪委.纺织手工艺的精品:马龙“火草褂”[EB/OL].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http://www.jjjc.yn.gov.cn/info-141-28339.html,2016-12-26.
[2] 李晓岑,李云.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火草布纺织[J].云南社会科学,2010(2):64-67.
[3] 冯敏.彝族服饰考[J].思想战线,1990(1):45-52.
[4] 金永锋.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考释[J].黑龙江史志,2014(9):85-87.
[5] 微观彝人.彝族干彝支系[EB/OL].武定头条,https://xw.qq.com/amphtml/20190301A0EAX300,2019-03-01.
[6] 杨静.李桂兰:火草手工纺织技艺[EB/OL].云南网,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14/html/2016-09/14/content_4533107.htm,2016-09-14.
[7] 白付平.咨卡彝族泡缸酒[EB/OL].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200409/20200409A09B7200.html,2020-04-09.
[8] 马鸣咨卡火草褂 文化瑰宝 熠熠生辉[EB/OL].马龙生活网,https://www.ynmalong.com/article/article_2557.html,2018-06-10.
[9] 白付平.彝族服饰百花园里的奇葩:曲靖市马龙县咨卡村彝族火草褂传统工艺[J].今日民族,2010(8):46-48.
[10] 毕宏祥,白付平.咨卡火草褂[J].今日民族,2015(3):23-25.
作者简介:徐鹤(1988—),女,云南曲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32215019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