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VS上东区妈妈,精英育儿没有国界
2021-03-12阿栩
阿栩
上东区妈妈薇妮斯蒂· 马丁
“精英育儿大战是对女性的压迫”
搬去上东区之前,薇妮斯蒂从未意识到,在这里,育儿战争从女性怀孕开始就已经打响了。更令她意外的是,由生活富足的上东区女性组成的育儿圈层牢固又难以接近。妆容完美、穿着时髦、身材苗条,是她们的典型形象。没过多久,薇妮斯蒂就发现自己是其中的异类,因为她常常穿着卫衣来接送孩子,这也意味着在学校里,没有孩子会愿意和自己的儿子玩。在努力融入上东区妈妈圈的过程中,作为人类学家的薇妮斯蒂渐渐窥视到这场育儿大战的本质,其实是上东区男女性别权力的不对等。
Q:和上东区别的妈妈相比,你的育儿焦虑开始得早吗?
A:我非常幸运,在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才感到一些育儿焦虑。很多上东区妈妈从她们计划怀孕就开始为这件事感到焦虑,她们需要规划好自己在哪一个月怀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出生日期。有一次,我和我的儿子在公园里玩,一位刚从托儿所里接到孩子的妈妈走过来和我们聊天,我们在讨论要去哪里上幼儿园。聊天快结束的时候,她问我,你的儿子生日是什么时候。我告诉她是在7月,她惊讶地说,那他有一个不太好、不太幸运的生日。对于上东区妈妈们来说,让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怀孕,就能让孩子在正确的月份出生,这样申请幼儿园的时候才不会因为出生月份的原因错过最好的时机。为此,妈妈们甚至会借助一些医学上的技术,来保证自己怀孕的时机是最好的。
Q:为什么你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开始感到焦虑?
A:在我儿子两岁的时候,我们从曼哈顿市中心(downtown)搬去了上东区(UpperEast Side)。住在市中心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应该开始思考送孩子去哪家托儿所,但我当时觉得,等搬去上东区,住进新的公寓,去家附近的托儿所就可以了。当我真正搬过去的时候,才发现为时已晚。我发现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为送孩子去哪一家托儿所而焦虑,很多人都告诉我,我已经错过了托儿所的申请截止日期。我仿佛身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里,每一个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要开始规划自己的孩子两岁时要去哪家托儿所。
Q:你最后是怎么把孩子送进托儿所的?
A:我丈夫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他有一个亲戚的朋友在上东区一家托儿所里工作,所以我们在最后时刻报上了名。之后我卷入了上东区妈妈的圈子里,也因此让我的儿子转学去了一个更好的托儿所。后来我的二儿子出生,也申请了这家托儿所。其实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你的孩子可以直接去你居住的街区托儿所上学,它们几乎都是免费的,且差别不是很大。但纽约不一样,曼哈顿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在孩子一岁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送他们去读昂贵的Diller-Quaile音乐学校,这是一所需要很多很多关系才能把你的孩子送进去的音乐学校。
Q:衣着和化妆对于上东区妈妈为什么这么重要?
A:在上东区,有根深蒂固的女性展示自己身体的文化。要理解这种文化,需要先理解上东区的家庭性别分工:男性负责赚钱,女性负责育儿。很多上层阶级的女性就算学历很高、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也会在社会对于完美女性形象的要求和压力之下辞掉工作,成为一个全职太太。当男性成为了她们的全部收入来源,也成为了她们的安全感来源,女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十分脆弱的,因为男性有随时抛弃她们的权力——如果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就失去了一切资源。在上东区,男性是更稀缺的资源,并且他们垄断了大量的工作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女性必须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美丽、有诱惑力、能取悦男性,这是她们通向财富和安全感的唯一道路。这也意味着,女性之间有强烈的同性竞争,你不仅要通过精致的打扮来维系你现有的婚姻关系,更需要让别的女性知道你处于食物链顶端——不要妄想通过美貌抢走你的丈夫。另一方面,上东区的妈妈们通过相似的穿着来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大家都背著一样的包、穿着差不多的衣服,这让她们轻易辨认出哪些是她们的同类,而哪些是这个圈子以外的人。
Q:疫情会改变上东区妈妈们的育儿方式吗?
A:一方面,疫情让妈妈们的育儿压力更大了,因为大部分的家庭都不能再请保姆,所以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家务。特朗普在这四年里的很多措施损害了女性的权益,就算是上层阶级的女性也不能幸免。另一方面,疫情将上东区妈妈们从一种长期自我展示的压力里解放出来,因为她们无处可去、无人可展示,所以也不再需要思考每天背什么包、穿什么衣服,不再需要每天去健身保持身材,不再需要和别的女性竞争。很多妈妈现在十分享受这种状态,尽管也有一些妈妈,想趁着居家隔离的时间,把自己的身材练得更加完美。
Q:这段经历是否改变了你的育儿理念?
A:我确实在那些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学到最多的是教训。我现在开始把我自己的人生目标、身份认同和对孩子的期待分开来,但我也同时意识到,“妈妈”这个身份也是值得我骄傲的。在曼哈顿,妈妈们常常通过佩戴首饰的多少来显示自己家里孩子的多少,因为孩子越多,意味着你越有钱、社会地位越高。我现在觉得,这些首饰同样代表妈妈们在养育孩子中付出的努力。我并不后悔在上东区的这一段经历,但是我很庆幸自己最终把孩子送去了曼哈顿西区的学校读书——那里的生活更轻松,学校里的社会、政治氛围也更加进步。
Q:你会给中国妈妈什么样的育儿建议?
A:在中国,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妈妈的育儿压力可能也会更大。在美国有一个小故事,说中国一个学校的负责人来美国请教,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会玩。孩子是不需要学会玩的,因为他们天生就会。我觉得中国的妈妈和孩子可能需要一个机会去自由地玩、休息,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观念转变,但我相信这会让妈妈和孩子都更加轻松。相信我,一个孩子如果不会玩耍、休息,就算他考上了哈佛大学,人生也不会幸福的。
海淀区妈妈安柏
“鸡娃竞赛花钱,更花家长的精力”
第一次听到“鸡娃”(指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拼搏)这个概念的时候,安柏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外星人,但很快她就成为了其中一员。为了能让儿子在小升初考试中顺利考上“海淀六小强” (指海淀区升学率最好的六所中学),安柏为他换了三次奥数班、自学考到了雅思7.5分、每天流连在各大家长论坛收集“情报”。不过,在整个过程中,安柏也开始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真的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为什么接受了儿子的平凡却仍然想要“鸡娃”,安柏给出的解释是:“一个人的优秀不是成为人群中最牛的那一个,而是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Q: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强烈的育儿焦虑?
A:从花生四年级下的时候,他生日的时候我给他在学校附近办了一个生日的party,邀请了几个他的好朋友。他们小孩坐一桌,我们妈妈坐在旁边一桌。那会儿开始讨论小升初的问题了,她们提出了很多术语,“(海淀)六小强”、“坑班”。我当时对这些名词特别陌生,感觉自己好像一个外星人。生日会以后,花生也和我说他有几个好朋友都在为升学做准备了,有的要去清华附中的美术班,有的要去人大附中的足球班。我就问他,你自己有什么想法。他和我说,我的朋友都去这么好的学校,我当然也希望自己去。我之前也不算完全不鸡娃,但还是以素质教育为主,报的补习班也都是兴趣班。我继续研究就发现,去六小强难度还挺大的,很多家长很早就开始准备了。
Q:现在很多家长会从幼儿园、托儿所阶段就开始竞争。你会觉得和其他家长相比,你的焦虑开始得相对比较晚吗?
A:对,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那会儿没有朋友圈之说,如果没有线下的交流,你就不知道别人在干嘛。大家都处在一个盲区,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比较,就不太容易焦虑。在微信普及以后,信息来得更容易了,但是很多时候媒体的报导和一些信息是有倾向性的。比如牛娃,其实真正的牛娃也没这么多,但是这种(有关牛娃的)宣传是会被大家看见的,这就让人有一种紧迫感。再加上有各种规划的指导,可以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了,大家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提高了,竞争也就更激烈了。
Q:你觉得“鸡娃”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出现,并且如此流行呢?
A:我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但我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中学同学,有些工作比我还要好。那时候因为处于一个经济上升期,你其实不需要一个大学学历,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父母也没多少精力来管孩子,小孩都是靠自己,自觉一点就会脱颖而出。
Q:现在很多家长工作压力也很大,但是“鸡娃”还是流行起来了。
A:“鸡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去鸡娃,还有一种是通过外包来鸡娃。自己特别忙的人,可以通过金钱来实现外包鸡娃,可以请人、送到培训班、安排一对一的辅导。
Q:在外包鸡娃的过程中,海淀妈妈们花钱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什么呢?
A:最极端的就是艺考,有的小孩是因为成绩不好才转去学音乐、美术。这种小班或者一对一辅导费用是比普通学科班高很多的。同时,这些孩子还得学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我身边有朋友为了让孩子通过学考,所有科目都找了一对一老师,一年得花50-60万。
Q:家長们会因为孩子的焦虑降低自己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吗?
A:会的,如果不是家里经济条件特别好的话,一年几十万的费用一般人都不太吃得消。但是大家也不是刻意地去省吃俭用,而是这些都不重要了。大家没有心思去逛街、买包、买好看的衣服,所有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以前人家可能买MaxMara这样的意大利奢侈品牌,现在都是去买Zara、优衣库这样的快时尚品牌。以前买大牌包包的,现在就干脆背学而思、新东方的帆布袋。我们很喜欢背这种帆布袋,因为自重很轻,还可以装很多书。双肩背包在妈妈中也是比较流行的,装很多书背起来也不会很累。我们都不是看品牌的,是看实用度。
Q:你家里主要是你和你丈夫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为此你有做什么努力呢?
A:我们也有一定限度的外包,奥数还是会上补习班,但是和别的家庭比起来,花的钱比较少。比如奥数班,我们请的不是一对一,一个礼拜可能就只上一节课。但是老师会布置一些作业,为了节约孩子的时间,我会把他不懂的题目自己全部看一遍,听一遍老师的讲解,再给他讲,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英语方面,我本来是专八水平,但是隔得比较久远了。在给花生辅导作业的时候,我发现英语的阅读理解我有时也会做错,就决定要把英语重新捡起来。我就去报了一个新东方的线上雅思七分班,花了三四个月复习,然后去考了雅思,总分拿了7.5分。
Q:上东区妈妈很在意自己的穿着、妆容,对于海淀妈妈们来说,每天花费心思在这方面吗?
A:顺义妈妈可能会这样,因为她们有很多社交的需求。我们海淀妈妈,大部分都是比较朴素的,一般就穿一双平底鞋或者球鞋,衣服也都是比较耐脏的,化妆的就更少了,基本不会有。我有一次因为采访拍摄,稍微化了一点妆,穿了一条裙子,花生一个同学的妈妈看见我就说,你穿得好讲究。我当时还挺不好意思的,因为大部分妈妈都穿得比较灰暗,显得我特别亮丽,这种感觉很奇怪。
Q:你觉得海淀妈妈们育儿焦虑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
A:我觉得是怕孩子以后缺乏选择权,现在学历的贬值很严重,考公考编都是几千人去竞争一个岗位,互联网大厂、央企、外企招人也都很挑剔。每年大学生的供应量又有这么多,如果(HR)有清华北大的大学生或者985的大学生挑,他就不会选择别的简历。如果孩子的学历比较差,家里又没有雄厚的资源的话,他找工作就会很被动,只能等着别人来挑。
Q:你怎么评价和孩子的这趟“上岸”之旅呢?
A:“上岸”这个词其实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你升学成功了,另一方面是心态上岸的过程。人生是上不完的岸,但最关键的是你的心态要上岸,就算是你在海里飘着、奋斗的时候,也不能很焦虑、很迷惘。教育孩子得有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比如小升初我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不成功,我们付出的这些努力、学识上的积累、小孩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会因为结果而改变,这对以后还是有帮助的。
Q:你觉得纽约上东区的妈妈会面临怎样的育儿焦虑呢?
A:和洛杉矶这种西部城市相比,纽约会更传统,阶层意识会更强,对于外来的人来说,这种鸿沟是比较明显、外化的。那对于妈妈来说,要求可能就更高,因为需要去迎合一个圈子里约定俗成的东西,你才能融入,不然你就会被排挤。在外人看来,她们增加了很多没有必要要做的事情,而海淀妈妈们不用考虑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