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基点灵动设计品读活动
2021-03-11徐余忠
徐余忠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大讲特讲的做派,落实以“学”为基点,“设计、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余映潮语),展开灵动有效的训练,学习与理解才能真正发生。本文以笔者《醉翁亭记》课堂教学为例,粗探能“学”味盎然的灵动品读设计之策。
活动设计一:吟哦比读,虚字有味
《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笔者教学中并未泛泛读书,而是初读感知后,删繁就简,直接选择了这两个字眼切入,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一是“请挑出全文含有‘也的句子,再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进行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二是“挑出含有‘而的句子,去掉每句话末尾的‘而字进行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学生气氛热烈,吟咏不断,较好地把握了情感语气,感受跌出。如“环滁皆山(也)”,去掉“也”字后,立刻感觉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而加上“也”,化呆板为神奇,给人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诸如此类,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畅惬意,可舒缓吟咏。
“而”字有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学生在比读中辨析了语义关系,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在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更加委婉细致,增添了抒情性。此课抓住虚词“也”和“而”进行比较朗读环节的设计,学生在自由的书声朗朗中,轻松扫除个别词汇理解障碍,完成了关键文言虚词的理解和积累,体悟了文章语言的外在形式美,读出了文章的舒缓自如感。快意吟咏间,琅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
活动设计二:寻读鉴赏,山水含情
“寻读”活动突出学生对文本信息发现与提炼能力的训练。笔者结合文本特点,巧妙精致地分解设计了三个微型品读环节,激发学生来一场琅琊胜境的深度体验之旅。
环节1 摄一组优美镜头
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今人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
描述:这是一组表现的镜头(做出解释)。
此环节受余映潮老师的设计启发,他在梳理课文脉络时,用“一个大远景镜头、一组空镜头、一个长镜头、一个全景镜头”组织实施。此处,笔者借鉴改造,以“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个景别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写景顺序和结构。老师给出“可视化”示范,如:
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学生在这有现代感和新鲜感的问题情境中兴趣勃发、爬树整理、识别归类、组织语言。全体学生读了起来,辨了起来,说了起来,活动极为充分。童志斌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引导学生把握基本内容,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此处活动环节有力促进了学生对本文写景时序这一章法认知和内化。
环节2 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时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野花 林木 风霜 溪水 寒石
为了进步一步深化“炼字炼句”的品读,将学生充分吸引在文本语言的表达体悟上,故设计了十个意象的品读活动。学生圈点勾画,自主批注,自主选择交流。如写滁山,“环”字的精简;“蔚然”的葱郁。“暝”的深沉。写清泉,“潺潺”显宁静;“渐”字多曲折;“泻”字见涌动等等。一个个传神的炼字,笔触如丝,都是作者对山间万物细腻真切的观察,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景象细腻地写出了滁州山色意境美。
从“摄一组优美镜头”到“寻一个传神特征”,充分引导学生在品读活动中把握作者写景的整体与精微之妙。于是在水到渠成,给出一个教学诗文互證的“插入”: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晦,在欧阳修的眼中,滁州山水都是令人心动的向往,这在作者其他的诗文中,也有大量记载,让我们来欣赏一番吧!此环节既是引导学生深化对文中“山水之乐”的感受,也不失为对古典文章赏读学习的思维方式的渗透。
环节3 品一组醉翁心语
这些诗文充分印证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与流连。那么,在本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教师补充信息,欧阳修作此文时年仅39岁,正值中年。“翁”是指老年人。结合这个提示,我们从上述三句话中能研判出哪些信息呢?我们又能产生哪些新疑问呢?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不算高”;“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醉翁的心里收藏着这份欣赏山水的快乐”;“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
学生的质疑是:“醉翁”是自嘲吗?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循着“记”文写作特征,引导学生由“山水”的感受逐渐过渡到对“醉翁”的理解,渐次深化认识,在无疑处生疑,化被动为主动,为后面作者的思想探究做好思维铺垫。
上述三个微型品读环节成功引发了丰富多姿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情景描写的结构手法和典型化策略的有意义建构。
活动设计三:还原品读,不醉难休
文言品读需要“知人论世”。欧阳修为什么会来滁州呢?他在滁州过得好像很惬意,真是这样吗?教学中笔者整合、提供了作者经历背景,以史为据,揭示矛盾,设计还原品读的三个微型环节,意在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深化认识醉翁的精神世界。
环节1 醉心“蔚然”山色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学们看了这段背景资料后,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际遇吻合吗?
学生结合文本,寻找语言根据,讨论辨析,教师评点:欧阳修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他在知任滁州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己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是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
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便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前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此活动承前启后,学生思维逐步走向理性,意在用还原分析的思维,在矛盾发现“超出常轨”点,还原作者情绪的起点,从而理解“山水之乐”的内涵。
环节2 认识“颓然”太守
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寻读课文,交流。
预设: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
比较:下列关于“颓然”的哪一个义项最符合语境?
a.欲醉欲倒的样子。
b.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c.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何不快哉!“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然而欧阳修的酒喝的对象非常独特,他的游宴怎一个“杂然”了得!山水之乐只是排遣,不是根本之乐。这里抓住“颓然”试图引导学生继续还原作者文字与内心的吻合点。“颓然”暗扣了“醉”字,认识“颓然”太守就是在理解上初识醉翁形象。
环节3 考察“杂然”太守宴
①讲述:齐读第三自然段。请分别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展开讲述。
宴席人员“杂然”;宴席菜品“杂然”;宴席活动“杂然”;宴席气氛“杂然”。
巧妙抓住“杂然”,从四个角度多维考察太守宴,新颖而别致,既勾连了上下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联想。
宴席人员“杂然”:引导学生抓住“伛偻提携”和“众宾”。这是一桌流动的宴席,没有预定的客人,太守设宴,有随从,有来往的滁人,更有老人与孩子。
宴席菜品“杂然”:宴中食物不是厨房里精心烹调而成。就地取材,酿泉做的酒,溪水中现捕的鱼,山里的野味,林间的野菜。有一样算一样,随意鲜活,不拘排场,无人在意或计较。
宴席活动“杂然”:没有高雅的音乐伴奏,你们投壶,他们下棋,我们猜拳行令,推杯换盏。
宴席气氛“杂然”:宴席外,不远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儿站起來,有人一会儿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乐乐”的欢愉氛围啊。
②感知:此刻,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
紧承上个环节,顺势设问,学生感知提炼“杂然”背后的丰富的隐形语言,灵感不断。如,民风淳朴;人寿年丰;惬意安乐;自由欢畅;随遇而安;平等和谐;政通人和。此刻,在这份太平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颓然乎期间”。
③深化:我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读出了。
此环节从宴会的“杂然”回望人物的“颓然”,两个小问丝丝入扣,答案直抵人心的深处。如,中年为翁的沧桑;人生的坎坷不易;治下安宁的满足;宽简爱民的胸怀;随缘自适的闲雅;与民同乐的享受。
读到此处,我们方幡然明白,原来太守“得之心寓之酒”的真的不只有醉翁亭外的山山水水。他不说,但一切都在他的眼里,当下所有的美、所有的痛、所有的乐,所有的理想都在他的心中交融,都在他的酒中升腾,此时太守亦是“不醉难休”,但意更深啊!
此处设计整合第三段文意,聚焦“杂然”展开三个层次的品读。“讲述”环节有助于学生更感性、更细腻地把握太守宴的与众不同。“感知”环节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逐渐抬升认识,把握游宴中的人情世态。“深化”环节水到渠成,学生此刻已入境入情,对太守的“颓然”情态自有崭新感悟。这个环节是对上一节“认识颓然太守”的回扣深化。
活动设计四:参读深悟,我还醒然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对此,康震教授说,他的全部修养、他的全部积累和他的才华都从《醉翁亭记》里边表现出来,所以这时候你要读《醉翁亭记》,发现里边别有深意。欧阳修“醉”得确实不一般,他不像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也不像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他的内心着实是“醒”着的,正如其诗歌所云:“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
王荣生教授提出文言文“一体四面”的主张,即文言、文学、文章、文化。据此,笔者在前面还原分析层层推进的基础上,以“我还醒然”为抓手,设计了一个深度探究的活动环节,互文参读,构建起本文解读的“文化场”。
请结合下面四则相关材料展开研读,寻找依据证明:醉翁醒然。请尝试把你的发现和思考简要写下来。
材料一:欧阳修给朋友的信中评述前世名人: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材料二:公之在滁……民安其政。盖自公至州,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故公得与四方宾客及是州之民,日游览于山水之胜而乐也。(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
材料三: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二十)
材料四: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了一座亭子,并起名为“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曾巩在文中写到“其心洒然而醒”。
此活动设计抓住“醒”字做文章,一改常态教学中蜻蜓点水般的滑过。提供了四则语料,互为语境,引导学生一探醉翁最真切的人生状态和精神世界。此环节在发现中思辨,亦在思辨中发现,欧阳修内心清醒,与民同乐是自我人格的高标,意象化了的滁州山水也是一种“言志”“载道”的文化体现。四则材料品读如下:
材料一表明欧阳修不愿意像古人那样遭遇贬谪,便“戚戚怨嗟”,牢骚满腹,他不想做“庸人”。据此再结合文章“饮少辄醉”推断,欧阳修可能是故意“饮少”,佯作醉意,绝非借酒买醉,他就像今人歌词里唱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二“民安其政”表明欧阳修治理有方,“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表明欧阳修热忱关怀百姓给予帮扶,家家每年都有收获,粮食丰收,百姓和乐。文中百姓于滁山欢愉游玩就是其治理下政通人和的例证。据此可以判断,欧阳修不是一个只知醉饮山林的无为官员,他清醒地知道要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三欧阳修清晰地说明了自己不是因为学业长进,也不是因为有山水有琴有酒而快乐。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到了“不忽小官”的成就感,当他向好朋友讲述在滁州“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时,想必是多么的自豪与欣喜啊。由此可见,欧阳修更加清醒理性地认识到了“小官”的为官之道,格局境界更高一层。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四中欧阳修自建“醒心亭”,犹如写作中“直抒胸臆”。他大概是想借此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论世事曲折,都不消沉,不颓废,不做昏官糊涂官,永葆追求的理想。从曾巩评价的角度看,欧阳修也是精神明亮,潇洒不拘,清醒有为。由此推断醉翁醒而能文中的“醒”必另赋深意。所以说,醉翁醒然。
从作者的“不醉难休”到“我還醒然”,跳出文本看文本,联引真实而复杂的文化语境,进行比照参读,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悄然打开,对文本人物的深度理解在悄然生发,对语言的“差别感受”能力在悄然升华。
在《醉翁亭记》的品读实践中,以“学”为基点,设计灵动丰富的品读活动,精巧可控,有效减少了传统教读中出现的大量的“碎问碎答”现象,学生“学”得结构完整,“学”得丰富灵活,“学”得扎实深刻。品读活动设计只要方向正确,思路打开,就可以灵动多彩。鉴于此,以“学”为基点的灵动设计就是要“守正创新(温儒敏语)”,真正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聚焦语言学用和审美,树立集体训练的意识;要突破思维定势,文本解读再灵动些,问题情境再灵动些,读写结合再灵动些,关联拓展再灵动些;要始终让学生的品读活动真有动力,真有抓手,真有平台,真有路径,真有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郑西银.阅读教学的智慧[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M]·欧阳修·曾巩.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张霞儿.指向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