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1+1”教学中 建构儿童语境的探究与思考
2021-03-11孙小秋
孙小秋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当下最“热闹”的教育教学论题,而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对各种不同题材文本的阅读理解,本文重点探究小学诗歌阅读教学。诗歌阅读教学中,抓住意象是读懂、理解诗歌的关键,但须在一定的儿童语境下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方能行云流水般地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内心。而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比较阅读等教学策略都能很好地建构儿童语境,使之追寻并紧扣诗歌意象,入情入境地优化诗歌阅读品析。
[关键词] 意象;儿童语境;诗歌阅读
诗歌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在教育部推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中,从小学六个年级12册来看,其中选了大量的古诗文篇目进入教材,增大了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上的比重。由此看出,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如何提高儿童对古诗文的阅读积累兴趣与鉴赏能力呢?
当前语文“大量阅读”走势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亟须改变教学的理念和行为。笔者契合在研的省“十三五”規划课题“建构儿童语境的小学语文‘1+1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主题,开展了“建构儿童语境:追寻意象的诗歌‘1+1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究。
首先,阐述一下本命题中几个核心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建构儿童语境是指从儿童认知出发,通过对文本等语言材料的阅读教学,创设贴近儿童的阅读心理的言语交际环境,进入并依托语境学习语言;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建构语境,旨在儿童立场,立足阅读教学整体感知,涵泳体察地领悟,有的放矢地拓展。意象:意就是情感,象就是事物;文本作者把情感藏在所写事物中,我们把能够寄托作者内心情感的事物就叫作意象。古诗创作中,诗人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1+1阅读教学:即以文本教材“1”的品读,引导拓展与之议题相匹配的一组诗文(“+1”)的自主阅读,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增加其古诗词的积累。接下来,走进诗歌“1+1”阅读教学;探究如何建构儿童语境,捕捉和品味诗歌意象的精妙。
一、凤头展彩亮人眸,建构儿童“愤悱”语境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简言之,诗歌教学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一课“咏月”主题“1+1”拓展阅读教学导入为例,谈几种紧扣意象导入的方式:
1.音乐渲染,创设“情”意象
课前播放关于“月”的乐曲旋律,例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望月》,婉转的乐曲反复充溢耳畔,让学生的心从课间的喧闹中慢慢沉静下来,渐渐进入“月”的意境,然后教师便水到渠成地进入导入环节,这看似风轻云淡地带入,却如行云流水一般,为课堂教学渲染了情境,创设了语境,撩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更彰显了音乐在语文课堂,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魅力!
2.话题切入,建构“景”意象
第二课伊始,简短回顾课文内容后,就以“月”切入话题,直扑主题:同学们,除了书中所写的这童真的“月”、思乡的“月”,你生活中看到的“月”又是怎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或一两句诗来描述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月”吗?学生在已学文本的基础上,一定会在自己的情绪语境中有个性表达,这为深入语境学习作了铺垫。
3.图片映入,展示“境”意象
情境导入时,还可展现意境优美、色彩明丽的“月”的情景图,这一直观教材,比教师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使学生印象深刻,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此导入新课,不断教给学生语境图式,建构儿童学习语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做实情、景、境的交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促发学生的“愤悱”,对进入诗词语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唱三叹抒胸臆,建构儿童“诵读”语境
1.学古人,平仄押韵“摇头晃脑”吟:入心
古人读诗是按诗句的平仄押韵及格律等“摇头晃脑”或吟唱或诵读的,颇有音乐之美。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效仿古人的吟诵之法,让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学一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教师、学生、诗人之间的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在强烈、愉悦的乐感声中强化对古诗词的内心情感体验。如薛瑞萍老师的古诗吟诵课上,连一年级的孩子都忘我地陶醉其中,这正是富有节奏韵律的吟诵彰显的儿童语境之魅力。
2.学经典,老曲新编“古今结合”唱:入境
诗词本是诗人情之所至,吟唱而来的,而词更是合乐可歌,诗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音乐美。央视综艺台《经典咏流传》栏目中有一种形式就是把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把古诗词谱曲歌唱,和诗以歌,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不朽的记忆。课堂上也可以对其恰当引用。仍以“咏月”主题课为例:抓住“月”这一中心意象,引入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明月几时有》,歌词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因月起兴而作的词,意境深远的词配上优美的旋律,引发学生欣赏、吟唱中捕捉“月”的意象,品悟诗人情感,仿佛置身词作的优美意境。
当然,无论课前的情景导入,还是课中的反复吟诵,都需要与音乐融合,图片欣赏、视频多媒体的演绎相连接;在课中恰当运用它们,可以使学生在综合艺术形式的教学中,开拓思维,大胆想象、情景再现和意境领会;充分调动主体性。进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特定的儿童主体语境中,对古诗词所饱含的丰富微妙的思想情感进行比较准确地把握和品悟。
三、远近高低各不同,建构儿童“鉴赏”语境
建构儿童语境的“1+1”古诗词阅读教学探究,尝试以一首诗引出一个“议题——主题”,搜集拓展与这个议题相匹配的一组诗词,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1+1”古诗阅读。改变了单篇诗歌教学传统,使学生的诗歌阅读量大大增加,并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那么,教师把什么议题的古诗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这是此命题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以小學高段为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具有共性的诗词放在一起,形成“1+1”古诗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创设儿童语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古诗阅读鉴赏能力。
1.同一诗人,鉴赏风格
“1+1”古诗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建构儿童语境,强化思维方式,实现拓展阅读与积累。可尝试以纵向的角度将同一诗人的诗词连缀起来对比阅读,鉴赏其风格。如:教学李白的诗,以《赠汪伦》为“1”,引出“+1”,即李白的一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教者引导逐一品析意象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对比、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到这几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不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品析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体会了诗人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了解了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李白形成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样可将杜甫、苏轼等诗人的诗词进行阅读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从而激发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大量阅读名家诗词的兴趣。
2.同一“意象”,鉴赏情感
如果把意象相同的古诗词放在一组,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欣赏,在教师潜心建构的儿童语境中,学生便可以悄然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比如:《中秋咏月》主题阅读赏析课,引出关于“月”的一组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苏轼和晏殊的《中秋月》、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再拓展一组有关“月”的诗句,“小时不识月,……”“明月松间照,……”“……江清月近人。”经过反复阅读、对比、品析这些诗句,学生就会发现,这些“月”中充满思念、喜爱、趣味、惆怅、豪迈……同一意象“月”,描写的意境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古诗词中类似的意象很多,如“花、草、鸟、柳”等,甚至扩大到同一景观,如:以“诗歌里的四季”为议题等;引导学生抓住相同意象和景观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对比、赏析,让其走进诗歌的意境,在自我建构的语境中与多位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儿童语境中碰撞、研讨、品析诗中意象,描绘不同意境;通过对诗歌对比分析,在入情入境中悄然提高了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的阅读教学若能恰到好处地应用情境导入、反复吟诵、对比阅读等方法建构儿童语境,继而引导学生想象或创造意象,在追寻、品析诗中意象时感悟诗人情感,学生最终定能在“1+1”的组诗教学中达到古诗词由“量”到“质”的深度积累。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建构儿童语境的小学语文‘1+1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b/2018/02/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