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成长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1-03-11武润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应对策略中学生

武润奎

[摘 要] 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要素,激发中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对于化解新鲜事物弊的一面带来的危机,具有显著的效果。一是建立学生个体成长档案,彰显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二是进行学生教育合力规划,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压弹能力;三是增强学生自我辨识意识,发挥中学生群体的集体干预力量;四是监管成长问题源,建立中学生成长问题外部预警机制。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中学生;成长问题;根源分析;应对策略

一、当前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问题

1.在学习上对手机的依赖度过强

目前,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并不是家长、老师不知道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从客观上讲,一些情况的存在也需要手机。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也在悄悄改变。之前,老师往往把作业抄到黑板或小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到家里去完成;后来,老师把作业打在多媒体课件上,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抄写下来。但是,这些方式都费时费力。随着手机的普及,老师把作业以短信、微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确实省去了学生抄写作业的时间。二是查找难题方便,在小学时,家长对孩子的作业还能进行辅导;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做不上的作业已经无能为力。为了不至于让孩子空下作业,家长帮助孩子查解难题,时间一长,就形成习惯,慢慢变成由自己帮助孩子查解难题到由孩子自己利用手机查解难题。

2.在沟通上对网络的依赖性变强

最近几年,人们随时都能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老师联系留守孩子的家长;家长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常常用qq或微信。甚至,有些同学之间,也是通过玩游戏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在思想上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现在的学生自我的成分在思想上表现得比较充分,一是由于每个家庭孩子都少,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往往是娇生惯养,宠爱有加,致使孩子优越感、自尊心强,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二是由于学生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途径较多,而且涉猎的感兴趣的信息丰富,无疑之中也增长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4.在行动上做得越来越少

这一点和之前相比,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感触很深。你说他没思想,只要有适合他说的环境,他会夸夸其谈,想法一套又一套。你要让他去做,他可能也有兴趣,但一做你肯定觉得还是自己做得好。一是大部分家长宁愿自己任劳任怨,也不愿让孩子去做,哪怕一点家务活。二是老师也不愿意动辄使唤学生,宁可自己动手,也不愿意花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即使是班级管理、课堂活动,真正需要做的也是少之又少。三是尽管新课程设置了一些活动类课程以及通用技术类课程,但是能够达到编者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各方面条件还不达标。四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壮怀激烈、夸夸其谈本就是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所以往往是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真正落实起来谈何容易。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1.新鲜事物“弊”的一面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呈现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新事物、新气象、新作用,会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出有利优越的一面;另一方面,其负面作用或影响也会与之俱来。智能手机、互联网等,都一样,在带给人们便利,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烦恼与忧虑。手机一方面给老师、家长、学生等人之间的彼此联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又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了危害,编辑短信、玩游戏、闲聊等,不仅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共同促成了不拿手机成另类的不良风气,让“低头族”成为时尚人。而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鲜事物的弊的一面,正是造成学生成长不利问题的根本原因。

2.认识不足

对于家长来说,觉得孩子拿上一部手机,联系、学习都方便。岂不知,正是在这种方便的掩盖下,学生受到了手机的诸多危害。近年来,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在自习时间甚至课堂上玩手机,在休息时玩手机,有些给人的感觉还是肆无忌惮;在月考乃至期中期末考试中,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的事情屡禁不止。出现这种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存在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认识上的不足。如果家长能够克服联系上困难,不给孩子购买手机,那么,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手机弊的一面,不至于影响到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管理不严

包括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使用手机和利用网络的管理都不严不实。在家做作业时,学生家长往往是看到了就管,看不到就不管不问,让孩子钻懒惰的空子、监督的空子。在学校,课堂上教师管理不严,导致的就是学生偷玩手机,有些甚至明目张胆、毫不畏惧地在玩手机。

4.学生自制力差,信息污染性强

对于中学生而言,用懂事来权衡他们,未免不合实际。面对诱惑,他们即使再懂事,也会被诱惑力拖下水。尤其是在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还挺喜欢刺激。面对趣味性、隐蔽性都比较强的网络世界,学生既能享受自由交流、尽情游戏的欢畅淋漓之感,又能放纵自我私欲,且没有道德失范的心理压力,学生怎能不沉迷其中?至于网络上诸多的不良信息,虽然深深危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连成年人都难以抵制的色情笑话,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怎么能进行有效的抵制。

三、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1.建立學生个体成长档案,彰显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

就学生使用手机的心理而言,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对人际交往的渴求等,都是学生积极心理的体现。在学生个体成长档案中,把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计入其中。科任教师以此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给学生以具有积极观念的个体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把自己“武装”成为一个具有积极观念的个体,以此增强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适应力,把学生主导向正面的发展,以规避手机使用中弊的影响。

2.进行学生教育合力规划,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压弹能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积极心理自我压弹能力对生活、工作、学习的综合影响。而所谓的积极心理自我压弹能力是建立在富于弹性的心理特质基础之上的。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压弹能力又叫心理弹性能力,它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素质,只不过,这种心理素质需要诉诸个体心理的能量释放。例如,当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合力的规划,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都能够通过家长、老师的合力而为让学生产生自我压弹能力,从而释放由于心理危机带来的重压,形成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因此,培育中学生自我压弹力是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防御机制的必要前提。毕竟,影响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因素既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还有社会的。多因素的叠加,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從这一角度来说,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心理影响合力,是培养中学生自我压弹力的关键措施。

3.增强学生自我辨识意识,发挥中学生群体的集体干预力量

个体的勇气、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宽容、创造、美感等心理能力都是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积极心理特质。面对手机、互联网对自身诱惑的一面,面对自身自制力弱、警惕性不强、辨识意识弱的特点,学生个体要形成战胜人性弱点的勇气,并在面上构建人际关系,形成集体性的一种辨识力和干预力量,新鲜事物对学生构成的一些危机,就会由于集体干预的力量而让其削弱乃至消失。所以,由学生个体身上潜藏的可供发掘、有待发挥作用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到集体辨识力的增强,是消解目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思路。基于此,增强学生自我辨识意识,发挥中学生群体的集体干预力量和自我理解、彼此同情、相互关照、积极对话作用,壮大对抗危机的能力,激发解决问题的斗志,也符合中学生成长发展中容易比较、模仿、追求卓越的身心特点。

4.监管成长问题源,建立中学生成长问题外部预警机制

中学生成长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样而复杂,但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监管其根源所在,建立中学生成长问题外部预警机制,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富于成效的心理危机防范就是从根本上研究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而影响幸福感的环境条件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加强对问题的发现、控制、跟踪及建立外部预警机制,形成迅疾反应,进行实时监控,为发挥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提供支持性的信息。为此,通过外部预警机制的建立来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韩云萍,王跃,朱丽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7).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应对策略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