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徐地鲁恭王宫苑园林
——鲁灵光殿研究
2021-03-11刘禹彤杜文君
刘禹彤 杜文君
西汉初,武帝置十三刺史部,《汉书·地理志》云:“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徐州刺史部”南达长江、北到胶东半岛南部、西起古泗水流域、东抵大海[1]。《汉书·传·景十三王传》载:“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载:“初,鲁恭王好宫室,起灵光殿,甚壮丽,是时犹存,故诏彊都鲁。”鲁灵光殿是汉代徐地王家宫苑园林的典型。
1 鲁灵光殿的文献记述
鲁灵光殿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鲁泮宫。西周初期,周公姬旦长子伯禽封地于鲁国,鲁僖公修“泮宫”于鲁国都城曲阜东南,用来作为倡导礼乐文化的场所。《史记·申公传》曰:“申公,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可见直至西汉初鲁泮宫仍然是当地儒士礼乐教化的圣地,也是汉高祖刘邦“过鲁”时的重要活动场所[2]。
公元125年前后(汉安帝至顺帝时期)王延寿游览灵光殿并作《鲁灵光殿赋》曰:“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馀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意者岂非神明依凭支持,以保汉室者也。然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予客自南鄙,观艺于鲁,睹斯而眙,曰:嗟乎!诗人之兴,感物而作。故奚斯颂僖,歌其路寝,而功绩存乎辞,德音昭乎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匪赋匪颂,将何述焉。”以上可证直至东汉中期,鲁灵光殿仍遗存完好。
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孔子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池台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说明至北魏孝明帝时灵光殿仍遗存尚整。
至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鲁国制图”中也可以清晰看到泮水在古鲁城中的位置(图1)。
1. 宋《鲁国制图》细部(引自参考文献[11])
金《孔氏祖庭广记·鲁国图》局部图也明确标出了鲁灵光殿基及泮水的位置(图2)。金明昌二年(1191年),时任开州刺史的高曼卿奉诏监修孔庙时,“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在古泮池偶然发现刻有“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个隶字的西汉宣帝刘询时的“五凤刻石”(图3),并于该石左下作跋述录发现经过[2]。
2. 金《孔氏祖庭广记·鲁国图》局部(引自参考文献[11])
3. 西汉初期“五凤刻石”
通过《史记》《汉书》等记载,汉景帝刘启曾封其子刘馀为鲁恭王,刘馀就藩后,即在古泮宫基址上以古泮池为核心修建了灵光殿,其孙鲁孝王时期又对鲁灵光殿作了进一步提升。“五凤刻石”即当时所留下的,石刻中的“五凤二年”为汉宣帝刘询的年号,“鲁卅四年”为刘馀孙鲁孝王的年号。
蒙古宪宗二年(1251年)杨奂著《东游记》中也对灵光殿有所记载:“登泮宫台,台下之水自西而南,深丈许,而无源,吁!僖公一诸侯,能兴学养士如此!三咏采芹之章而后下。其西灵光殿基也。”[2]
《曲阜县志》载,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大学士李东阳作《南溪赋》(南溪即泮水)曰:“圆亭之古者,明衍圣公孔弘绪疏鎏古泮池而位置之,谓之南溪,亭、树、岛屿擅一邑之胜,长沙李东阳赋之。”可知在明代鲁灵光殿基已为衍圣公别墅。
清代在明代衍圣公别墅基础上,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建为乾隆行宫,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制《古泮池证疑》,指出此行宫就是鲁故城中的古泮池、汉灵光殿旧址[2]。
由上综述,鲁灵光殿自春秋以来连续记载于各种古文献中,2 600余年中一直是人们观光游赏的园林圣地,其园林基本格局包括叠石等,一直保留到1960年,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园林中的叠石、建筑等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唯在资料中可窥探一斑。
2 鲁灵光殿的时代背景与汉代建筑、园林的特点分析
研究和复原鲁灵光殿园林的营造形式,仅局限于鲁灵光殿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深入到汉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社会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等时代背景的内在关联中。张家骥的《中国造园史》中道:“如果不把造园实践置于社会的发展和运动之中,从造园与社会生活错综复杂的关系去考察,对一个时代的园林的基本特征,也难形成比较清楚的概念。”园林首先是物质生活环境,本质则是精神的居住,这决定了只有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上踞于统治地位的阶层,为满足生活享乐与精神欲求,才有条件建造这种文化上高层次、经济上高消费的园林。鲁灵光殿主人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鲁恭王刘馀,因此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决定了灵光殿的豪华和雄伟。
2.1 汉代强盛的社会背景
汉代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汉代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初期,统治阶级执行了休养民力的政策,大概有六七十年的安定。朝廷积累起极大财富而十分繁荣,官僚、地主、商人都很富庶。汉武帝刘彻利用积累的雄厚财力和人力对外用兵,开拓疆土,奠定了地大物博的现代中国的基础。刘彻时期,不仅国力发展到最高点,而且还开辟了经西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通道,对外贸易很发达。同时佛教、音乐、艺术和西方文化也从西域、南海传入中国,文化十分繁荣。汉朝的绘画与雕刻也十分盛行,无论帝皇宫室、贵族殿堂、官吏府舍,还是学校、神庙、陵墓之内,莫不绘有壁画,很多画面都可发现以树石、动物、花木为背景,已显现出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形迹。
汉朝建筑的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代在秦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雄伟的建筑,这些材料的种类、石料的使用也较之前增多,木结构建筑技术也日渐完善。灵光殿崇高壮丽的建筑、精巧的栋宇结构和美仑美奂的雕刻、壁画,是汉朝强大的财力和建筑工艺发展的印证。
2.2 汉代建筑与园林的特点
对于两汉园林的基本情况,冈大路先生在《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第六章对两汉时期各皇家宫、苑的位置,建筑规模,附属建筑和植物种植等情况作了简要介绍[3]。一个时代的园林艺术一般都具有其时代的风貌特征,对于两汉园林在建筑规模上的基本特点,基口淮[4]概括为“规模出奇地大,建筑崇宏壮观,装饰穷极华丽”。汉代人以园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天人之际”宇宙模式的空间特点,是汉代园林尺度广大的根本所在。
2.2.1 体象天地
班固《西都赋》曰:“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昆明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汉代作为统一大帝国,其宫苑的修建始终参照广大的天地宇宙形象[5]。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对于后世宫殿的建造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北京紫禁城的整体建筑分布也是对应着天上的北斗七星而建。
《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空前庞大的汉帝国在建筑园林格局上也注定了其仿天象而立宫苑特色。自古至今在人们心中,天总是崇高且充满着神圣的地方,世间万物只有天是唯一能趋于无限、秩序井然,又尊卑分明的物体,因此“天”理所当然成为宫苑布局模仿的对象。不过,汉人眼里的“天”并非单纯的客体,而是他们心中理想的宇宙模式。所以在体象天地的同时,他们也以同样的热情经营着穹宇的格局。汉代人认为,天上所有星象的布局就如尘世的宫苑一样:阁道、明堂、帝廷、咸池、天街、天苑、离宫、天潢、临水渐台等,应有尽有。
如前述,平面空间的巨大和建筑、景观的包罗万象是两汉宫苑设计的基本前提,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长廊广庑,途阁云蔓,闬庭诡异,门千户万”的无数景观组合在一起。“写放”六国宫室是秦初的做法,因无法体现统一、完整的格局,不再被提起,代之而兴的是始皇二十五年的“为极庙,象天极”和阿房宫的“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西汉,群体布局更被重视,庞大宫苑中主建筑或主建筑群与附建筑之间的统属关系更为鲜明突出。可见,汉园建筑景观的形制、风格等虽极丰富,但已完全是统一布局中的有机部分了。在庞大宫苑群中建立起统一的格局和具有统摄地位的主建筑及主建筑群,是秦汉政治观和宇宙观在园林艺术中直接的表现。
《鲁灵光殿赋》中所述“然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荷天衢以元亨,廓宇宙而作京”“规矩应天,上宪觜陬”,这些诗句都意为灵光殿的平面布局是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的。朱熹《诗集传》曰:“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治宫室,故谓之营室。”建筑史上也有“规矩应天”的建筑理念。这些都标明古人以营室星昏居正北为标志来确定建筑宫室的方位、规模,以宫室方位取向与天上星宿是否符合、对应来判断吉祥与否[6]。赋中的“觜”为星宿名,“陬”代表春秋鲁地,即今山东曲阜东南。“规矩应天,上宪觜陬”充分表明灵光殿规矩正显方形且上应星宿,因此也可推断整个灵光殿宫苑方位十分规整,从进应门、登堂、排金扉北入的路线来看,殿堂恰好坐北朝南,是古代天子南向坐、臣子北向立的南尊北卑传统的完美写照。
2.2.2 崇楼伟阁
汉代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为建筑艺术提供了坚实基础。汉代社会迷信神仙,热衷于建造高楼。汉代方士受蝉“居高饮清”启发,认为神仙好楼居。汉武帝也修建了很多高台楼宇,招来神仙之属,以用来益寿延寿。同时高大的楼、台也象征着汉武帝对汉朝国威的自信,这类天宫楼阁、飞阁浮道之属不仅建筑构架相当复杂,同时开辟了神仙仙居的一种建筑形式,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灵光殿赋》对于鲁灵光殿宫苑中的高台式建筑业有着生动且壮丽的描写:“瞻彼灵光之为状也。则嵯峨嶵嵬,峞巍㠥。吁!可畏乎其骇人也。迢峣倜傥,丰丽博敞,洞轇轕乎其无垠也。邈希世而特出,羌瓌谲而鸿纷。屹山峙以纡郁,隆崛岉乎青云。郁坱圠以嶒峵,崱缯绫而龙鳞。汩硙硙以璀璨,赫燡燡而爥坤。状若积石之锵锵,又似乎帝室之威神。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阙岩岩而双立。高门拟于阊阖,方二轨而并入。”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灵光殿高台式建筑的巍峨宏伟。
其实高台式建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鲁庄公“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晋灵公亦筑高台“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亦有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为伍举升焉”,这些史料记述都表明,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经济稳步上升,城市发展也促进了以高台建筑为主要标志的宫室建筑发展。统治阶级身居高台、居高临下,既衬托身份的高贵,又突显高傲的心态。因此,崇楼伟阁也是统治者权力、地位的象征。
2.2.3 确立园林山水体系
山水是园林初源,山、水、建筑也是园林鼎足而立的3大基本景观要素。秦汉后,模仿海中三山的造园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山、水在园林中的地位。汉代宫苑建造方面除了筑高台外,也建立了主从有序的完整水系,这对后来的传统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鲁灵光殿中布置有水体要素,《水经注》中曰:“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池台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
《鲁灵光殿赋》中还使用了如磥垝、岌峨、积石等形容山势的词汇来描写建筑构件,汉代人把斗拱的形态与昆仑仙山联系到一起,“积石”还是昆仑山的一支,也说明了一池三山的山水体系在汉代枣园中的重要地位。从汉画像石上关于昆仑山形象的图片中不难发现,这些形象与斗拱的造型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图4)[7]。
4. 汉化像石中昆仑山的形象
3 鲁灵光殿平面复原
对于鲁灵光殿的复原研究,以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对其详尽的描述为主要依据,赋中描述了灵光殿崇高壮丽的建筑、精巧的栋宇结构和美轮美奂的雕刻、壁画,也为后人追寻灵光殿宫苑园林环境提供了详实的材料。灵光殿外形“嵯峨嶵嵬,峞巍。……迢峣倜傥,丰丽博敞,洞轇轕乎其无垠”,建筑组群空间丰富,在其间穿行,“周行数里,仰不见日”,突显恢弘尺度。
3.1 复原参考
在平面复原上,以所查阅古文献中鲁灵光殿基方位图以及《鲁灵光殿赋》中的描写进行复原总平图的绘制(图5)。茂魂。旋室姬娟以窈窕,洞房叫窿而幽邃。西厢脚踞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这些场景为站在台基之上、进入前堂所见景观。前堂又有若干建筑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殿,然后是与前殿相对的正殿,左右“西厢”“东序”两厢房相对,周围由回廊与墙垣相互连接[8]。栋宇“倔佹云起,嵚崟离搂。三间四表,八维九隅。浮柱岧嵽以星悬,漂峣而枝拄”。正殿是平面形式“三间四表,八维九隅”的正方形建筑,其4个方向上各有一室,每室又有3间,共12室[9]。
5. 灵光殿平面复原意向图
3.2 围墙及前殿
总平图中的各个建筑布局主要根据《鲁灵光殿赋》中游览顺序来进行分析和复原,“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阙岩岩而双立。高门拟于阊阖,方二轨而并入”,这一句主要描述围墙及门网,门外矗立双石阙,双阙中为庄严肃穆的宫门。进入宫苑后,“历夫泰阶,以造其堂”“遂排金扉而北入,霄霭霭而
3.3 其他建筑群
除了前堂的前殿、正殿之外,赋中还描写了灵光殿中的其他建筑,“于是乎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长途升降,轩槛曼延。渐台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高径华盖,仰看天庭,飞陛揭孽,缘云上征。中坐垂景,頫视流星。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岩窔洞出,逶迤诘屈。周行数里,仰不见日”,其中阳榭、高楼、长途、轩槛、渐台等都是灵光殿建筑群的其他主要建筑物[9]。
3.4 装饰
赋中还着重描写了灵光殿富丽堂皇、栩栩如生的装饰部分。如用“金扉”描写大门;“密石”“琅玕”“玉珰”等描写柱脚的装饰,雕梁画栋、惟妙惟肖;“奔虎”“虬龙”“朱鸟”“白鹿”“狡兔”“玄熊”以及一些草木、花卉等动、植物形态画品多种多样、栩栩如生;“神仙”“玉女”“伏羲”“女娲”“洪荒朴略”“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壁画品类群生、题材丰富;“彤彩”“皓壁”“丹柱”可知其装饰色彩艳丽、斑驳浪漫,这些无不显示鲁灵光殿的气派非凡以及统治阶级生活的奢靡[10]。
3.5 营造形式及规模
赋中对建筑营造形式上的描写体现了汉代的特点:“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荷天衢以元亨,廓宇宙而作京。……配紫微而为辅。据坤灵之宝势,承苍昊之纯殷。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烟熅。玄醴腾涌于阴沟,甘灵被宇而下臻。……规矩应天,上宪觜陬。”是其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的写照;殿内建有渐台,水池“层曲九成”,可见昆仑神话的印记;其对渐台描述较为详细,极言其高;“千门相似,万户如一”指在此台上俯视鲁城,居高临下,见千家万户形状如一;“周行数里,仰不见日”当是言此台高耸,无论从何种角度仰观,日皆被遮而不得见。
3.6 其他小品描写
赋中对叠石、植物的描述也很生动。“岩窔洞出,逶迤诘屈”一句对园石形态的细致描写可窥探当时灵光殿园林中园景的灵动;“于是乎连阁承宫,驰道周环……朱桂勒絛于南北,兰芝阿那于东西”亦描绘了后苑建筑及其自然环境。
灵光殿崇高壮丽、美轮美奂,再现了汉朝强大的财力和超凡的建筑工艺。通过对鲁灵光殿资料文献的查阅及整理,文章对这座巍峨壮美、历史悠久的鲁灵光殿进行了简单的平面复原,希望可为今后鲁灵光殿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