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
2021-03-11成尚荣
成尚荣/文
杨瑞清和他的团队,在南京浦口区,40 年来以陶行知为榜样,扎根乡村,办好乡村学校。40年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81年,办起第一个实验班——行知班;1985年,学校更名,成为江苏省第一所“行知小学”;1994年,建起了行知基地,是江苏省第一个社会实践基地;2007年,行知小学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汉语教学推广基地……一个个时间节点,留下了无数个足迹,一个个足迹铺展了一条行知教育实验路。杨瑞清和他的团队被称为“行知路上后来人”,他们的教育改革被称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教育一件有影响的、值得书写的事。
在行知学校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陶行知塑像——他高大,带着孩子们,迈开大步,坚定地向前,目光里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内心燃烧着真教育、新生活的火焰;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蓝天里飞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有着高贵的灵魂,行知校园里,到处是孩子们的笑声、读书声,还有歌声,清脆而快乐的童声形成了长长的声波,声波里是新时代儿童快乐成长的景象。学校里还保留着当年的一片小树林,一棵棵树茁壮成长,向着天空“歌唱”。这一生动的情境告诉我们:陶行知永远在我们身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思想先进、学识丰厚,又有情系劳苦大众的大情怀。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充溢真挚情怀的学术理论。正是这样的大情怀,让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是“真心良师”“大国良师”,是人民教育家,是大先生。而40年来始终坚定走在行知路上的杨瑞清们,千学万学学的正是这样的大情怀、真情怀、深情怀。所以,“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的实质是以大情怀构建的育人体系,大情怀育人是这一教育实验的核心关切与根本追求。
大情怀育人,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内涵十分丰厚,是一个解释性极强的命题;而这一命题已转化为杨瑞清和他的团队40年真实而丰富的实践,因而这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话题。
首先,扎根乡村40年,大情怀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大爱,大爱是大情怀育人的核心。陶行知是有大爱的教育家,“爱满天下”正是他对大爱的生动而深刻的诠释。杨瑞清团队紧紧把握 “爱满天下”这一血脉,并用行动来传承、践行。他们努力像陶行知那样,把爱献给乡村教育、乡村的孩子。业内专家们评价,他们贵在对乡村、对乡村孩子“不歧视”。“不歧视”,深蕴着公平、公正、正义的理念和思想,是爱的基本体现,又是很难达到的高要求。他们就是以此为起点,做到“不伤害孩子” “不要落下一个孩子”。杨瑞清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老师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好孩子,他怎么可能成为好孩子?”为此,他将教育的本质定位为“爱”,并有“教育爱”的表述,而“教育爱”集中体现在“教师爱”上,进而培养“自爱,会爱,能爱”的孩子。以爱为核心的情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里,是中华文化的本色与底色——伦理道德里绽放出的最绚丽、最灿烂的花朵。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杨瑞清团队践行的大德。因此,大情怀育人是以德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方式。
其次,扎根乡村40年,大情怀育人体系构建的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大情怀育人的灵魂。陶行知充满着教育的理想,改造乡村教育,用教育改变乡村。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但是用穷办法办穷教育还是不成的,我们必须用穷办法去办出好的教育来。”因为,“教育就是力的表现”。他把整颗心捧给乡村:“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还以“至诚之意”邀请大家“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改造一个新生命”。这是坚定的理想,坚定的理想成为信念,而坚定的信念转化为一种使命。杨瑞清怀揣着陶行知带给他的理想,在40年中锻造成不可动摇、不弯折的信念,走向乡村、办好乡村教育成为从他心中生长起来的使命。他又把这一使命传递给他的伙伴,他们组成了一支扎根乡村的教育改革实验队伍。40年,累计有三千多名农家子弟享受了良好的乡村教育,从1994年到2021年的27年中,有50多万人次在这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0年,走出了乡村义务教育现代化之路,开创了城乡研学教育的生动局面,打开了对外开放教育的窗口。不难理解,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观,在价值观的浇灌下,孕育了创新之果。杨瑞清和他的团队心中跳跃着的理想、信念、使命之火照亮了乡村教育之路。这种大情怀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大情怀育人,其实质是价值育人。
再次,扎根乡村40年,大情怀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种精神,行知精神是大情怀育人的支柱。陶行知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是力量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又解释了这一大事是“丈夫志在探新地”。他认为人的一举一动应当“最有精神的地位”,“更需奋斗”,而“精神不是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将会锻造“长城人格”,长城人格是集体人格、集体精神。杨瑞清和他的团队在40年乡村教育改革实验中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40年”本身就是精神的深刻写照。“扎根”,意味着把教育之根扎在乡村大地上,扎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希望的田野。扎根以“行”为主语、以“知”为支撑,陶行知修改了王阳明的观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教学做合一”,而“教学做合一”则是生活法,以生活为中心,即以做为中心,“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做’为基础”。杨瑞清坚持知行合一,说到底是注重实践,以“做”为中心,就是以实践为原则,引导学生在真实、丰富、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杨瑞清的团队以大情怀育人正是践行的实践育人的思想和原则,把育人之根深深扎在丰沃的生活土壤里,在实践中创造新人。
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以大情怀育人,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创造性地进行时代转化和实践转化,完全可以说,构建的是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最后,扎根乡村40年,大情怀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审美过程,审美品格是大情怀育人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以情为本体,情感是审美的基础和纽带,情感带来“情绪的沸腾”,而“情绪的沸腾”则是审美的表征与动力。同时,美是道德的象征,道德则是审美的基石。建立在大情怀基础上的行知教育实验,抑或说大情怀育人体系,孕育的是审美品格,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切的审美愉悦,彰显的是中国美学精神。陶行知不仅是教育家,也是教育诗人,他一首首通俗易懂的诗表达的是他对美的追求。他倡导“美术精神”,阐释“自然化的人生美术,人生化的自然美术”的审美人生观。乡村是美的,儿童是美的,教育也应是美的。杨瑞清和他的团队扎根乡村40年,建构行知文化,传播乡村文明,建设乡村伦理,并以此为纽带,改革乡村教育,探索乡村师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大情怀育人创造的正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大情怀育人,以美育人,显现出审美的气象。
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以大情怀育人,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创造性地进行时代转化和实践转化,完全可以说,构建的是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