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目光传递 行知教育的本真
2021-03-11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 周年暨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研讨会的沙龙座谈中,主持人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老所长抛出“核心之问”——如何理解“大情怀育人”?我以为:行知教育40年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实验与实践,集中体现为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育人情怀,融入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全方位全过程,浸润每个环节、每一细节“感受爱,同时传递爱”;也就是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实现“教、学、做”有效融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真心热心细心全心为“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服务。
如此“大情怀”,何以植根乡土、落地乡校,落小而丰盈、落细而入微、落实而久久为功?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正所谓见微知著“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透过“行知教育”的肇始者、践行者、领军者杨瑞清的眼神、目光,恰能帮助我们解读并读懂“大情怀育人”的本真、内涵、品质与结晶。
但凡见过杨瑞清的人,往往对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留下难忘的印象。那清澈朗润又含微笑的双眸,每天注目着高悬校园的陶行知先生手书“爱满天下”的红色匾额,每天濡染着校园的阳光雨露,每天与陶子、陶娃们幸福欢笑的面庞交相辉映……眼中饱含青春朝气、充溢勃勃生机,让你难以揣测杨老师的年龄、教龄;而扎根乡土40年“走在行知路上”,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阅尽了怎样的岁月年轮,眼中流露的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依然少年。恰也充分诠释了陶行知先生近百年前所揭示的为师从教、教书育人与教学相长的幸福真谛:“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陶行知全集》第3卷383页)
杨瑞清著作《走在行知路上》
《走在行知路上》扉页收入杨瑞清从教20年照片
1981年晓庄师范实习照,后排左四为杨瑞清
1981年11月,五里小学行知班命名纪念照前排左二为陶行知之子陶城,后排左二为杨瑞清
但凡读过《走在行知路上》(当代教育家丛书,高教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的人,都会对作者杨瑞清师陶承陶“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的理想抱负留下深刻的印象。1981年春,晓庄师范生杨瑞清在毕业实习之际,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李亮一起数易其稿,写出“到最需要的艰苦乡村做小学老师”洋洋数千字的志愿书,并手刻钢板、蜡纸油印了90份,递交给母校教师、领导和地方教育管理干部。清灯一盏、半窗月色,映衬着改革开放新一代师陶学子的理想憧憬与承陶从教的坚毅目光。
正是带着渴望的目光,中师生杨瑞清竟然登堂江苏省人大会场,向前辈名师、省人大代表斯霞先生呈上“油印志愿书”。读后,斯霞先生感慨赠言:“年轻人就是要立大志、做大事。” 也正是带着恳切的目光,1980年冬,全国劳模李吉林先生到晓庄师范做学术报告,现场聆听李老师现身说法的杨瑞清写下纸条递上讲台:“李老师,和您一样,我出去工作时也是18岁,我要做一个像您这样的好老师。”课后,李吉林先生在纸条背面写下殷殷寄语:“杨瑞清同学:为了孩子的明天奋战一生。”杨瑞清将41年前“笔谈”的小纸条珍藏至今,更将一句嘱托,一诺千钧而身体力行至今。(参见《走在行知路上》第10-15页)
仍是带着期盼与兴奋的目光,杨瑞清第一次深入小学实习带班教学。《走在行知路上》书中呈现了他初为人师的黑白照片:面庞英俊、浓发浓眉、眼窝微微凹陷、目光炯炯有神。终于,在1981年新学期开学,杨瑞清正式成为江浦县五里小学的教师;继而11月14日“五里小学行知班”命名,陶行知先生的儿子陶城、陶行知教过的晓庄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王琳等前辈赶来祝贺,与行知实验班首任班主任杨瑞清留下了宝贵的纪念照。照片中立身乡教的青年才俊眼中饱含着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洋溢着阳光幸福与事业荣誉,定格的眼光至今未变,始终传承着、印证着陶行知先生的勉励:“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勉并勉同志》陶行知)
挚爱教育的眼睛充满仁慈大爱,又永葆童心稚气,晶莹澄澈而纯清见底。未泯的赤子之心,恰与童趣童乐浑然交融,而独具魅力。一旦走进教师行列,与儿童共感、共鸣、共忧乐,与学生同情、同理、同甘苦,惟有如此目光方能温暖小朋友的心田、祛除小孩子的胆怯、慰藉小学生的心灵、激励小主人的心志,正与当年陶行知先生对乡村师范生去做乡村小先生时的召唤灵犀相通: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变成一个小孩子。
你不能教导
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孩子。
(《教师之歌》之五 陶行知)
当然,童真的目光不是刻意表现,而是内心情愫的自然流露;也不是与儿童心理的简单同化,而是理性的超越与爱的升华。在“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更多的是行知教育集团师生们的展示,和行知教育哺育成长的历届毕业生代表的追忆,身为集团校长的杨瑞清唯一一次走上舞台、置身在校师生和毕业生之中,与大家一同唱起陶行知创建晓庄师范时编写的“晓庄新时调”——配上江南栽秧山歌曲调的《锄头舞歌》: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起了野草好长苗呀!
咿呀嗨,呀荷嗨,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么呀荷嗨,咿呀嗨。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咿呀嗨,呀荷嗨,锄头底下,有自由呀么呀荷嗨,咿呀嗨。
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咿呀嗨,呀荷嗨,联合机器,来革命呀么呀荷嗨,咿呀嗨。
杨瑞清的眼中流淌着陶子们的欢乐,挥舞双手与台下嘉宾们、线上同人们互动,俨然童心未泯的顽皮大陶娃。每每凝视杨瑞清的眼神、目光,总能体验到师心的砰然触动与师情的暖流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2014年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杨瑞清眼睛放射的光芒、传递的能量,饱含“真情、真心、真诚”,融铸“真心良师”的定力;恪守陶行知先生“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座右铭,无论成人与儿童都坦诚相知、真诚相待;体现出新时代“大情怀育人”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教师首先要永葆本真与挚真,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杨瑞清的目光,充满友善仁爱,令人联想到身体力行道德教育的朱小蔓先生那熠熠闪耀、烛照千秋的目光,从中也看到朱老师倡导情感教育与杨老师秉持“大情怀育人”的内在关联,以及二者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育人理念的一脉相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行知教育着力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关注儿童、关爱生命,唤醒心灵、激发生机,营造绿色校园,涵养可持续发展生态;40年来先后开展了20余项省部、市区级课题研究与校本实验项目,无一不是善待生命、静待绽放、期待“还能更精彩”;承上弘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首章)启下贯彻陶行知先生“奉劝办学同志的一句话:‘待学生如亲子弟。’”“大情怀育人”的扎实实践,生成了许多感人故事与鲜活经验,已成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案例。
杨瑞清的目光,既温文儒雅、睿智谦逊,又正气浩然、化育润心,独具人格魅力、彰显大家风范,可谓“天下有大美而无言”。大美,离不开“大情怀”;“当教师的,要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三十年,想国家民族三百年。”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的讲话)“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大美,离不开“大智慧”:聚焦乡村邻里的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研创“小先生制引领下的‘三小课堂’U型学习样态”,通过“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启迪心智、进阶赋能,无论“乐乐、淘淘”还是“淘气包”,人人学中做、做促学、学做真人,人人融入学研创“写着写着就笑起来了”的情境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集精微为大成。大美,需要有“大担当”:从五里小学到行知学校,再到行知教育集团;从“三小课堂”到“孔子课堂”,再到城乡教育实践基地、海内外研学游学基地,从“浸濡”传播中华文化到每年十余万海内外师生线上线下合作学习。大美,需要有“大使命”:杨瑞清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与世盛之治乱。”“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小学校便有如此气魄。”他那“爱满天下”的目光更加深邃、眼界更加浩远,“关注人类、关切未来”成为新时代赓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建构大情怀育人体系”的新格局、新征程。
在研讨会中,无论是做简要的主旨报告,还是静静聆听专家、学者、领导、同人的发言,杨瑞清的眼中常常闪烁着泪光。“心事浩茫连广宇”,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是毕生私淑而未能谒见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代又一代的陶子陶娃,一代又一代师陶承陶、为师执教的前辈同人与后继者,是两个百年交汇行知教育集团如何走向未来,是秉持行知教育的教师如何“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全集》第3卷384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