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5岁以上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

2021-03-11向军何玲李东林魏蜀亮彭泰峦彭慧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1年2期
关键词:B型主动脉A型

向军 何玲 李东林 魏蜀亮 彭泰峦 彭慧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南充 637000)

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aortic hematoma,IMH)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急性发病、进展迅速和潜在致死性等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主动脉壁间的滋养血管破裂或动脉粥样斑块移位所致[1-2]。其预后呈多样性,可自行吸收,进展成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动脉瘤,甚至发生主动脉破裂,死亡率高[3-4]。按照Stanford分型将IMH分为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目前主张Stanford A型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对于Stanford B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5-6]。但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因其合并症多、症状不典型,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围手术期管理及预后与年轻人有较大的差别。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从2011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63例65岁以上老年IMH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3例65岁以上老年IMH的临床资料,年龄65~86岁,平均(69.3±8.4)岁;男性44例(69.8%),女性19例(30.2%);所有患者均经胸腹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诊断。诊断标准[7]:IMH指在无假腔及内膜撕裂情况下,主动脉壁内的环形或新月形增厚≥5 mm;溃疡样突起(ulcer-like protrusions,ULP)指主动脉内膜上的局限性缺损(>3 mm),造影剂通过主动脉管腔的交通口渗出到血肿中,形成不规则的龛影,一般位于血肿的中、内侧区,且局部没有粥样硬化斑块;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指主动脉壁血肿内深大的龛影伴有广泛的粥样硬化斑块。纳入标准:(1)发病时间≤24 h;(2)CTA提示IMH;(3)年龄>65岁。排除标准:(1)有恶性肿瘤病史;(2)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3)急性心肌梗死者;(4)妊娠期妇女;(5)未完成检测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按照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情况和病变类型等特点,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是否手术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指征为:血压控制良好,胸痛缓解明显。复杂型IMH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包括(1条或以上)[8]:Stanford B型IMH经积极药物治疗仍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胸痛;难以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受累主动脉最大管径≥50 mm,IMH厚度≥11 mm;主动脉管径持续增大;合并ULP或PAU;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Stanford A型IMH升主动脉最大管径≥50 mm或IMH厚度≥11 mm伴心包积液;PAU基底宽度≥20 mm或深度≥10 mm;伴主动脉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

1.2.2 保守治疗组治疗流程

所有患者均入住本科重症监护室。入院后予以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止痛,积极控制血压及心率并对症处理。根据患者入院时血压通常选用乌拉地尔、硝普钠等降压,将血压控制在120/80 mm Hg(1 mm Hg=0.133 3 kPa)以内,以后再过度至口服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无禁忌证,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将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内。在保守治疗2周后复查胸腹部CTA,如果无血肿进展,无胸痛、腹痛等症状,血压、心率控制稳定,则办理出院,院外继续口服药物治疗,按上述标准严格控制血压、心率,定期复查胸腹部CTA。

1.2.3 手术治疗组治疗流程

围手术期处理与保守治疗组一致。手术分为介入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杂交手术和开放手术。TEVAR均在介入下经腹股沟切口进行。患者取仰卧位,两侧腹股沟区充分消毒,铺无菌巾,经腹股沟切口暴露股动脉,Seldinger方法穿刺股动脉,置入5F导管鞘,插入标记导管,注入造影剂,造影明确血肿和溃疡的位置、范围、与左锁骨下动脉关系,明确腹腔脏器灌注等情况,再建立输送管道置入覆膜支架,测量锚定区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大小的覆膜支架,将支架系统输送至锚定区,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杂交手术患者正中开胸行去分支后再在介入室行TEVAR。开放手术均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进行。术后仍严格控制血压、心率及镇静、镇痛治疗。

1.2.4 随访

对于出院患者,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密切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复查1次CTA,记录患者院外CTA结果及生活质量等。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保守治疗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74.14±6.55)岁vs(68.28±8.6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治疗组比较,手术治疗组患者3级高血压比例、合并ULP或PAU比例及合并心包或胸腔积液比例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47.6% vs 12.7%,52.4% vs 19.5%,39.7% vs 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发病季节、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夹层分型及血肿范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n=63)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比较

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5.2%,失访3例均为保守治疗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率及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97.4% vs 70.8%,92.3% vs 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AD发生率高于手术治疗组(16.7% vs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心功能不全、院内死亡率及半年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再次手术干预率高于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IMH是指主动脉中层发生的血肿,其特征是缺乏可发现的内膜撕裂(但可能存在微小撕裂),无真、假腔,血肿不与主动脉腔相连通[10]。老年IMH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加之血肿累及分支血管范围不同而出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11]。疼痛是IMH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占95%,包括胸背部疼痛、腹痛等,但本组患者中疼痛比例79.4%,低于文献报道[12],这可能与老年人疼痛阈值增加有关。老年IMH患者中以Stanford B型多见,本组病例中Stanford A型7例(11.1%),Stanford B型56例(88.9%)。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老年IMH的高危因素[13],本组患者中高血压57例(90.5%),其中3级高血压38例(66.7%)。因此,老年人更应注意自身高血压的变化情况。老年IMH的发病率与季节有一定关联,寒冷气温可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14]。因此在寒冷季节,老年IMH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63例IMH患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的患者共46例(73%),春季病例较多,可能由于春季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较低气温有关。

老年IMH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指南推荐单纯的IMH选择药物保守治疗[15]。保守治疗的原则是镇痛,控制血压心率,减轻主动脉剪应力和降低主动脉破裂风险。高龄是IMH发生远期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主动脉内膜逐渐增厚,回缩力变差,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IMH。本组病例中单纯保守治疗组患者年龄[(74.14±6.55)岁]明显大于手术治疗组[(68.28±8.62)岁],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及家属对预期寿命及治疗意愿有关。

对于复杂型IMH,推荐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分型、合并症等综合决定。对于Stanford A型IMH,多数学者[16]认为其易进展为AD或发生主动脉破裂,因此主张尽早外科治疗。但有学者[17]认为,Stanford A型IMH内科保守治疗易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本研究发现,对于老年患者,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本组病例中Stanford A型IMH 7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4例,其中保守治疗3例中2例进展为AD,均死亡;外科手术包括Bentall+孙氏手术1例,升主动脉+孙氏手术1例,去分支后支架植入2例,其中Bentall+孙氏手术患者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因此,老年Stanford A型IMH与年轻患者特点不同,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应有更具体、准确的外科治疗标准;对于伴有心脏压塞、主动脉瓣严重反流等并发症及升主动脉内径≥5 cm的Stanford A型IMH,应紧急手术;对于无上述情况的Stanford A型IMH,应先采取保守治疗,同时密切随访影像学资料,病情一旦进展,立即手术治疗。深低温停循环对于老年患者创伤打击极大,应尽量避免,去分支杂交技术相对风险较小,亦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组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的Stanford A型IMH患者均为早期病例,后期老年Stanford A型IMH患者均选用去分支杂交技术,效果较好。随着医学的进展,TEVAR逐渐开始应用于Stanford A型IMH[18]。

相比较于Stanford A型IMH,Stanford B型IMH更常见,但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研究[19]表明多数患者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达到治愈,应密切随访影像情况,若病情进一步进展,再进行外科干预。近年来,随着TEVAR的提高,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广泛被认可[20],为IMH患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对于高龄患者更加适用。本组56例Stanford B型IMH患者中35例行TEVAR,效果良好,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合并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行TEVAR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TEVAR近期主要并发症为内漏、截瘫和缺血性脑卒中等[21]。对于内漏的处理,有的学者认为需同期处理,有的认为经过严格控制血压,大多数可自行闭合,本组研究中TEVAR发生内漏2例,发生率为5.7%,1例随访过程中内漏消失,1例患者随访期间血肿逐渐增大再次行腔内修复成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主要与颈动脉斑块脱落、主动脉重要分支覆盖、低血压等有关。对于老年患者,行腔内修复时,应注意维持血压稳定在100~120 mm Hg,并避免血压波动,防止颈动脉斑块脱落,同时术前严密测量椎动脉及颈动脉直径,对于左椎优势型及右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尽量避免完全覆盖左侧锁骨下动脉。本组中1例患者因TEVAR时封闭左侧锁骨下动脉,术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经治疗后好转。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手术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率、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97.4% vs 70.8%,92.3% vs 66.7%),但两者随访期间死亡率无差别,因此对于合适的病例,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本研究虽然显示保守治疗组再次手术干预率高于手术治疗组(12.5% vs 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少,产生偏倚所致,需更大的样本来证实。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IMH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老年IMH病情复杂多样,诊断困难,若不引起重视,容易漏诊,需提高警惕。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心肺功能相对较差,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案。对于单纯老年IMH,可选择保守治疗;对于合并ULP或PAU及心包或胸腔积液的复杂型老年IMH,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但应尽量避免创伤较大的手术,杂交技术及TEVAR是目前治疗老年IMH的主要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B型主动脉A型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验 血
不得不防的“健康杀手” ——主动脉夹层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那些事
A型血的人应选择什么样的食物
《潜伏》等48则
如何辨别国外服装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