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恩施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分析
2021-03-11张乔会陈火云王鸿彪
张乔会,周 兴*,陈火云,王鸿彪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苗仙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振兴为首的生态、人才、文化以及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是振兴的战略关键和内生性动力[1]。在全国实施脱贫攻坚战之际,为全面实现脱贫、防止返贫等情况出现,各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在贫困村发展各类产业。产业的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乡村其他问题的基础。恩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如茶叶、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中药材等农业产业。扶贫产业的推进落实,有力推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对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助推了恩施地区乡村的振兴发展。但目前恩施地区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振兴还处于准备阶段,乡村发展不平衡、乡村空心化严重、乡村产业脆弱、乡村文化堕距大等问题。
1 乡村发展势头不均衡,发展层次不能一概而论
一是乡村经济效益不均等,大多数乡村都有集体经营企业,但企业的发展情况不一,部分发展很好,收益可观,部分发展较差,处于亏损状态,造成不同乡村经济收益差距较大。
二是当前乡村产业主要是以产出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层次及质量不一,存在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认证产品及无认证产品,各层次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未能形成优质优价格局,绿色、有机等较大投入的优质产品及普通产品市价相差不大,高附加值未得以体现,影响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另外,由于乡村销售体系、平台不健全、运输难度大、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乡村产品的销售多由中间商来组织,进而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利润。
三是乡村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发达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历史、交通、资源及区位等各方面的差异,乡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及现状差异较大。靠近城区、经济开发区、风景区、主要道路沿线的乡村在城市、道路等带动下发展迅速,发展质量高,如恩施城郊的五峰山村、318国道沿线的庙坪村等。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乡村,长期以来缺乏发展契机及动力,道路交通不便利,造成经济及思想上的深度贫困,发展速度缓慢,如利川谋道镇四合村,相对离谋道镇较近的长坪村等,发展的质量及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2 乡村产业韧性和持续性不强,内生动力缺乏
乡村内生动力是乡村依靠自身发展,即乡村作为独立个体依靠乡村自身要素在市场中获取收益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前提是不依靠政府的支持,包括项目支持及财政支持等[2]。
当前,各村产业逐渐形成雏形,规模化、集约化的农村产业格局开始起步,但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产品交换的弱质性、农业终端产品消费的弱质性、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乡村农业产业韧性及持续性差,不能及时有效抵抗市场、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难以在经济利益不明显时坚持产业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影响内生动力形成及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发展缺乏保障。乡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科学技术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对提升农产品种植质量,提高农业产业抵抗灾害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乡村农业科技人才、科技指导严重缺乏,导致乡村农业产业粗放,缺乏科学保障。
二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市场规律及信息把握不准,降低动力供给程度。乡村产业的动态预警机制未能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产品品种、数量规模、时间等难以准确地与市场消费需求准确对接,生产产出与消费需求不能匹配,极容易导致产业产品销售困难或者附加值降低、产品滞销或利润空间大幅下降等等问题。经济利益的损失就难以体现乡村产业的优势,影响产业发展的势头及村民参与乡村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乡村产业的良性发展,并最终导致乡村农业产业趋于分散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老路。难以创造经济价值用以支持乡村的振兴发展,大幅降低乡村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动力供给。
三是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资本积累周期长、速度慢。恩施地区多为多山地区,州内乡村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产业的周期相对较长,单位时间内单位产品获利相对较少,农业产业资本积累的速度缓慢,资本积累量少。
四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流于形式,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当前,较多村落还没有经营主体来运作管理乡村产业,或者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个体运营或者村外主体承包运营情况良于村集体,大量的个体及村外主体承包导致产业的价值降低,产业的附加值外流严重。大量产业的附加值外流,导致产业对村集体的贡献率下降。
3 农村空心化,人才流失严重,内生动力不足
人是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载体,也是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乡村的发展最终离不开人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壮大,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3]。农村的空心化加剧,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活跃度明显降低。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龄化、低龄化等极化人口,以往常留守的妇女劳动力也几乎全部外出。以恩施某村为例,该村共计1038人,其中20~60岁618人,20岁以下234人,60岁以上186人,详见图1。20~60岁劳动力现在村内83人,村外县域内165人,县外370人,劳动力流失率达86.57%,详见图2。从整个恩施州的角度看,自2005年以来全州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口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详见图3。老幼极化人口的留守,使乡村人口参与物资生产、供应的范围变窄、频率变低,与外界接触不足,信息获取量不足且时效性差,思想和思维局限在乡村范围内而不能有效学习先进的典型、模式、方法等[4]。
图1 恩施某村同年龄段人口数量分布图
图2 恩施某村20-60岁年龄段人口就业分布
图3 2005-2018年恩施州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数量图
农村空心化加剧的背景是大量的青壮年外出,这部分人员是区域内思想成熟且最为开放的一批人,他们文化程度相对留守老人更高,更能接受新的思想、模式并能进行有效实践。这部分人的流失,使得村内产业发展的主体、农业生产的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新技术新模式的学习及推广主体自然转移给留守老年人。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且思路不清晰,精神文化活动数量少且质量变差,农村先进技术引进难度加大,科学模式推广成效不显著。
4 乡村文化堕距大,精神文明现状与乡村发展不匹配
所谓文化堕距,是指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不相匹配,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存在一定差距。申恒胜等在其论文中描述,文化堕距一词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发展的速度差异[5]。
乡村文化堕距是指近年来乡村基础设施、产业技术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大幅提升,而乡村非物质文化、乡村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思想素质、心态、乡约民俗等未能快速发展,达不到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两相匹配适应。乡村精神文化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短期内物质世界改变越大,两者差距就越大,即乡村文化堕距越大,恩施地区乡村文化堕距越明显。
一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作、生活及定居,农村留守人口两极化,导致农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缺失、农村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不足等[6]。而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快速完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两者差距明显。
二是恩施地区原多是贫困及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基层组织不健全。脱贫攻坚战实施后,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基层组织依然配备不健全,尤其是文化建设队伍缺失严重。乡村工作重建设轻管理[7],乡村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障百姓脱贫的硬件建设上,乡风文明等乡村文化建设力度不及设施建设,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文化堕距增大。而精神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精神之源[8],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振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9]。乡村文化因其强烈的凝聚功能,可作为纽带有效地驱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保障社会的运行[10]。
故而在较大的乡村文化堕距下,乡村的振兴发展将受到较大影响,需要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力度,提升文化振兴速度,把乡村文化的振兴作为当前“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来抓[11],缩小乡村文化堕距。
5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振兴发展路径、目标不明确
乡村规划也是大势所趋,全国乡村规划呈快速增长趋势,据魏广君等调研,截至2016年全国村庄中规划编制323373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颁布后,15个省提出乡村规划编制全覆盖,10个省在乡村规划编制方面要求应编尽编,6个省提出在一定条件下编制乡村规划[12]。近年来,政府强调“无规划、不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没有规划各方面建设将无章可循[13]。乡村规划也是一种手段,作为路径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的全面健康发展[14]。
恩施地区由于地理、交通、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到2020年才实现全面脱贫,乡村振兴虽融合在脱贫攻坚战中,但还处于衔接阶段,没有形成合力。存在乡村发展规划没能实现全覆盖,已经形成的规划缺乏科学性或者没能坚持实施等问题。
一是乡村规划编制率不高,由于人员、经费、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恩施地区目前乡村规划的编制滞后,较多行政村没有编制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二是部分乡村编制了规划,但却是为了编制规划而编制,将规划由原来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手段属性转化成了目的属性,规划文本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完全丧失。三是已经形成的部分规划文本缺乏持之以恒的实践坚持,部分规划在充分的调研后出台,符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也有利于乡村的振兴发展,但由于领导的更替、相关部门的干预等各方面因素,导致规划不能像全国绿化典型县——山西右玉县一样,对绿化造林持之以恒,换人不换思路,最终形成一片青山绿水。
总之,当前恩施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乡村振兴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乡村规划缺失,村集体经济不健全,乡村产业薄弱且未形成产业链,乡村文化堕距大不能有效激发乡村合力及活力,人才及劳动力外流严重且内引及培养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导致恩施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和方法不明,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发展缺乏人气等。需要加强并完善基层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基层治理保障;政府及村民合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确定目标、明确方法路径;加强乡村产业的发展、完善乡村产业链条,保障村民收入,吸引人才及村民回归乡村参与乡村建设;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及引进,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乡村,参与乡村建设或增加乡村人气,增加乡村活力;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精神文化水平,缩小乡村文化堕距,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构建乡村命运共同体[15],全民参与乡村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