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在《病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2021-03-11和静
和 静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为贯彻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各大高校纷纷依据本校办学特点,启动了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201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计划经过约三年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强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五类一流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用户体验相关领域的课程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2.0 背景下,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高校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的重要议题。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机理的医学基础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 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医学家William Osler 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病理学课程服务,如何结合信息化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本校的授课情况将对此内容进行探讨。
1 目前病理学教学现状
病理学侧重于通过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观察疾病的形态学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临床病理联系。 学科内容包含总论和各论。 总论是各系统可能都会出现的表现,各论是各系统各疾病特征性表现。内容涉及广,同时与基础医学联系紧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目前,病理学教学主要以问题或者临床病例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同样摆脱不了90 分钟“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讲完,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内化吸收,对问题及临床病例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在走,完全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发展。 因此,保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教学改革要迫切处理的问题。
2 信息化手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进入2.0 时代,在教育教学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加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2.1 视频、动画等资源应用于课程中
病理学侧重于形态教学,枯燥的讲解势必引起学生的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效率不高等问题。将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引入课堂,如讲到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处易形成涡流时,可加入动画,切实感受涡流;栓塞的过程,通过视频方式演示,更具有吸引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用一系列图片, 演示其变化过程,使知识更具有连贯性,让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更加透彻。
2.2 “颗粒化”教学资源的建立
优化教学内容,凝练短小精悍“颗粒化”知识点,使复杂的内容清晰明了,学习更有针对性。 “短视频”越来越受青年人的喜爱,学生是年轻的一代,跟随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将课程内容凝练、颗粒化、碎片化,会更受学生的喜爱。“颗粒化”教学资源如微课,大约在5~15 分钟,一般不超过20 分钟,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 而不会因产生疲劳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将短小精悍的短视频推送至信息化教学平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可实现随时随地的交互式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颗粒化”教学资源往往是针对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使学生能快速地抓住问题,理解问题,更充分地利用时间,符合快经济的现代生活。
2.3 “超星学习通”在教学中的应用
“超星学习通”是近两年流行的移动教学平台。教师可建立虚拟班级,实现签到、提问、讨论、做任务等教学手段,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旷课、迟到早退、瞌睡、玩手机等现象。
同时,教师将课程相关的课件、图片、微课、习题等相关内容,传至“超星学习通”。 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可发送“督学”提醒,实现过程性成绩管理。 杜绝了平时不学,考试临时抱佛脚取得好成绩的考核制度,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可进行线上发布习题、考试试卷,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可及时追踪学生的薄弱点,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教师与学生可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讨论互动。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使课堂的时间有效节省,给予学生、教师充分的讨论时间,促进学生自我分析能力的提高。
2.4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引入
学校引进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 平台中含有按章节归类的病理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标本, 标本数量足够大,并定期更新。
只要在校园网下,学生与教师都能随时随地地通过手机、电脑进行登录查看。 平台中的标本都能进行三维动画展示,实现360 度的旋/翻转、放大、缩小,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图片上做标注。 此平台的引入,将复杂的难以描述的变化轻松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平台中还含有练习系统、评论系统等,丰富了教学资源,可全方面加强学生对疾病形态学改变的认知,提高学习效率。
2.5 显微数码互动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我校病理学实验课程,以国家级医护实验中心为依托,已建有多媒体形态学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病理大体标本陈列实验室,并购入大量的病理学教学切片,有力促进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病理学课程的建设。 随着一流课程的建立,优化配套“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软硬件设备,建设集颗粒化教学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基本技能培训和综合实训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数码显微镜无线互动教室广泛应用于病理学教学。学生配有电脑显微镜一体机,电脑可鼠标、触屏两操作。 同时显微镜下看到图片会显示在电脑上,学生可保存、标注图片,有利于再回看。教师端电脑能监控所有学生端电脑,同时能“屏幕广播”共享教师端屏幕,轻松准确地示范。 也可指定学生演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其他学生教师共享,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除了共享功能,学生与教师可在线交流。教师也可实现分组讨论、发放调查问卷、练习题、考试题、图片发放与收集等功能,使枯燥无趣的形态学教学,生动活泼,更具内涵。
2.6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1]。 精品在线课程视频制作精良, 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使高校间互通无误,促进学校与企业、医疗组织等单位的合作与共赢。推动病理学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将病理学知识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衔接。
充分吸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病理医师和技师参与建设,将学校的经验和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融入课程内容,坚持向学校教学、青年教师培训、实习/见习生培训、 进修学习等各类人群和机构免费开放,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形成学分互认机制,便于在不同院校之间共享,提升课程受益面。
2.7 其他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的发展,也涌现出大量的病理学相关网站,如国家精品课资源网、 爱课程、 中国大学MOOC (慕课)、华夏病理学网等,通过这些网站学生能获更多的病理学相关知识及前沿知识,扩宽视野、增加见识。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微信等社交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号也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有许多病理学相关公众号如病理学切片库、 北京大学的北大病理教学、病理学学习助手等,内容丰富,资料众多,可以取长补短,得到自己想了解的内容。
3 教师队伍建设跟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双一流”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融入,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共享课、精品资源开放课程、“颗粒化”资源建设等要求教师学会凝练教学内容,重构与整合教学内容,并具有一定的视频制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参加各种培训、会议,了解最新政策,学习更好的优秀案例,为病理一流课程的建立做好充分准备。
一流课程的建设任务量大,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做好的,要把基于信息化的病理学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合理的应用和充分的发挥就要建设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病理学教学队伍[2]。
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增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病理学的发展、前沿研究,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有发散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教师单纯以讲授的方式上课,势必被时代所淘汰。 教师要探求如何从课堂的领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课堂,实现师生交互式学习。
4 结语
双一流背景下,医学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中指出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病理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 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改善现有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病理学教师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跟进最新教学理念,探讨自身发生路径,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