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动起来
2021-03-11何志松
何志松
摘要:对于记忆力较差,思维缓慢的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经历
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的、沉默寡言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老师们都无从入手,成绩越学越跟不上。他们看起来记忆力较差,思维缓慢,即使对他们讲了一遍又一遍,一些基本的数理关系,他们思考的时间要比别人多得多。有些家长埋怨孩子不够努力,要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但效果很不好。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动起来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把数学教学动起来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
一、圆柱的认识
在数学《圆柱的认识》一課时,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慢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好。我改变一下设计思路:“做数学”,通过“直观认识、做圆柱、认识特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圆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自主发现、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活起来,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1、 利用动画,快速复习旧知
课堂开始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动活泼的课件和实物,从生活中呈现圆柱物体,透过数学的视觉,先感知圆形,复习“圆是点到定长的点的轨迹”,利用几何画板,将各种圆形围绕中心点滚动的轨迹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2、 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教学时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中,最好就是通过动手摸一摸圆柱形和其他形状的积木玩具,在此基础上组织观察、思考、归纳,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面。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这样直观有效的显示,从生活取材,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距离,发展了空间思维,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应该来自生活,总结观察结果。
3、 动手制作,深化认识
3.1 开展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更深刻地理解圆柱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的空间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既使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功与喜悦,又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2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制作时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形
3.2.1 利用参照物做:围一围或者滚一滚。
3.2.2 不用参照物做,先做底面,在做侧面,或者先做侧面,再做底面。
3.3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与合作。把学生分成7小组,课前准备所需工具,如:卡纸、圆规、剪刀等,先讨论制作方法、步骤、运算过程,然后分工合作。
3.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分组回报成果和收获,如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4、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采用说一说;连一连,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说说你的收获,让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课后活动是“做数学”,在生活中寻找近似圆柱的实物,猜一猜、切一切。
二、三年级除法
教学三年级除法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商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基础上进行学习,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继续建立动手操作与符号记录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竖式每步的意义以及除法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的算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打下基础。
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现在花果山的桃子熟了,孙悟空要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天猴子多多少个?我利用故事原文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既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探索交流,建构模型
2.1实践操作,感知算理
操作前,我向学生提出要求:孩子们,请拿出48根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注意速度,看谁分的又快又好!并把分的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
2.2 小组交流,资源共享
在学生独立操作、充分思考后,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算法,修正写法。再组织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清算理,尤其要让学生把分桃子的过程和竖式的书写顺序对照、联系起来。
2.3 对比优化,规范竖式
在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还要教孩子们研究学问的方法。对学生以上的竖式记录方法,我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记录方法进行对比优化,规范竖式写法。设计分一分,写一写,议一议等数学活动,然后在自主探索,交流中发现了“竖式中哪些0是多余的”,从而找到了规范的竖式是怎样表示的,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孩子们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优化意识。
2.4 尝试练习,形成技能
完成了“48除以2”的教学后,我安排了一组形成性练习,给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也就是课本中的试一试,已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技能。
2.5 挖掘内涵,突破难点
接下来我变化问题,深入探究第二个素材——看,聽说有桃子分,又跑来了一只猴子,它也想一起来分桃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这里我把“2”改为“3”,并不是玩简单的数学游戏,而是挖掘内涵,突破数学难点——也就是从探索“除法为什么一般从高位算起?”学生虽然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是,为了进一步体会操作与竖式记录的联系,我还是先让学生分一分,在用竖式记录分的过程。通过动手分,学生会发现,这时先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得2个剩2个,在分4篮,每只猴子得1篮剩1篮,在吧剩下的1篮和2个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4个,总共每只猴子得16个,这种分法用竖式记录就不好办了。但是先分篮后分个就不一样——先各拿一篮{10个},余下一篮{10个}与8个合起来共18个,每只猴子得6个,这种分法用竖式记录就方便多了。
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分给2只猴子与分给3只猴子的情况进行对比,学生发现:“48”每位上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从低位算起就不方便了,所以最好从高位算起。学生会真切体会到:计算除法如果从低位算起,有些题目合适,有些题目不合适;而从高位算起,对所有除法计算都合适,所以,除法计算一般从高位算起。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位置与方向
让数学教学动起来,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的学生尤其重要。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对抽象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图,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1、 设情境,融入生活
课前我让孩子们通过“读儿歌,做动作”这样的游戏,复习了四个方位,初步感受到方位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明确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开展“我是小导游”的数学活动,课件出示:学校平面图,同学们挑战的第一项任务是:运用东、西、南、北4个方向,向大伙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介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当学生知道挑战的任务是介绍自己熟悉的校园,此时心里会萌发出:我是小主人的自豪感,兴奋与激动的心情让孩子们踊跃地发言。
2、 探索新知,整合框架
我们灵山小学周围衣食住行都十分方便。同学们挑战的第二项任务是:带大伙到学校周边走走看看。
2.1观察地图,介绍地点
仔细观察地图,向大伙介绍:我们学校周边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地方?
2.2从学校的西门出发,该怎么走?怎么说能让你的游客一听就明白?你能用学过的4个方向来描述路线吗?
2.3发现比较,深化理解:你想带大家到那儿吃午餐呢?从灵山小学的西门出发可以怎么走?
2.4.合实际,启发创新:你想不想邀请你的伙伴或老师去你家做客呢?每天你从家到学校,又是怎么走?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我设计的数学课堂都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陌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经历、合作交流、活跃思维,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是我们教学目标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2] 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53850033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