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式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
2021-03-11王嘉
王嘉
摘 要: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最基础课程,除了教科书所含的知识价值以外,它还承载着许多育人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价值,同时在数学上有个性化的发展。本文以“认识两位数”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为例,探析如何“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育人
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将原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不仅是对单一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对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
基于单元的视角,把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课时整合,适度改变教材小步渐进的编排逻辑,腾出课时,为拓展提供可能。基于学生视角,只是想更精准地把握起点,让数学与经验对接,让学习更有趣、更有挑战性,让学习真正发生。因此在不改变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适当调节教学顺序、合并相关内容已是时代所趋。通过适当地单元整合,也为拓展课程提供了时间与可能性。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为例,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11-20”各数,而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在原有认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再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基于学生的视角,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接触知识的途径已是多种多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已经在幼儿园时期得到了丰富的感知,他们缺乏的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例如一年级两位数的认识,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对两位数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上的学生能够准确、快速的进行百以内的顺序数数、认数、写数,甚至有不少学生对两位数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两位数的组成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源于学生还未真正认识计数单位“十”,还没有体验到“满十进一”这一基本计数法则。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将一年级上、下两册中关于数的认识进行结构化整合,将2课时的内容合并成1课时,即“两位数的认识”。以下我将从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谋划教学评价这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从单元整体布局着手,明确本单元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哪些知识,也就是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哪些手段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所有的教学活动就像一盘散沙,毫无意义。因此,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是整个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作为教师尤其是刚站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此时我们可借助合理的前测,根据分析便可以清楚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怎样的基础,获得了哪些经验,而不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甚至是师生明知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情况下,学生还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装作一副毫不知情的模样,津津有味的听着教师的机械填鸭式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依据《中小学生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再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制定。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尝试着构建出以下“认识两位数”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
①能准确且快速地认、读两位数,并按照数的大小给这些数排序。
②通过直观操作,充分认识计数单位“十”,并能表征两位数的意义,明确数的组成。
③引导学生经历两位数的抽象过程,掌握“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我们能又该如何明确和分解重点与难点呢?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教学点是指文本关键点和学生疑难点的重合,而知识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问题或困难的知识”。判断学生的疑难点教师可通过教学前测、课前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解。由此可见,“认识两位数”这一课时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数位,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从直观形象出发逐渐抽象出两位数。
二、确定教学内容
数学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之效。教学内容来源于现行教材,但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适度改变教材小步渐进的编排逻辑,最终整合成符合学情教学内容。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教材但不固守于教材,打破原有教材的板块和内容,依据学情不断整合或重构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单元内容,从而编排出新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出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着重分析相关内容突出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忽略了哪些问题,强化了哪些内容,缺失了哪些内容。
在“认识两位数”这一课时中教师从学情出发,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明确两位数是用两个数字符号表征一个数量,需要对符号所在的数位“赋值”,进而体验“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
三、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充满着未知性,随时可能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这是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来及时化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不仅要兼顾结构化整合的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渗透学科育人的思想,让学生在自我经历与探索中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之育人目标。
以“认识两位数”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复习引入,初步感知
通过比较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不同,初步感知两位数的特征。
活动二:举例探究,发现规律
(1)师:你还知道哪些两位数?能把它们写出来吗?试一试。
预设:10、11、12、13、14、15、16、17、18、19......(一个一個写,没写完)
(2)师:你为什么没写完?
(3)师:你能有什么好办法来写呢?
预设:10、11、12......19,20、21......29,......91、92......99(省略号表示)
(4)师: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预设:中间是一样的,都是1~9,就是前面的数字变一下。
(5)小组活动,让学生来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快速的书写两位数。
(6)师小结:由此可见两位数的书写是有规律的。从10、11、12......数到19变成20、21、22......数到29就变成30,接下去的数均是后面的数写到9,前面的数就加1。
活动三: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小棒图直观表征两位数
师:请你从11~20中选一个数,用小棒摆一摆这个数表示多少?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摆小棒才能让同学一下子看明白你选的数呢?
反馈一:比较“15”的各种表征方式。
师:这样,图4左边有1个“十”,右边有5个“一”,合起来是15。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表示哪个数呢?再试一试吧。
反馈二:其他各数的表征方法,重点反馈20。
(2)计数器抽象出表征两位数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表示数。怎么表示呢?我们选个“13”,请你想一想。
师:你还会用计数器表示11~20中的哪些数?
环节四:逐步类化,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37继续往上拨,个位1颗1颗拨,拨到39。
师:再拨1颗,现在是多少?为什么?
预设:现在是40,个位再拨1颗,满10颗了,只要在十位上拨1颗就可以代表十,现在有4个十,就是40。
师小结:当个位满10颗就可以向十位进1颗,这叫“满十进一”。
(2)教师演示:十位1颗1颗拨,拨到80;个位继续1颗1颗拨,拨到89;拨到90,再继续1颗1颗拨,拨到99。
(3)小组讨论:为什么0~9这十个数字可以表示这么多数?
(4)师小结:0~9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本节课,我的设计中并没有带领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是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图和计数器,用“圈一圈”和“拨一拨”的方式表示两位数,经历计数单位“十”的抽象和形成过程。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身处其中所经历的困惑、领悟,这便是数学学科育人的关键。
多次的小组合作,让不同的学生满怀信心的来汇报小组的成果,学会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油然而生。如果我们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勇于挑战数学题、对数学充满兴趣、在生活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那么数学的学科育人已在其中。
四、谋划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判定学生在本课中的学习水平,还应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也可以根据学生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达到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改进学习、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评价主体方面,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整合课堂中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均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近几年来,“整合”“拓展”“衔接”等词语已成为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关键词,那小学数学课程中该如何体现这些关键词呢?在我看来,就是“立足学情,合理整合,适度拓展”。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在学科内部,基于知识进行整合,腾出适当的时间进行拓展。传统课时设计一节一节的断裂内容,不仅造成知识层面的断层,更不能很好地融合核心素养。而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结构化整合设计将内容相近的知识跨单元进行整合、细化,从而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整体化和系统化,这就是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教材中从未让育人的材料缺席,不仅在“你知道吗?”环节中拓展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还在整个教材编排过程中处处渗透着育人的素材。
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而现行教材的编排,起点过低及碎片化倾向严重,同时教师有过于尊重教材,所以给整合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构化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育能力提升永远走在这条路上。
参考文献:
[1]黄根初. 挖掘集合单元育人价值 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数学教学, 2019(6).
[2]徐保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探析: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 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4):49.
[3]黄根初. "等式与不等式"单元育人价值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 上海中学数学, 2020(4).
[4]李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学科育人目标[J]. 教育科研论坛, 2013(7):10-11.
[5]吴志坚.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突出數学学科核心素养[J]. 福建中学数学, 2019(12).
[6]贺镇坤. 整体思维视角下单元化教学设计的模式探究[J]. 数码设计.CG WORLD, 2019, 008(008):P.45-47.
[7]陈真真. 深入挖掘数学文本 提升数学育人价值——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 2017, 000(045):P.51-52.
[8]王爱丽, 吴勤文. 小学数学落实"四基"教学目标策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单元为例[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34-38.
[9]陆世奇, 彭亮. 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数学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8, 000(003):20-25.
[10]朱友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6(9):14-15.
245850051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