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03-10费葳葳王子安杨晟颢周学智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爱国主义教育

费葳葳 王子安 杨晟颢 周学智

摘 要: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从学科文化发展的历史维度和学科文化弘扬的现实维度看,学科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必要。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充分挖掘学科文化育人资源,与课堂相结合,以青年为主体,以榜样为激励,以实践为拓展,大力开展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文化育人;学科文化;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118名即将奔赴新疆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期望广大毕业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留在新疆,选择基层,这与学校始终坚持的精神铸魂、文化育人密不可分。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更容易为学生所认知认同。将学科发展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行业特色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学科文化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之托

学科文化是在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时代发展的普遍性也有学科自身的独特性[1],是学科的精神灵魂和生命力源泉[2],对于学科人才的价值取向引导、理想人格塑造、行为方式导向与思维方式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3]。中国的石油地质学科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厚重的爱国主义教材。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百废待兴,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西北大学急国家之所急,开始筹办石油地质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原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激励着老一辈石油地质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将“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石油率先“走出去”进行海外合作,新一辈的石油地质人“舍小家为大家”,成为了海外找油的生力军。可以说,石油地质学科的发展与祖国同频共振,其学科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是石油地质人的精神血脉,将学科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的选择。

2.学科文化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之需

高校的文化育人必须考虑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与人才培养环节紧密结合。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下跌及工作条件艰苦等多重因素影响,石油地质相关专业报考人数不断下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不断下降,学生在石油、地质行业就业比例不断下降,对石油地质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带来新的挑战。从客观上讲,行业形势的变化动摇了学生“为国找油”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国际油价发生断崖式下跌,并保持长期低位运行状态,石油行业进入了“寒冬期”。石油勘探上游领域对石油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骤减,学生的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学生的专业信心不足,几十年积淀形成的“为国找油”决心不断动摇。从主观上讲,受多元文化影响,“90后”青年对“个人价值实现”还缺乏正确的认知。虽然现在信息化进程加速,解决了石油行业过去“人拉肩扛、跋山涉水”的难题,但开展石油勘探,少不了野外考察和现场探测。与大城市相比,石油生产一线没有五彩斑斓;与其他行业相比,勘探工作也没有光鲜亮丽。因此,一些学生选择了“钱多活少离家近”的所谓舒适生活,而放弃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价值追求。

学科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1.坚定青年学生强国报国的信念

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李四光曾三易其志,因为国家需要最终选择地质,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发现大庆油田,带领中国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4]。新中国石油工业短短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和世界石油工业史相差近百年,却创造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这其中有一批又一批胸怀强国、报国信念的青年学子投身奉献。当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油气增储上产难度不断加大。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科文化中积淀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将强国报国作为坚定信念,将“矢志找油”作为价值追求,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争做新時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2.锤炼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

1961年,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的王启民来到大庆参加会战,住地窨子、吃窝窝头,风吹日晒、爬冰卧雪,会战条件十分艰苦,但秉持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党和人民多找油、多拿油”的信念,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决心践行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石油产业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历史如何演进、形势如何变化,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始终需要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去传承。学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是要让广大学子在抚今追昔中继承传统,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力量,在艰苦奋斗中成就事业。

3.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的精神

中国的石油工业是在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中国贫油论”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的。科技创新和挑战,在石油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当前,油气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技术创新活跃,对创新型、高端型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要发挥优良学科文化的育人合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在立足专业的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力争走在油气勘探的最前沿,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砥砺青年学生扎根奉献的情怀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石油人扎根奉献的真实写照。学校校友秦文贵,1982年从学校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在那片戈壁荒漠里一干就是二十年。1992年,他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进修,完成学业后,他谢绝了国外石油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青海油田。他以对祖国石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扎根基层,在苦干、实干中锻炼成长之路。培养青年学子的奉献情怀,要深入挖掘内化于学科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引导广大青年把个人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帮助他们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学科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

1.与课堂相结合,在知识传授中滋养爱国主义情怀

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學科文化的重要输出端。结合地质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连通室内和野外两个课堂教学环节,在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中滋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论学习层面,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国情、社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能源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特色和国际比较;实习实践层面,学院依托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精品课程示范基地等优势平台,使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通过成立野外和现场临时党支部,将主题教育搬出校园,走到广阔的天地间,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力求脚踏实地,使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2.以青年为主体,在特色活动中浸润爱国主义情怀

考虑青年思想特点和兴趣需求,学院以地学精神和专业内涵为切入点,通过特色符号和人文情怀增强认同感,形成了一套讲原创(Genesis)、谈传承(Generation)、重引领(Guidance)、有情怀(Glory)、固堡垒(Garrison)的地学“5G文化”育人体系。以“地学蓝”为色彩基调、以地质学英文字母“GEOSCI”和地球形象为核心图形,原创了院服、明信片、文化衫、钥匙扣、雨伞等一系列地学文化周边产品。创新青年思想引领方法,将专业特色融入主题教育,通过组织“把地学人的青春唱给你听”青年节主题活动、“信仰之声”青年晚会等活动,师生共同奏响了文化传承的“协奏曲”。打造了以专业特色、学科动态、院系经纬为核心内容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以时事热点、校园生活、琐事精讲为主要方向的网络微视频和直播栏目,抓住时代特征,将网络引领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构建了“普通地质大赛—大地构造知识竞赛—地质技能大赛—全国油气地质大赛”本博一体化的立体竞赛生态,增强专业认同,塑造地学情怀。依托地球科学博物馆建立共青团主题实体空间—青年之家,将“地学蓝+团学红”视觉系统与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服务型融媒体共青团主题家园,拓展了文化育人阵地。

3.以榜样为激励,在示范引领中内化爱国主义情怀

在我国石油勘探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英模人物,也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富有教育价值和时代内涵的育人元素。学院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构筑爱国主义教育先锋阵地。一是学习优秀党员的报国志。学院充分发挥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重点挖掘身边优秀党员的立足本职工作、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发现身边优秀党员的闪光点,组织编写优秀党员先进事例集,让先进的事迹活起来。二是学习优秀教师的石油情。学院在为每个班级配备两名导师基础上,大力开展“教师开放日”“科研零距离”等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让更多学生走进实验室、项目课题组,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接触油田生产项目,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三是学习优秀青年赤子心。学院通过从各石油企业选拔年富力强的岗位能手、科技新星兼任本科生校外辅导员,用青年榜样呼唤青春力量。

4.以实践为拓展,在躬身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实践活动是爱国主义的深厚土壤,也是实现文化与人互动融合的“催化剂”。学院紧紧围绕专业特色,挖掘专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以“青年服务国家”理念为核心,以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为外环分类开展各类实践,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的鲜活路径。学院以“大地之光”为主题,以“初心、溯源、圆梦”三个系列为品牌,每年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祖国各地,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社情,在融入社会进程中感受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本文系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需求视角下典型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新创业品牌项目“创建一流学科竞赛体系,培养卓越地学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的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轩复.高校学科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8(10):34-37.

[2]陈何芳.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16-21.

[3]梁叔全,蔡圳阳,陈志永,等.学科文化弘扬与创新教育思考及实践探索—以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9(2):1-5.

[4]李四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EB/OL].(2006-08-31)[2021-01-15]. 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xjxjy/my/200501/t20050110_936182.htm?pc.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爱国主义教育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技术文化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