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路径研究
2021-03-10耿思嘉
耿思嘉
摘 要:弘扬红色文化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之一。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先进的文化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品质的体现。新时代下高校注重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文化自信。高校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等方面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用积极主动、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思政工作方法,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弘扬红色文化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1]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党史、军史和中国优良传统,创新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探寻红色资源的独特魅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结合“融中外、兼知行”的办学理念,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精准把握社会实践功能定位,配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主动嵌入、做好设计,加强实践过程引导,注重实践成果提升,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全力促进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始终把“红色”贯穿在育人体系之中,彰显它的核心地位,努力促进学校事业大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
红色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源,它蕴含着先进的文化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品质的体现。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实践过程中,都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并且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思想作风以及精神风貌,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性,不断与时俱进,扩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红色资源是一种优质资源,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抓手,丰富教学内容,筑牢课堂主阵地建设。
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载体,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从中提炼出一系列包含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将红色文化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新时代赋予思政课程新的高度。打造符合时代特色、传承红色基因的“大思政”格局、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体现,这是筑牢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有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学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他们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了解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了解中国的过去,帮助他们认清中国的现实国情,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学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运用
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基础。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讲道:“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主阵地的运用,让学生领会“红色”精神实质,提升“红色”思想境界,从而筑牢课堂主阵地,同时其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内涵、红色基因和价值导向功能[3],将其有效运用到“课程思政”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非语言专业密切结合红色旅游案例等红色资源;语言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特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进课堂,立足实际,创新形式,组建队伍,用活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向全校师生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全覆盖。目前,学校已建设5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75门在线课程,倾力打造红色育人的“红色课程体系”。
1.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红色教育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引领的主阵地。学校要积极做好思政课教学内容规划,统筹推进红色旅游教育资源融入思政必修课程,贯穿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案设计、考核内容全过程,做到课程全覆盖和人员全覆盖,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系统设计教学安排,充分发挥红色育人作用,将高校共建教育基地情况纳入思政课程整体教学规划,为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专业及社会实践,构建一体化红色育人体系做好理论铺垫;及时总结固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经验成果,组织开展典型红色教育教学案例评选,打造具有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的思政金课。
2.建设具有二外特色的红色课程思政体系
红色教育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鲜明特色,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课程的设计性、相关性、自然性、间接性、目的性五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最终达到教人化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效果。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思想特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针对旅游专业课程,进一步实行“思政内容+专业课程”的模式,开设红色旅游专业课程,将红色教育作为必备教学内容,打造特色旅游课程,形成一批具有二外特色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和教辅材料,建设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典范。哲学、文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故事,自觉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或行业的红色历史,培育学生經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培育专业知识与红色育人元素深度融合的特色优质课程。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学校立足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增强竞争力,发挥最大的育人发展空间。高校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主要表现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知识力、突出的红色文化传播力、娴熟的红色文化实践力、扎实的红色文化研究力。这些红色文化能力素养可以通过研习红色经典作品、参加高质量培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样态、加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夯实红色文化研究等路径得到提升。教师在提升过程中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落细落小、入脑入心、濡养默化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针对性强、感受性高、呈现性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进一步加强引导大学生用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资源的内涵外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紧密围绕“四史”教育,贯穿革命历史与新时代发展,结合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做好相关成果转化,将学习中产生的优秀案例纳入红色旅游教育资源库,为学校文化育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场所。
2.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旅游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校园文化新载体,构建红色旅游育人的载体效能,通过新载体发扬红色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实现育人成效。在学校网站开设红色旅游教育专栏;在校园广播台开设红色旅游教育广播栏目;在校园宣传橱窗开设红色旅游教育宣传栏,实现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利用网络应用技术建立红色教育资源库,开发设计既有吸引力、感染力又有时代特征的“红色旅游教育资源”软件,开设红色精品课程,制作多媒体影像等,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极大地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更好地体验红色旅游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学校举办“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发挥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引导功能,面向全国传播红色旅游文化,发挥传播红色旅游文化主阵地作用,以推介照金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品牌为己任,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时代,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从小事、从细节抓起,落在实处,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地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代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价值意蕴探析
[EB/OL].[2020-12-20].http://ex.cssn.cn/index/zb/qmtsyxdlxxnjy/202003/t20200310_5099122.shtml.
[2]学习强國.习近平2019年1月17日在天津考察[EB/OL].(2019-01-18)[2020-12-20].https://www.xuexi.cn/4d7a6a231dba376202d7f0c61384dc91/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3]杨栋.课程思政视域下甘肃红色资源的价值和运用[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3) : 297-302.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