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2021-03-10李小战
李小战
(修武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焦作 454350)
长期高血压促使动脉血管硬化,导致脑内小动脉破裂而引发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后可破坏重要的神经核,导致颅内压升高[1]。快速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临床主要通过血肿清除术进行干预。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术式,清除血肿的效果确切,通过利用侧裂池这一自然手术通道进行手术有助于减轻手术创伤[2]。但术中仍需进行脑皮质牵拉,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探讨降低术中牵拉损伤的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修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将48例接受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49例接受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1)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2)发病时间短于6 h;(3)符合血肿清除术手术指征;(4)出血量30~100 mL。排除标准:(1)颅脑损伤、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畸形所致的脑出血;(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3)长期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50~62岁,平均(55.86±2.67)岁,出血量38~76 mL,平均(61.91±5.84)mL。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9~63岁,平均(56.02±2.81)岁,出血量37~78 mL,平均(63.04±5.91)mL。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全麻,选择血管同侧翼点或耳前直切口入路,放射状或十字切开硬脑膜,沿脑沟或颞中回区切开大脑皮质,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做造瘘口,直径约1.5 cm,穿刺进入血肿腔并抽取血肿。若存在活动性出血则明确止血,于残腔贴止血纱布,常规缝合硬脑膜。
1.2.2观察组 对患者实施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全麻,选择血管同侧翼点或耳前直切口入路,放射状或十字切开硬脑膜,以蛛网膜刀将侧裂蛛网膜切开,释放脑脊液,沿蛛网膜间隙分离动静脉,沿额叶方向分离动脉,沿颞叶方向分离静脉;分离侧裂过程中贯穿无牵拉技术,通过调节头位、增强通气、脱水促使脑叶下垂,通过吸引器、棉片发挥牵拉作用,不依赖牵开器;以双极电凝分离蛛网膜,若存在皮质动脉出血则进行电凝灼烧,静脉出血则通过压迫止血,分离至岛叶皮质;通过电凝穿刺抽出少量陈旧血液,降低颅内压,实施岛叶皮质造瘘,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做1.0 cm左右的切口,穿刺进入血肿腔,抽出血肿;若存在活动性出血则明确止血,抽出80%~90%的血肿后于残腔贴止血纱布,缝合硬脑膜。术后留置血肿腔引流管,常规预防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维持舒张压75~95 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130~150 mmHg,持续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调整脱水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血肿残留量、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为血肿清除量除以术前血肿量。(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脑梗死、精神障碍、再出血等。(3)术后3个月以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恢复良好。将轻度残疾及恢复良好计入预后优良。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血肿残留量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出现脑梗死2例,感染2例,精神障碍2例,再出血3例;观察组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感染1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8%(2/49)]较对照组[18.75%(9/48)]低(χ2=5.189,P=0.023)。
2.3 预后恢复情况观察组预后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恢复情况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占自发性脑出血的75%,血肿量较大者会侵入脑室,升高颅内压,诱发脑疝,预后较差[3]。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在于快速清除血肿,目前的主要方法为血肿清除术。常规外科手术可有效清除血肿,但创伤较大,术后易发生脑积水、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微创手术不断发展,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可直达血肿腔,手术难度低,血肿清除效果得到了临床认可,但该术式易造成牵拉损伤,影响岛叶、皮质、豆状核、颞叶白质等正常功能,形成血肿残留,可能损伤语言功能,影响预后[4]。
相较于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可利用脑部自然沟裂进入基底核区,显露血肿时无需过度牵拉组织,从而减轻脑组织牵拉损伤;通过显微镜准确、快速找到出血部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肿清除效果,术中通过脑自身重力和带水脑棉片分离切口,不依赖脑牵引器,有助于减少对脑血管的损伤,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积极作用[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血肿残留量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高。这表明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提高血肿清除效果。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分离侧裂池及血管后可直至岛叶皮质,切开皮质后直达血肿腔,有助于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该术式可明确豆纹动脉位置,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对预防术后再出血也有一定作用,且术中无需过度牵拉脑组织,有助于预防脑挫伤、脑水肿[7]。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提示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预后优良率较对照组高,进一步证实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手术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应尽量一人操作,通过电凝张力逐步暴露血肿腔,要点在于勿急于窥探血肿全貌。即使使用2个脑压板进行牵拉也难以牵开所有脑组织,血肿腔内仍存在部分盲区,盲目牵拉会增加脑组织创伤。多数血肿可随脑组织塌陷进入直视视野,无需牵拉即可有效清除血肿。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中视野开阔,有助于在清除血肿腔边缘血肿时保护血肿壁组织,对预防血肿复发有积极作用。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可利用侧孔调节吸引力大小,达到持续、缓慢、安全吸出血肿的目的,有助于减轻损伤。
采用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