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分析医学生在微信使用中的社交媒体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
2021-03-10段真真李春香杨惠敏马丽丽陈志兰王朝娟
段真真,李春香,杨惠敏,马丽丽,陈志兰,王朝娟
(1.河南科技大学 护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护理部,河南 洛阳 471000)
2017年凯度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数据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呈现增长趋势,社交媒体用户的平均年龄为33.1岁,而年轻用户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更加深刻[1]。在社交媒体带来便利之余,社交媒体倦怠或疲劳正在悄悄出现在广大社交媒体使用人群中,社交媒体给社会和学生群体带来一些困扰甚至是负面影响,如当代大学生的深度阅读时间减少、睡眠和视力出现问题、个人隐私泄露等。信息过载、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突出,而该问题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2]。有研究显示,在社交网络中,不同城市或虚拟空间的人每天生活节奏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面对网络虚拟环境,即使是通信,人们也会慢慢感到疲惫和倦怠[3]。医学生学业重、学习压力大,了解医学生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和行为,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以微信为例为了解医学生社交媒体倦怠及消极行为情况,分析社交媒体对医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旨在为高校老师在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于2019年9—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所有学生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16份,问卷收回率为92.4%,有效问卷416份,回收有效率为100.0%。有效调查对象包括本科1~3年级149人,专升本1个年级267人。共调查男同学36名(8.7%),女同学380名(91.6%)。
1.2 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多久使用1次微信,每日使用微信的次数。(2)社交媒体用户行为调查问卷[4]:该问卷为自评问卷,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构建社交媒体倦怠问卷,包括信息过载、社交过载、服务过载、媒体倦怠、潜水行为、屏蔽行为、忽略行为、退出行为共8个维度,其中信息过载、潜水行为、忽略行为均包括4个条目,社交过载、屏蔽行为、退出行为均包括3个条目,服务过载包括5个条目,媒体倦怠包括6个条目。采用5级Likert量表进行评分。其中该问卷的KMO值为0.879。所有维度的Cronbach’sα介于0.797~0.907,CR值均大于0.7,量表可靠性较高[5]。
1.2.2调查方法 于2019年9—12月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问卷以二维码形式呈现于课间。填写问卷前向学生解释填写要求,学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填写问卷。对填写信息绝对保密,不涉及学生的隐私信息。
1.2.3质量控制 整理问卷,剔除项目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资料,连续超过5题为1个选项者为不合格问卷。保证问卷数据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医学生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
表1 医学生一般资料情况(n,%)
2.2 社交媒体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信息过载、社交过载、服务过载、媒体倦怠、潜水行为、屏蔽行为、忽略行为、退出行为这8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2.27±2.53)、(8.17±2.40)、(12.51±2.68)、(18.38±3.68)、(10.25±2.72)、(7.54±2.04)、(10.45±2.52)、(8.52±1.96)分。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信息过载、社交过载、服务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有正向影响作用,社交媒体倦怠对社交媒体使用者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见表2。
2.3 社交媒体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关系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和验证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倦怠直接影响消极使用行为。以信息过载、服务过载、社交过载、社交媒体倦怠、退出行为、消极行为、屏蔽行为为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最大似然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根据修正指数对假定模型进行修正模型拟合指数,RMSEA<0.1拟合中等,NFI、RFI、IFI、CFI均不大于0.9,证明该模型在医学大学生人群中模型拟合度一般。见表3。
表2 社交媒体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表3 社交媒体倦怠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
3 讨论
高校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应用率和活跃度均较高,使用微信的频率和次数较多,对社交媒体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样本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反映用户总体情况[6]。本研究结果显示,所调查的416名医学生中每日使用微信的人数占95.7%,每日使用微信10次以上的占37.7%,6~10次的占29.6%。本次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医学生的社交媒体现状。医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记忆东西较多且复杂,每日过度使用微信会分散自己学习专业知识时的注意力和精力。有研究认为,过载的信息导致人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过滤和处理,不可能注意信息的全部内容,接收者或用户可能感觉被信息的绝对数量所淹没,因此不能分配足够的认知资源来处理信息[7]。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医学生除学习外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导致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效率低下。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在完成学习或任务时进行信息的加工会耗费认知资源总量。人脑的认知结构空间有限,一次存储基本信息或信息块较少,处理信息所调用的存储单元间的交互也需要工作记忆空间,进而减少了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数量。当用户学习或解决某项任务需要过多地处理信息时,当所需认知资源超过了认知结构存储的最大限度时,认知负荷随之形成,此时行为主体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效率不升反降[8-9]。
随着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等社交媒体,为社会和人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但社交媒体这一新媒介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信息技术过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研究显示,人们长时间访问社交媒体,不仅不会带来较多的愉悦和快感,反而会增加心理压力,对身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9-10]。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的主要平台,而过载的服务、信息等也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医学生在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时存在社交过载、服务过载、信息过载,容易出现社交媒体倦怠的现象。倦怠情绪产生后,调查者表现出潜水、屏蔽、忽略、退出等消极使用行为,这与张程洁[11]研究结果一致。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认真思考计划后的结果,行为倾向主要受到主观规范的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有利或不利的评价或评价的程度(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的程度这3项因素的影响,个人态度和主观规范促成行为意向,行为意向结合知觉行为控制决定了实际行为的偏差[10]。外部的社交媒体通过信息、服务、社交活动等使心理上产生社交倦怠情感反应,投射到外部即表现出来屏蔽、隐藏等行为表现。用户的倦怠情绪与潜水行为的相关程度最高,与其他几种消极行为比起来,潜水行为是最明显的。社交媒体的过载导致用户在使用媒体时收到消息只关注不说话。忽略行为是收到社交媒体服务或信息时的主动漠视,更是表现出对社交媒体的一种无奈和无所谓状态。退出行为和屏蔽行为是较前两种行为更直接和迅速解决社交倦怠的方式,退出和防止该类信息的打扰是一次性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该种行为表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倦怠情绪,缓解因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万君等[12]研究结果显示,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对潜水行为、屏蔽行为、忽略行为和退出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倦怠情绪确实会影响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且对不同行为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各维度呈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明确了社交媒体倦怠是消极使用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理想的χ2/df值应小于5,严格来说应小于3;RMSEA小于0.08为可接受,小于0.05为良好;NFI、RFI、IFI、GFI大于0.9为模型良好,0.8以上为合理。此次所采用的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拟合指数等指标均与标准存在差距,可能原因在于需要在不同人群中对该模型适当调试和反复验证,并对问卷相关变量内容进行修正。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在线网络资源、社交学习App的开发和利用,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机会增多,利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延长。手机作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应用设备,在学生教学、管理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意识到手机等多媒体工具带来便利和教学帮助的同时,需提前识别和规避新媒体带来的风险,正确引导大学生规范、健康使用社交媒体。帮助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的利用率、关注学生因社交媒体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防范因社交媒体使用过度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