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

2021-03-10贾建文王文蕾秦怀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栓塞神经功能动脉

沈 寻 贾建文 王文蕾 秦怀海

1 应急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28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20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动脉扩张所形成的一种瘤样突起,是颅内动脉异常扩张的常见表现[1-3]。IA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项主要诱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患者多遗留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4-6]。目前,IA破裂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其中,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术式[7]。开颅夹闭术能够释放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改善颅内血管痉挛,复发率极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临床上将IA分为五级,其中,无明显症状为Ⅰ级;可见明显的头痛及颈中肌肉僵硬但无神经功能缺损为Ⅱ级;在Ⅱ级基础上合并嗜睡及意识障碍,出现轻微神经功能缺损为Ⅲ级;在Ⅲ级基础上出现木僵、单侧肢体麻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去大脑强直为Ⅳ级;处于深度昏迷、呼唤无反应、接近死亡为Ⅴ级。Ⅰ~Ⅲ级属于低级别IA,术后多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部分患者因客观原因于发病后72 h后接受手术治疗,但也有部分患者具备选择手术时机的机会。发病后72 h内患者的血管痉挛较活跃,此时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易引发术中出血,但有利于减轻脑与神经组织细胞损伤,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且腰椎穿刺术、扩容药物等能够改善患者早期血管痉挛[8]。因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IA破裂虽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关于其应用时机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对应急总医院收治的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Ⅰ~Ⅲ级IA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该类患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应急总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Ⅰ~Ⅲ级IA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诊;(3)Hunt-Hess分级[9]为Ⅰ~Ⅲ级,且符合《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10]中相关介入治疗标准;(4)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5)相关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复发性IA;(2)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3)处于妊娠期、哺乳期;(4)处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或其他重大创伤、手术后恢复期;(5)同时采用两种及以上治疗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79例Ⅰ~Ⅲ级IA破裂患者,根据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在发病后72 h以内(含72 h)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在发病72 h后接受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延迟组。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42~69岁,平均(57.32±5.62)岁;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21例,Ⅲ级12例;病灶位置: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前动脉13例,大脑中动脉11例,大脑后动脉8例。延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1~68岁,平均(57.28±5.71)岁;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8例;病灶位置: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前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7例,大脑后动脉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和病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行全身麻醉后,给予肝素2500~3000 U肝素,静脉滴注。常规消毒铺巾后,按照Seldinger法行经皮穿刺,经右股动脉推送6 F导管达左侧颈内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内。先行常规造影检查,定位IA,观察IA的直径、形态等,随后行DSA检查,以确定观察动脉腔、瘤颈的最佳位置及角度,同时显示球管的位置。于清晰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导引导管头端路图的引导下,采用微导丝引导支撑,将微导管口置入IA的瘤颈内。选用直径稍大于IA直径的弹簧圈,经微导管将其送入瘤腔并于瘤腔内成篮,在造影下确定成篮后,解脱弹簧圈,调整微导管的位置至瘤颈与瘤顶中央的1/3处,由内向外填塞动脉瘤,至出现致密表现。术毕经DSA复查动脉瘤填塞完成后结束手术。对穿刺点行按压止血,加压包扎,嘱患者平卧8 h;术后第2天视患者情况确定是否给予治疗性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术后第3天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确定无再出血等症状后于术后第6~7天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

(1)依据术毕DS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效果。以IA内无造影剂为完全栓塞;以单侧动脉可见少量造影剂残留为单侧少量残留;以IA颈部存在少量造影剂残留为瘤颈残留;以IA内可见明显造影剂充盈为IA充盈。以IA充盈为栓塞失败,其他各征象综合判定为栓塞成功。(2)比较术前及术后3 d两组患者的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100-β亚型(beta subunit of specific protein S100 protein,S100-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内皮 素-1(endothelin-1,ET-1)]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采集患者静脉血样6 ml,使用离心机分离血清后,按照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水平,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SE、S100-β、MMP9、ET-1、TNF-α、IL-6、CRP水平。(3)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出院时,依据改良Rankin量表[1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分。Rankin量表共分为0~6级,0级为无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正常;1级为仅有轻微神经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2级为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但尚可自理;3级为中度神经功能障碍,需一些帮助,但可自己行走;4级为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无帮助下无法行走和自理,靠轮椅行走;5级为卧床不起,失禁,完全不能自理,需长期照护;6级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栓塞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栓塞成功率为95.74%(45/47),高于延迟组患者的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0,P=0.039)。(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

2.2 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Cys-C、NSE、S100-β、MMP9、ET-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Cys-C、NSE、S100-β、MMP9、ET-1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ys-C、NSE、S100-β、MMP9、ET-1水平均明显低于延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的比较(±s)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的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47)延迟组(n=32) t值 P值Cys-C(mg/L)术前 47.15±5.82 46.92±5.71 0.1740.862术后 13.51±6.78* 19.26±8.13* 3.4200.001 NSE(μg/L)术前 28.12±3.43 28.04±3.31 0.1030.918术后 20.42±3.92* 23.96±4.17* 3.835<0.01 S100-β(ng/ml)术前 1.18±0.03 1.17±0.02 1.2540.214术后 0.67±0.01* 0.85±0.02*50.384<0.01 MMP9(μg/L)术前717.15±32.03716.78±31.25 0.0500.961术后386.97±21.62*461.36±26.34*13.736<0.01 ET-1(pg/ml)术前 36.09±4.11 35.96±3.57 0.1450.885术后 17.18±2.98* 22.05±3.06* 7.051<0.01

2.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TNF-α、IL-6、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TNF-α、IL-6、CR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延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表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47)延迟组(n=32) t值 P值CRP(mg/L)术前 4.41±1.28 4.37±1.25 0.124 0.901术后 5.98±1.43* 8.46±1.59* 7.207 <0.01 TNF-α(pg/ml)术前 10.51±1.50 10.47±1.48 0.117 0.907术后 14.58±1.96* 24.69±2.16*21.588 <0.01 IL-6(pg/ml)术前 11.52±1.31 11.49±1.28 0.101 0.919术后 17.74±1.89* 23.92±2.09*13.639 <0.01

2.4 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延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2.5 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延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7,P=0.047)。(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Rankin 分级情况[n(%)]

3 讨论

目前,I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临床上普遍认为IA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先天因素、后天病变所致颅内动脉壁发生的退行性病变相关[12-14]。IA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尤其是当其发生破裂后病情进展迅速,应及时给予治疗[15-16]。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IA破裂。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IA破裂的主要微创术式,具有疗效确切、微创、术后易恢复等优势[17]。但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存在一定争议,认为应延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原因主要是IA破裂出血后可诱发颅内动脉痉挛,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介入导管的操作准确性,从而导致栓塞失败[18-19]。但血管痉挛的发生包括急性反应期与慢性反应期。急性反应期为破裂出血后的若干分钟以内且持续时间较短,不易被发现,而慢性反应期为破裂出血的3 d,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通过完善术前检查确定患者未处于血管痉挛的急性期,则可在保障栓塞效果的前提下开展栓塞术。延迟开展栓塞术时,病情进展至血管痉挛的慢性期,此时凝血块溶解、血红蛋白释放,行栓塞操作会对血管造成刺激,加重血管痉挛程度,特别动脉痉挛可影响导丝的正常推进,从而影响栓塞效果。另外,延迟施术可致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加重,不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栓塞成功率高于延迟组患者,提示发病后72 h以内施术能够提高Ⅰ~Ⅲ级IA破裂患者的栓塞成功率。马修尧等[20]的研究认为早期与超早期行栓塞术治疗高级别IA破裂可获得更为良好的疗效,与本研究的结论可相互支持。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Cys-C、NSE、S100-β、MMP9、ET-1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ys-C、NSE、S100-β、MMP9、ET-1水平均低于延迟组患者,提示发病后72 h以内施术可有效减轻Ⅰ~Ⅲ级IA破裂患者的血管与神经功能损伤,并可更好地预防血栓形成。TNF-α、IL-6、CRP均是临床上常用的促炎因子,IA破裂与栓塞术损伤均可诱发炎性反应,使TNF-α、IL-6、CRP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提示发病后72 h以内施术能够有效减轻Ⅰ~Ⅲ级IA破裂患者的炎性反应,这与早期施术有效减轻了患者脑组织、血管及神经组织的损伤有关。本研究亦发现,发病后72 h以内施术能够降低Ⅰ~Ⅲ级IA破裂患者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患者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发病后72 h以内施术安全可行。通过出院前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延迟组患者,提示发病后72 h以内施术可提高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发病后72 h以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Ⅰ~Ⅲ级IA破裂,可提高栓塞效果和临床疗效,主要是通过减轻患者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神经、血管、脑损伤等机制发挥这一作用,并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手术时机的选择安全可行。

猜你喜欢

栓塞神经功能动脉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