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2021-03-09韦玥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直觉思维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逐渐认识到直觉思维是人才整体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其也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近年来人们对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科的教师也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其更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所以文章将对初中数学实现学生直觉思维培养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生直觉思维实现更有效的培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策略
一、 引言
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拥有直觉思维的人才在社会中往往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这是由于其在进行决策时具有直觉思维的人才往往能够对各方面进行更好的把控,所以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也成了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之一。而数学教学作为进行学生直觉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就赋予了数学教师更大的责任,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以及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得其更加符合直觉思维培养的需求。
二、 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
直觉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直觉思维中的“直觉”可以被解释为“第六感”所以直觉思维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猜测的因素,并且包含着假设以及预测的成分。因此,直觉思维在数学中的运用必须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说教师如果想实现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就要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予以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初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的数学知识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其往往只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增加了一部分教学内容。
以数学中对数的教学为例,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小数、整数等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学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则开始对有理数等数的类型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数的类型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对小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复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对新知识点进行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有理数的加减法以及分类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以及掌握。而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其规律进行一定的猜测,比如教师可以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过程与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进行比较,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将其与所学过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结合,进而就可以促使其对新知识实现更深入的理解并对有理数加减的运算规律进行一定的猜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所学过的教学运算知识去展开推测,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再例如,在对三角形的有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的绘制以及作用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对各种类型角的这三条线进行一定的绘制,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练习中对三角形的类型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只有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后才能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一定的猜测并进而实现直觉思维的培养,所以在三角形的基础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三个分别长为3厘米、4厘米、8厘米的木棍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一问题,在该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会立刻回答“不能组成三角形”这一答案,而当教师在对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询问时学生则往往会回答出“要想形成一定的三角形那么就必须要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条件”。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产生了基础的认知后,其往往才能凭借相应的知识产生一定的推测。
要想实现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实现充分的掌握而且让其实现对这相关知识的充分利用,如此一来学生才可以形成更加合理的推理进而促进直觉思维的形成。
三、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通过实践表明当学生处于一个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可以更好地实现思维的发散以及灵感的激发,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就要重视良好教學环境的营造并以此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优越的条件。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较为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一定的利用,并将其与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进行一定的结合以此来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
例如,在进行几何图形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进行一定的展示,然后让学生对立体图形进行一定的辨认,而当学生实现对立体图形的基本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对其相应的平面图形进行一定的展示,然后询问学生平面图和立体图之间的区别。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两种图形展开深入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其答案产生一定的猜测,这就是对直觉思维的应用,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进而使得其更好地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猜想的诞生提供一定的便利。
再如,在对余角和补角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思考,而在思考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对直觉思维进行利用,然后其往往就会得到“等角或者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一答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并且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得其直觉思维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无意间产生一定的灵感,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为了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要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并实现大脑以及思维的活跃,才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引导下实现直觉思维的培养。
此外,为了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如此一来也可以对其思维实现拓展,进而营造一个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并推动直觉思维的产生。例如,教师在进行正比例函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函数的图像进行一定的绘制。首先教师可以以y=2x这一函数题目让学生利用数值输入法对y值进行求解并引导学生实现其图像的绘制,如此一来部分学生在作图时就可以对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形成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对y=3x、y=4x的图像进行绘制并让学生对三个函数的图像进行比较,并且要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其对正比例函数的规律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图像的绘制往往就可以对正比例函数的知识产生更深入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直觉思维的发展。
四、 注重课堂解题训练
要想实现初中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紧紧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并且让其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其数学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的激发并实现其直觉思维的培养。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时要多对数学问题进行利用并且要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进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直觉思维进行一定的渗透。
此外,教师还要加大数学练习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其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检查,而且还可以对接下来直觉思维培养的有效性进行预测,这是因为只有学生能够完全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直觉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对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并在学生实现对其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依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进行对比,并让其依照正比例函数的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探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依据自己的直觉来提出一定的猜想,然后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一定的锻炼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而且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设置时要让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和巩固并以此来奠定直觉思维培养的基础。然后在课上与学生对习题进行交流时,则可以首先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然后教师在对相关题目的讲解时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进而引起学生的直觉思维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直觉思维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当学生加大练习题目的数量时,其往往就能够遇到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题目类型,如此一来在大量的练习下学生就可以对解题的思路产生一定的直觉,进而就可以使得学生做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学题目的练习并不断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此外,在进行数学题目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对选择题、应用题、填空题等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行一定的整理。例如,在各种数学题目中选择题往往提供了4个选项,所以其相较于应用题、填空题难度有所降低。如果学生掌握了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以及一定的选择题的做题技巧那么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做题的正确率。而当学生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全面时,就可以利用排除法,而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学生直觉思维的锻炼。当学生对题目进行大量的练习后其往往能够找到一些使用的解题规律,而这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即使学生是利用直觉思维才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要让学生对题目的原理实现充分的了解。直觉思维可以为学生的解题过程提供一定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并且也要重视对其所进行的运用,以此来实现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成绩的提高。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而且对教学方法也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得学生在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时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得其实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海峰.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97.
[2]许华梅.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31):3-4.
[3]徐景东.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9(1):200.
作者簡介:
韦玥,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一中学马群分校。